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于胃,关于肺”探讨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2023-03-22 18:09刘亚茹王永森曹志群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水谷胃气中焦

刘亚茹,丁 鑫,王永森,曹志群△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所致相关不适症状和(或)组织损伤的一种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1]。目前西医治疗GERD主要为抑酸、促进胃动力,但疗效不佳,临床易反复。研究表明[2-3],B级以上食管炎6个月后复发率为100%,高达30%的GERD 患者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或症状控制欠佳。根据GERD反酸、烧心的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归入“吐酸”“噎膈”“嘈杂”等范畴。临床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胃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若邪壅胃腑,则会导致胃气上逆,另方面,肺气肃降,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顺利,说明若肺气失于宣降也会引起胃上逆,本文从“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出发,详细论述其理论内涵,探讨肺胃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1 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性病的认识

胃食管反流病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在中医学中却并无与其相对应的疾病,但根据其烧心反酸、口干口苦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病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古代医家各有见解,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云:“(吐酸)皆由胃气不行,脾气不运,饮食痰涎津液俱化为水,郁而少久以成酸也。”笔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总结归纳多是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基本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2 “聚于胃,关于肺”理论溯源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出自《素问·咳论篇》,是对咳证诸多病因的概括性总结,同时也表明了肺胃之间的密切关系。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述,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肺胃相关,但是无论是从组方思路上还是调护方法上都体现着肺胃相关的应用,如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都是肺胃同治的基本方,而在调护方法上也有明示,服药后进食热粥以益胃气而助药力发汗。金元时期,李东垣和刘完素从病理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肺胃的密切关系,言“聚于胃”者,痰饮积聚在胃也,“关于肺”者,痰饮闭阻在肺也。明清时期,医家认识各有不同,张景岳在《类经》中云:“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和。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有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大要皆在聚于胃关于肺也。因胃浊,则所游溢之精气,与脾湿所归肺之津液,皆不能清,水精之浊,难于四布,此生痰之本,为嗽之原也。肺居胸中,主气清肃,或为风寒外感,或为痰热内干清肃,有失降下之令,因气上逆而为咳嗽也。”从病机角度论述了肺胃的关系。在古代医家理论的基础上,现代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对于此理论多有不同的见解。姚菲等[4]认为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胃相生,可通过养肺反哺脾胃,病理上,母病及子,脾胃气机失常,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则发为肺病。潘外等[5]认为肺喜肃降,宜降不宜闭;胃喜降,主受纳水谷,宜通不宜塞,肺胃皆需通降,二者在气机调节方面相互影响。张天鸽等[6]认为中焦的盛衰在咳嗽的病机中至关重要,“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可解释为“聚于中土关于肺”。孙宇鹏等[7]认为:“胃”指的是广义之胃,即脾胃。肺脏清虚,故易受他脏侵袭,肺胃皆喜润恶燥,痰热郁肺,可使子病及母,至胃阴损耗,则二者进入恶性循环。强调了肺病不离脾胃的观点,这是肺胃相关的理论核心。

3 “聚于胃,关于肺”理论内涵

“聚于胃,关于肺”,出自《素问·咳论篇》,其所谓“聚”者,壅也,“关”者,闭也,其理论内涵为邪气壅闭于肺胃,关于邪气的定义,《太平圣惠方》将其归类为寒气,《黄帝内经》称之为痰饮,肺胃的生理功能的病理联系来说,笔者将其归于痰饮一类比较合适。所谓“聚于胃”,胃腑居于中焦,起着敷布津液的重要作用,若脾胃功能异常则津液停而为痰饮,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吴崑云:“胃土既虚,则三焦虚邪皆聚于胃,所谓万物归以乎土也,肺为脏腑之华盖,诸脏腑有病无不,熏蒸之,所谓肺朝百脉也。”故曰关于肺。笔者认为要理解“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就不能单纯从字面意思出发,我们要从整体观念上理解,其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五脏一体观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肺胃之间关系密切;其二,治病求本,我们要正确地把握把我疾病的病机,其三,治未病,正如《金贵要略》所言,要先安未受邪之地。

4 “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依据

4.1 解剖关系 肺与胃在解剖关系上密切相关,两者一上一下仅一膜之隔,而且根据现代研究发现,肺是由前肠发展而来,即肺与胃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肺主表,外合皮毛,胃主肌肉,皮肉相连。故这种外合器官组织的紧密联系也为肺胃相关的理论打下了基础。《灵枢·经脉》中论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二脏之间直接的经脉联系。何泮[8]认为“经脉相通,主治所及”和“针药相通”是“胃系病从肺论治”的根由所在。

