李 帅
英语教学在教学理论上有专门的具有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理论使英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评测方法时有据可依。相应地,英语教师更多地从外语教学理论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英语教学,推动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向纵深发展。然而,这容易使广大英语教师形成思维定式,忽视教学论和课程论作为一般性教学理论的纲领性作用,如教学论和课程论能够帮助建立宏观上的人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因此,英语教师要打破思维局限,既要纵向强化外语教学理论,探究英语教学方法,又要横向拓宽教育理念,熟知教学论和课程论,并做到将两者融入实际教学。近年来,受到国内学者关注的英语教学理论和通识教育理念分别是产出导向法和“成果导向”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既要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使教学进程的推进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又要以课程论为基础,帮助教师宏观上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成果导向”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引入我国后,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提供了评估和认证的标准,指明了发展方向。产出导向法作为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发展,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并被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下面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现方式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将两种理论融合于大学英语课堂。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由美国学者斯派迪(Spady)在1981年提出,首次出现在其代表作《成果导向教学管理:社会学视角》(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中,在21世纪初被引入我国。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果导向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理论阐释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申天恩、洛克(Locke 2016)系统地介绍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渊源,明确了“成果”这一概念、梳理了“成果导向”回圈设计步骤、并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李志义(2015)从工程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成果导向的反向教学设计原则,并对反向设计的思路、策略与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申天恩和李志义对成果导向教育的解读都是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下展开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课堂活动设计只能从中参考概念理论,不能直接借鉴应用。
在英语学科领域,严明(2020)阐述了以产出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向,并探讨了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但是,文章基于商务英语专业,而非大学英语。樊湘军、关兴华(2017)以口语翻转课堂为例,以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并分析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接受度、任务参与度、自主学习度、自我效能感、口语成绩、学习焦虑度的积极作用。但是,该教学设计只聚焦翻转课堂部分,而非整堂课,着眼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非探究具体的教学设计。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国内学者文秋芳及其团队针对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特点所提出的外语教学理论,于2014年正式命名为POA。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中的“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已成为英语教学研究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如杨莉芳 2015;张文娟2015;文秋芳、孙曙光 2020;邱琳 2020;孙曙光2020)。
虽然对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对能否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究其原因,一是英语教师“思维定式”式探究外语教学理论,缺乏关注通识教育理论的意识。这导致部分教师在前期接触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时,仍将其看作外语教学理论,自然在实践中就易出现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的状态。因此,教师能够明确两者的学科属性、把握各自的理论渊源是深入认知、融合应用的前提条件。二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被应用于工程教育、医学、法律和师范教育领域,英语教师缺乏具有可操性和指导性的先例进行借鉴。这就导致在微观领域谈及课程设计时,有些教师仅泛化地阐释教学任务是如何为实现“成果”而服务的,但究竟何为“成果”,如何确定“成果”,以及为达到“成果”而实施的教学步骤没有量化说明。因此,形为“成果导向”的帽子,质仍为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此,有必要将外语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融入具有普遍教学指导意义的“成果导向”体系,帮助教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途径,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指南》确立了基础、提高、发展三级目标,并据此提出了三级教学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词汇储备量,能够较牢固地掌握语法规则,解读和赏析一般性文本,但在表达和交流方面较薄弱,即在英语语言知识掌握上表现良好,在英语应用技能上差强人意,在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上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特别突出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即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其增强文化感知力,坚定本国文化自信,开阔国际视野。在这种背景下,成果导向教学理念贯穿大学英语教学非常必要。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包含“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学用一体说”强调学生有能力对输入性学习加以运用,能够有效输出,即会说、会写、会翻译,实现语言学习的工具性目的。“全人教育说”主张学习发生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语言知识,增进他们的语言技能,还能够提升其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并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语言学习的人文性目的。“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都从属于教学目标范畴,是对学生在学习后达到的水平和状态的阐述和期待。这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实质不谋而合。成果导向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或后能够取得“成果”,拥有“关键能力”。根据申天恩(2016)对能力的区分———学科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通用能力,即工具性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系统性功能。因此,无论是成果导向还是产出导向法,虽然从属于不同的学科理论,但是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宗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即实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为两者能够有机融合于英语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教育理念上,对于“谁为中心”这一问题,虽然两者有不同回答,但是究其本质,两者的关系并非绝对对立。成果导向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的系统,并期许所有学习者都能学习和成功(王菠2019)。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申天恩、洛克 2016)。但是,“成果导向”只是概括性地说明课堂“以学生中心”,具体到何种程度,没有进一步阐述,如学生是否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水平决定教学进程(鉴于学生水平具有差异性,如何确定能够推进下一教学环节的标准?)、学生是否可以决定课堂活动的形式和用时、学生如何对已学内容进行评测等。这导致在微观教学中,教师虽然知晓需要“放权”,但缺乏清晰的标准以规范“放权”到何种地步。
