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 司舒旺 田照源 罗婷
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2021 年7 月24 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以下简称“双减”)。“双减”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水平,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顿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志和决心。自“双减”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校积极落实,聚焦课堂教学质量、作业优化设计、考试制度变革、课后服务提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随着“双减”政策的有效推行,我国基础教育生态得以重构,学校主阵地作用得以加强,社会教育环境得以净化,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得以明显减轻。
在“双减”实施四个多月后,为了更好地推进并完善“双减”政策的落实,本研究小组对南京市部分中小学学生、家长和教师群体进行实证调查,以便获取“双减”政策在学校的实施情况以及各主体对“双减”政策的认知和态度,分析这一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探讨让“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完善举措。
调查表明,作业总量与难度得到了普遍的降低,校内作业负担明显减轻,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所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利用当天所学知识来轻松解决。半数以上的教师在“双减”政策后开始与其他学科教师协商布置的作业量,保证学生课后作业能在总体上得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双减”之下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感受到轻松亦或是比较轻松,学生对作业的主观意识是积极的,排斥程度也较以往降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厌学心理的遏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家长也普遍反映学生对学校作业的抵触情绪在政策推行后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在“双减”政策推行之前,因作业难度而产生的负担焦虑往往会从学生蔓延到承担着指导和批改学生作业的家长领域。“双减”后,降低作业难度的同时学生自我管理作业的能力也相应增强,使得家长对学生作业的协同帮助与批改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与家长的“减”少不了学校的“加”,作业负担减轻的背后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丰富的课后服务以及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
“双减”政策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对学科类校外培训工作的开办细则做出了要求,不仅为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表达了政府整治校外培训市场的决心。按照政策要求,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服务行为,规范整改培训机构辅导的材料、内容、时间、资质、收费标准……一系列整治卓有成效,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为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教育部部署开展了持续三个月的校外培训“回头看”工作,各地围绕机构压减、“营转非”、培训收费、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材料和人员管理、监管信息化、风险防范等七个方面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取得积极成效,达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效果。
“双减”政策所规定的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等要求带给学校、教师的压力不容忽视,这是对其教育教学能力的一场考验。据此,调研团队针对校内教学质量展开了调查,在家长问卷的分析中,家长对孩子的任课教师教学能力认可程度、教课的内容范围、所授课的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教师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关注程度三项调研数据结果较为乐观,正向反馈比例均达80%以上。家长对孩子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总体上是满意的。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中小学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例研讨等教学活动以促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方式的创新、课程设计体系框架的科学建构。问卷数据与访谈调查都表明学校与校内的教育工作者顶住了压力,稳住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正在稳扎稳打作答政策之下的教育教学新“考题”。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双减”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校内的作业、考试负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仍然有许多学生在课后服务后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外培训班,家庭作业的减少,使得孩子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校外培训当中去。对于部分家长而言,如果“双减”政策不能让孩子在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则该政策并未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且家长始终保持着“人皆有之,吾亦不可缺”的竞争观念,学生的竞争蔓延为家长间的较劲。其成因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社会作用以及家长教育观念上,教育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历和文凭也在当今社会的筛选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短期内大部分家长“望子成才”的教育观念和中国当下的教育机制难以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应试教育的导向和社会的教育焦虑两座大山仍重重的压在学生肩上。
“双减”后,家长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争夺和竞争并未减少,家长会采取在家里给孩子加作业、私下请家教等有助于降低孩子应对升学不确定性的措施。校外补习转向私人家教,使家教成为阶层文化再生产的关键。与此同时,校外培训机构以“大换血”的转型,去机构化、一对一班型等方式应对政府治理。部分中小学生家长以“众筹”和“攒课”等形式去寻找课外家教上门服务,一些教育行业从业者利用各种平台来推出学科类的个别指导活动,这些“换血”后的变异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对“双减”政策取得的实际成效产生了冲击,同时会催发一系列并发症,如税收流失等社会问题,但由于其规模小、隐蔽性强,监测与治理的难度更高,不利于教育生态的改良。其成因主要体现于法制化建设仍不健全,对校外培训机构性质、活动内容及范围缺乏规范。
