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帝内经》探讨调肝熄风针灸疗法在儿童抽动障碍症中的应用*

2023-03-22 18:09茅若兰李建兵张佳婧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肝风黄帝内经肝气

茅若兰,鲍 超,李建兵,张佳婧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抽动障碍(tourette syndrome,TS)是发生于儿童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多部位不自主抽动、发声为主要特点,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男女比例为2~10∶1[1]。古籍中无本病病名的记载,但散见与本病症状相似的疾病,如“慢惊风”、“瘛瘲”、“肝风证”等[2]。《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对于因肝之风、血、神变化引起的疾病的症状及治疗有细致描述,此与现代抽动障碍症的病因及治疗密切相关。

吴旭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国家第四、五、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导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属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所创的“澄江针灸学派”[3]。吴旭教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多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于中医经典研读入微,针对本病,创立了“调肝熄风”针灸疗法,临床疗效明显。

1 理论基础

1.1 肝风亢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风胜乃摇”,风性主动,风邪通过人体皮毛腠理,侵入经络,风盛则筋急,致使肢体肌肉震颤摇动,一如临床上抽动障碍患儿的表现,即多部位、不自主、突发性的肌肉抽动。《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入肝,惊骇,筋挛”,均体现出肝气滋养于筋,而筋为连接肌肉关节,主司肢体运动的组织,肝风亢动则致筋急,筋脉拘急进一步导致抽动。小儿生理特点本为肺常不足、肝常有余,稍有外感便致肺气愈弱,肝升肺降的气机失调,进而诱发肝风亢动,临床上即表现为抽动不安。现代也有研究证实肺炎支原体感染[4]与TS发病的相关性,亦有学者认为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是TS的诱发因素[5]。

1.2 肝血不养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灵枢·行针》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儿童的生理机能尚不成熟,在其发育过程中,阴阳相生相长,然而风邪通过体表腠理侵袭五脏,导致TS患者体内阳气偏盛、内热亢盛,若未及时干预治疗,则会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气血不相顺接,进而诱发肌肉抽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灵枢·行针》云“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均描绘了火热亢盛之体的特点,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气本盛,加之肝亢则易致火热,火热则生风,风热相搏,伤津耗液,以致血虚,血虚则筋骨失于濡养,进而导致筋肉抽动。若热盛日久,未经及时准确诊治,亦会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筋急肉的表现。

1.3 肝神失调 肝气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又可生养于心,若肝风亢动,气机不畅则会导致神失内守,进而出现筋脉失约,肌肉抽动。《素问·六元正经大论》云“惊惑”、“惊躁”、“心神不宁,易惊而惑乱”,体现出“神”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总体表现,既包括呼吸运动、血液循行、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动,又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6],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安于内则情志调畅,形体健康;神失内守,则焦虑不安,身心俱病。已有临床研究表明,家庭氛围不和睦、孩子长期焦虑不安、受惊吓等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7]均与TS的发生具有相关性。TS患儿多有烦躁、易怒等肝神失调的表现,故而关切和调整TS患儿精神状况在临床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2 临诊思路

2.1 病脏在肝,病体在筋,病志在魂 抽动障碍主要问责于肝,加之五脏与人体其他组织整体联系[8],故本病的病机关键不仅包括肝,还包括其在体之筋和在志之魂的共同作用。肝在体为筋,筋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肢体运动的组织,肝风内动则导致筋肉瘛瘲,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言“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通于春气”、《灵枢·寿天刚柔》云“风伤筋脉,筋脉乃应”。肝在志为魂,《素问·宣明五气》云“肝藏魂”,《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谓之魂”,肝所藏之魂为神中往来变化不息的部分,即怒及与怒相类之情绪和心理活动[9]。筋与魂的功能取决于肝,若肝气升发太过,肝风亢动,则致筋急;若肝藏血不足,则筋失濡养;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致情志失调、魂失内守,以致经筋失约,此均可引发抽动症状。