产出导向法提倡的“学习中心说”认为“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挑战的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文秋芳 2015)。学习有效发生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充当传输知识和“脚手架”的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上的主体作用。正如文秋芳(2015)所说,“学习中心说”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关注谁在课堂上更有话语权,是比“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更简明、明确地反映学校教育的本质。可见,“学习中心”并非完全对立于“学生中心”,反而是对“学生中心说”在面对不同的学科课堂和不同专业学生时的具体优化和精确表达。两者都在否定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肯定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期待学生能够学有所获。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两者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究其本质,“学习中心”是对“学生中心”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大学英语课堂将两者结合是切实可行的。
虽然产出导向法从属于外语教学理论的学科范畴,但其本身是课程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相融合的产物。文秋芳(2017)在阐述“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时表明,产出导向法的三个环节——驱动、促成、评价以课程论为基础建构课程教学总体框架,以外语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设计微观教学,具体见下图。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精熟教育和标准参照评量(申天恩、洛克2016),其支撑理论来自课程论方向。因此,将成果导向与产出导向相结合并非贸然行之,而是对为适应国际教育模式而创建的中国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鉴于成果导向教育具有普遍教学指导意义,而产出导向法作为外语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理论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质量评测目的(持续改进)上参考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具体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课堂活动种类、活动组织形式和评测方法上采用产出导向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区分的哪些模块吸收成果导向教育,哪些模块吸收产出导向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含义。事实上,每个模块的设计都是两种教学理念融合的产物,这里进行区分是为了更清晰地向教师展示在每一模块设计中可以优先考虑哪种教学理念,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构思。下面,以一堂大学英语课为例具体说明。
教学内容选自《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版)第二册Unit 1 Life is a learning curve。教学对象为本科一年级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其英语能力达到校内英语A级班水平,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技能(可参见《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语言能力总表对四级能力的描述)。本单元共计学时为2学时(90分钟)。
课程设计共分为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流程三大模块。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并参考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内容,教学流程按照产出导向法设计实施。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李志义(2015)在工程教育专业中提出成果导向反向教学设计过程,即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体系→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通用课程,其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是由国家和院校在宏观上确立完成的,这意味着教师在“低头”深挖教材的同时,必须“抬首”熟知学科性质和教学要求。由于大学英语学科并没有明确的学科认证标准,这里只能参照《指南》确定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参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确定大学英语的指标点。对比《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中毕业要求第十条对外语相关要求的描述“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20)。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指标点都符合“成果导向”原则,因此在制订单元目标时可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标准,确保教学目标能够支撑指标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能力进行了总体能力和分项能力的分级描述。因此,可参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大学英语的指标点。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大纲的制订中,每所院校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这里不作单独讨论。所在院校A级班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为英语读写综合课程、英语听说课程和英语文化课程。对于教师来说,在实际课堂上,若以成果导向为设计原则,可简单根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分项能力表中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详细要求设计课程目标、课时目标,并选择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英语听说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口头表达和语用能力,提升他们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策略。参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分项能力表中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详细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单元目标最终确定为(a)—(c)三项。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材内容并不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面面俱到,因此选什么素材作为课内讲授和活动内容,选什么素材作为课外补充内容尤为重要。基本原则是选取能够直接服务于课时目标,能够直接达到最终毕业要求的内容为课上内容,其他拓展活动、能够独立完成的内容可安排在课后完成。在案例单元中,课堂学习内容删减了P8—9的Viewing模块,并将P15—17的Further practice in listening模块设置为通过“U校园”完成。究其原因,一是这两部分都以习题为主,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二是这两部分视听材料的主题都包含在单元主题内,由于学生已经熟悉,教师无需在课堂上进一步讲解。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删减体现了产出导向法中选择性学习的原则。
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后,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引,将教学流程具体设计为驱动(见表2)、促成和评价(见表3、表4)三大环节。
表3:促成和评价环节
表4:评价标准
在教案中,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环节的设置。产出导向法的评价环节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本案例的课堂活动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即时评价,而课后内容(P8—9中 Viewing模块和 P15—17中Further practice in listening模块)采用延时评价。学生课后完成练习后,通过“U校园”提交给教师;教师在学习群或在下堂课前针对学生的产出成果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若课后内容并非简单的听力、语法、词汇练习,而是口头或文本形式的具有交际意义的产出成果,那么教师应提前与学生共同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产出成果,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文秋芳(2017)在后期完善产出导向法时,增加了“以评促学”的假设,并将原来三环节之间的单向箭头改为双向箭头,其目的是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实现课程效果的最优化。因此,评价环节必不可少,不容忽视。评价使学习能进一步有效发生,使课堂质量提高。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中持续改进部分对课程质量评价的描述“课程质量评价的对象包括各类理论和实践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客观判定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20),从成果导向角度考虑,评价也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指标点,使大学英语课程质量能够持续提升。
虽然成果导向教育和产出导向法提出的背景不同,且从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两者在教学本质上是相通的,即社会和行业需要什么,学生就应学什么、掌握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应教什么。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局限于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教学早已过时,学生的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教学重点。英语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渠道,实现教育优质化和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