4.2 生理相关 胃为六腑之一,六腑者,“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顺,以降为用,另外胃为阳腑,喜润而恶燥。而肺亦主肃降,此外肺为娇脏,亦喜清润而恶干燥。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胃的滋养,此外,肺气下降是胃气下降的前提,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人身左升属肝,右降属肺,当两和气血使升降得宜。”肺主降,肝主升,肺肝得以升降,脾胃方可正常运行,以维持全身气机调畅。从五行的角度来说,胃属土,肺属金,胃肺相生,为母子关系,若子虚则可补其母,是为培土生金,母实则可泻其子,比如胃腑实证以泻肺而通胃。

4.3 功能联系 肺与胃之间关系密切,首先二者对于宗气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二是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另外,肺与胃还共同参与了饮食物的运化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飞等[9]认为胃的水谷精微通过脾而到达肺,肺把精微散布至胃,胃得到精微滋养。此外肺胃之间还共同完成了津血的化生,比如《灵枢·营卫生会》中云:“此外肺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津微,上注于肺脉。”胃腑受纳腐熟水谷,上输于肺,肺气宣发肃降,奉心化赤而为血。《灵枢·决气》亦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5 基于“聚于胃,关于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就是胃气上逆,而肺朝百脉,主治节,对全身气、血、津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气机不畅首当责之于肺。而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气贲郁,皆属于肺”,《理虚元鉴》亦指出:“肺气一病,百病蜂起。”若肺治节失常,气机失畅,气不行则血、津、液等亦不行,最终停聚中焦,成痰成饮,加重病情。由此可见,肺生理功能正常,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此,从宣肺、降肺、润肺、理肺四个方面,论述胃食管反流病的论治。

5.1 宣肺健脾,升降相宜 胃气以降为顺,然而脾胃同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间关系密切,脾与胃一升一降,相互协调。若脾气不能正常升发则会影响胃气下降。脾气以升为健,而正如《医学实在易》所云:“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所宣。”《内经》亦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气宣发可以将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运输至头面诸窍,若肺失宣发,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则会居于脾胃,成为发病的病理因素。这也是后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理论渊源。因此在健脾化湿的基础上可以加入一些桔梗等一些开宣肺气之药,用以宣肺解表,芳香化湿,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一味桔梗入肺经,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 道,而无痞塞之忧也”[10]。

5.2 降肺畅胃,通降阳明 胃气主降,以降为顺,胃气下降是保证胃肠道通畅的前提,首先,胃气下降才能使饮食入胃,并且下传小肠,正如《灵枢·阴阳清浊》 中曰:“受谷者浊,浊者下走于胃。”另外食物残渣下传大肠和排除体外也离不开胃气的下降。肺气亦主肃降,肺气失于肃降,则胃气亦失降[11]。正如王孟英云:“肺金淸肃不和,升降之机亦窒。”若肺失肃降则胃气上逆,浊气不下,则临床会出现胃脘自觉痞满,恶心,呕吐,舌淡苔白等症状。因此临床在治疗胃疾时,在理气降胃的基础上可以加用一些降肺气的药物,如治疗胃虚气逆的名方旋复代赭汤,其君药旋覆花既入胃经也入肺经。

5.3 养肺益胃,滋阴生津 从肺胃二脏的生理特性来说,胃为阳腑,喜润而恶燥,胃腑正常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胃阴的滋润;肺为娇脏,亦喜清润而恶干燥。从肺胃二脏的生理功能来说,肺胃二脏对于人体津液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有赖于肺气的输布。从病理关系来看,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受燥邪侵袭,而伤津耗液,进而伤及胃阴,出现肺胃阴虚的证候,表现为饥而不欲食,胃脘嘈杂,大便偏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因此临床上治疗要养肺以和胃。正如《临证指南医案》 所言:“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但滋养之品容易阻碍脾胃运化而化生痰湿,因此临床在滋养肺胃之时,滋阴不可太过,可配伍一些砂仁、陈皮防止滋腻。

5.4 理肺和胃,活血通络 肺主气,司呼吸。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景传庆[12]认为肺能生血,从而提出了“肺为血脏”的理论。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肺胃之间气血互依。肺部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结合,形成宗气,宗气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行血气。肺胃之气不畅则血行不畅,导致气机失调,形成血瘀。临床表现为胃脘部刺痛,夜间加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疗上要给予调肺、降胃、活血之法。在恢复肺胃之间气机的同时,重视对活血祛瘀药物的应用。可配伍活血化瘀之品消散瘀滞。如郁金、延胡索、乳香、没药等,以行血中气滞,散气中血瘀。

6 小结

本文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认为临床治疗脾胃之病,治法不应该单单局限于脾胃,其余诸脏腑也可引起脾胃之病。正如叶天士所言:“不必见病治病,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视具体情况,参以宣肺、降肺、润肺和理肺之法,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猜你喜欢
水谷胃气中焦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