从作业负担方面,在作业量减少的情况下,要维持教学的效果,需要更深层次的教研供给,当下教学研究的导向性、系统性以及科学精准度都存在着可改进之处,减负后的作业布置考虑都需要专业导向且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否则难以在教师水平层次不齐且作业布置自由度极高的情况下,保障学校在作业减少的情况下维持原有教学质量,质效双增,在缺乏理论教研供给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同时在考试频次受到严格控制的政策要求下,通过考试来了解班级教学情况的教学方法很难得以实现,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反馈并做出积极响应,无形间增大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催化剂,目的在于打破义务教育功利化的走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最终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但在“双减”实施过程中,课后服务工作存在许多难点。一是课后服务资源较为单一,没有很好的利用社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课后服务的模式中,以教师为主提供课后服务占34.38%,学校与公益机构合作占57.81%,学校与市场机构合作占7.81%。学校可以拓宽课后服务渠道,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联合少年宫、社区公益性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协同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艺术、美术、科技类活动,丰富以学校为主的课后服务供给模式。二是课后服务满意度不够。40.63%的教师对课后服务表示不赞同,一部分教师认为怕校内课后服务演变成了补课,其余则认为课后服务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且有21.88%的教师对政府课后服务补贴感到不太满意,影响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热情度的首要因素是“工作压力大”“与家庭生活冲突”两个方面。79.49%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对孩子少有帮助,43.09%的学生所在学校会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63.41%的学生对课后服务喜爱程度为一般,20.33%的学生认为课后服务对自身学业发展的帮助较小。以上难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社会资源过分冗杂,难以筛选出与学校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其次,课后服务给予教师补贴因存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难以进行统一规制,学校灵活调控,部分补贴较低的教师满意度低。
在“双减”政策的推行过程中,需要对部分教育观念偏离“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素质为重”的家长进行正确的观念引导。江苏省内学业竞争压力巨大,在父母普遍的成才观念当中,孩子需要通过竞争进入高中、大学继续进行深造,以期未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样的观念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无可厚非,甚至是人之常情。本着“人皆有之,吾亦不可缺”的竞争思想,为了保证孩子顺利升学,家长必然会自主地替孩子考虑,参加课外学科类培训班。这是在教育观念上家长们的主流认知,然而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容易滋生出学生间教育资源的竞争,增加家庭教育成本。因此在实践当中,需要通过学校与相关部门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指导,开展家校间真诚沟通交流,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重新认识育人目标,切实将“双减”政策的初衷与目的传达给家长,帮助其完成教育观念上的转变。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需要以法制化建设为基。南京市校外培训治理面临着管理评估混乱和市场资本介入等实践问题,极大程度影响了其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其变异衍生培训方式,始终影响家长对于竞争环境的看法。校外培训机构在“双减”政策的限制性措施下产生了乱象,亟需从立法层面出台相关治理法律,从法律层面规定其性质、活动内容以及范围,对于产生的市场资本问题也应当有所规定约束,使之成为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学校完善教研供给,为教师提供教研指导,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在教学准备阶段,积极组织各教学小组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例研讨等教学活动,推动课堂质量的提升。在作业设计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置典型化、精简化、系统化的高质量题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质量底线,并且能够达到政策对于减负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成长需求。依据这三个基本方面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质量标准、健康正确的人才标准,并引导、规范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寻找到教学质量与课业负担的最优平衡点。
在课后服务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综合治理机制,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学习生活的科学性都提出了新要求,仅凭学校一己之力必然“独木难支”,既要坚持将课后服务的侧重点落于“服务”二字,在服务过程中进行课堂知识的查漏补缺,指导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完成好课后作业,又要统筹好一切可能掌握到的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补贴方面,地域差异导致补贴标准不一,根据教师基础工资对课后服务补贴进行关联设计,具体比例由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硬性规范标准。
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10 月,调研组走访了南京市若干所中小学,跨南京七个辖区,分析得出“双减”政策的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及完善举措。“双减”政策的推行和落实使学生负担有所减轻,校外培训乱象有所整改,学校主阵地作用有所加强。但仍存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研压力增大,课后服务单一化等问题,相对应提出了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教研指导等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