2.2 受气于心,传之于脾,舍气于肾,至肺难愈 基于《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五脏之间联系密切,本病虽然病变主要在肝,但与心、脾、肾、肺均密切相关。《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气所生,传之于气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五脏常受病气于己所生之脏,易传病气于所克之脏,易舍病气于生己之脏,若传病气于所不胜之脏则迁延难愈[10]。心火为肝木所生,故肝受气于心。心藏神,若心神不安,则易导致肝受气而病,此即抽动患儿常有的烦躁易怒、秽语频出、兴奋多言等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脾土为肝木之所胜,故肝病易传之于脾,若肝疏泄失调,则脾运失常,聚湿成痰,症见肌肉抽动甚至累及全身,常伴腹部抽动,注意力不集中,纳少厌食,形体多瘦弱或虚胖,四肢乏力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为肝之母,封藏于肾之精,需要依赖肝血的滋养而维持精气的充足,肝易舍病气于肾,若肝风内动,则肾精亏耗,故抽动患儿常表现为肾阴虚之象,即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抽动无力,五心烦热。肝、脾、肾三脏俱虚,则使抽动症状进一步加重。《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肺其畏热,其主鼻”,肺金为肝木所不胜,肝病累及肺则病程缠绵难愈,肝气疏泄失常则肝升肺降气机失调,患儿临床表现以吸鼻、耸鼻为特征,常有鼻塞及打喷嚏,伴有多汗、清嗓等症状,故抽动患儿感冒后更易诱发抽动或加重原有症状,临床治疗中尤要叮嘱患儿家属注意患儿日常起居,防止患儿外感。

3 治疗特色

3.1 调肝熄风 本病主要为外风引动肝风,针刺治疗本病起效较快,多在短期内就能使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根据《内经》中的相关理论,如《素问·针解》言“八针驱除风邪”、《素问·水热穴论》云“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全国名老中医吴旭教授提出“调肝熄风”针法[11-13]为抽动障碍的治疗大法,吴老认为本病主要问责于肝,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肝主筋,故选穴可从调肝治筋[14]入手,因此选用“调肝熄风”针法,取用肝俞、太冲、合谷、阳陵泉为基本配穴[15-16]。若肝气升发太过,肝风亢动致筋急则加足三里、三阴交以充养气血,柔筋缓急;若肝藏血不足以致筋失濡养则加用血海、太溪以滋阴润筋;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致情志失调,魂失内守、经筋失约,则加用风池以镇肝熄风、四神聪以安神定志,共同约束经筋。对兼有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安之症的患儿常取大陵穴,配以神门、内关等宁心安神。兼有纳少厌食、面黄乏力等脾虚之象的患儿,取穴太白,辅以三阴交、足三里健脾助运。若兼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等肾阴虚损征象,则取太溪、配合肾俞等益肾滋阴。兼有鼻塞及打喷嚏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取太渊、肺俞。亦可再根据抽动部位酌加局部穴,挤眉弄眼可加太阳、四白、阳白;张口歪嘴可加颊车、地仓;喉中声响可加廉泉、项夹脊;摇头耸肩可加肩颈、天柱[17]。

3.2 平肝养血 控制饮食为抽动障碍治疗过程中的重点,《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饮食适宜,则五味养形;饮食不当,则五味伤形。抽动患儿尤要注意饮食,宜多食滋阴养血的食物,以柔肝养筋;忌食煎炸或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津液进一步耗伤,加重抽动症状。《素问·宣明五气》云“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到“甘伤肉,酸胜甘”,抽动障碍患儿多表现为肌肉不自主抽搐,《黄帝内经》认为在五味之中,辛甘之味对肌肉的影响尤为重要,加之抽动患儿多为体内火热炽盛,多食辛甘之物则易助长火热之气,从而加重肌肉抽动,故本病患儿日常饮食尤其要避免甜腻、厚重食物。临床上,抽动患儿大多有厌食、挑食等不良习惯,长期的饮食失常,影响脾胃功能,致脾失运化,脾主肌肉四肢,故肌肉抽动与饮食习惯不良有密切联系。同时现代研究表明,抽动症状与进食不耐受的食物后机体产生的变态反应密切相关,而禁食和少食不耐受食物可阻止病情进展甚至达到痊愈的效果[18]。《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提及“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体现出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调理脾胃之气来加强药物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抽动症状,因此抽动患儿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配合日常的饮食调控。

3.3 疏肝调神 《黄帝内经》中多次明确了调神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尤其对于身心同病的TS患儿而言,应以调神为本、身心同治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记载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的“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灵枢·本神》云“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灵枢·百病始生》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可见调神的一个重点便是调畅情志,一方面要帮助患儿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嘱咐家长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体现出医者在治疗要集中自身精神,同时也要注意对患儿情绪的疏导,在施治过程中注重调神,将“治神”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19]。《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的“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可见,治疗抽动障碍应以疏肝调神为主,同时配合针刺、饮食等多个方面进行治疗[20]。

4 典型病案

患儿,男,8岁。初诊日期:2021年11月20日。主诉:眨眼、扭颈2月余,加重伴清嗓子、吸鼻子1周。现病史:患儿2月前开学后出现不自主眨眼、扭颈,症状时轻时重,遂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结膜炎”,予“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近1周受凉感冒后症状加重,并出现清嗓子、吸鼻子,于外院就诊,诊断为“抽动障碍”,予西药(具体不详)口服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现为求进一步治疗,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就诊。刻下:频繁眨眼、扭颈,频率为10次/min,间歇约1 h,清嗓子、吸鼻子偶作,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急躁,纳寐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腻,脉弦滑。辅助检查:脑电图:正常儿童脑电图。西医诊断:抽动障碍;中医诊断:慢惊风(风痰阻络证)。治则:调肝熄风,涤痰安神。处方取穴:主穴:四神针、印堂、肝俞、风池、合谷、太冲。配穴:四白、迎香、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悬钟。操作:患儿取俯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在其肝俞直刺约12 mm,点刺即出,不留针。然后取仰卧位,四神针、印堂平刺10 mm~12 mm,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0 mm~12 mm,四白穴直刺3 mm~5 mm,迎香穴向上平刺6 mm~8 mm,合谷、太冲、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均直刺15 mm~20 mm,采用平补平泻法,四神针中位于百会前一针与印堂为1组、合谷、太冲为1组,接电针仪,采用2 Hz连续波,留针30 min,隔日1次。治疗2个月后,患儿眨眼、清嗓子症状明显减轻。3个月后,眨眼、扭颈、清嗓子、抽鼻子基本消失,停止治疗。6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抽动障碍属于中医学的“慢惊风”范畴。本案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抽动障碍,结合舌脉,辨证为风痰阻络。患儿开学后学习压力增大,加之受凉感冒史,外风引动内风,致使肝失疏泄、风气上扰、神失内守,进而筋急掣动,出现眨眼、扭颈、吸鼻等症状。针刺处方以肝俞、风池等平抑肝阳、熄风镇惊,以足三里、三阴交等充养气血、柔筋缓急,以四神针、印堂等安神定志、约束筋经。通过调肝熄风、平肝养血、疏肝调神共奏其功,调其证候。

5 小结

《黄帝内经》不仅对抽动障碍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此病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若呼吸自然之清气,超然独处于世,精神自守,则可使筋骨肌肉协调,情志舒畅,自然预后良好,但患病后若仍不加节制,则会导致神气愈加散乱,预后较差。《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疾病的预防多体现为以下四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从中可以看出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黄帝内经》中有着关于治未病的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21-22],对于抽动障碍来说,更要重视本病的未病先防,即关注日常生活的点滴调养,若平时不注意养护,则极易复发,故本病的预防意义尤为重大。

虽然抽动障碍在《黄帝内经》中并未出现具体病名,但关于其病因病机、治疗预防等却在不同篇章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为现代医家更好地认识及治疗抽动障碍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黄帝内经》的理论,肝为抽动障碍的主要病脏,肝风亢动导致肢体抽搐、筋肉瘛瘲;肝亢致火热,火热耗伤津液,以致血虚,不能濡养筋骨,加重抽动症状;风扰稚体,最后导致神气散乱、神失内守,出现精神不定,焦虑不安等症状。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首先强调缓急止动,以针刺调肝气,疏筋结;其次要注意饮食的调控,通过调理饮食,加强脾胃功能,控制抽动症状;最后尤要注意治神,把治神作为本病的治疗核心,使患者全身心得到整体调节。故目前临床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应以调肝熄风、平肝养血、疏肝调神为基本治疗原则。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抽动障碍的论述精到且切明扼要,对现代治疗抽动障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肝风黄帝内经肝气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春季养肝食何“味”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