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基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3-03-22 09:48江学斌
广东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江学斌

文/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积极探索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高精密模具产业学院,探索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办学形态,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

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1.新形势对中职学校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所在的东莞市长安镇,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广东省智能手机特色小镇,全镇工业企业中,拥有自建研发机构的有322家,规模以上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比例达38.8%。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依据以面向地方、服务产业为导向,组建了先进制造和信息商贸两大专业群,大力拓展校企合作,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企业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中职教育从就业为主转向就业与升学并重的情形下,如何增加中职专业与职业岗位的连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劳动精神。职业能力需要在真实的职业环境、真实的职业项目中去培养;劳动精神需要在劳动过程、劳动收获中去培养。在经济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以升学为主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中职的基础性作用变相成为提升学生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尤其是职业意识培养被严重削弱,基于“安全”思维的教育将本应“跨界”的教育又拉回到了“围墙”教育,除了必不可少的实习环节之外,“工学结合”成了奢侈品,而由于职业技能的不扎实,周期较短,企业的核心岗位难以接纳中职生,导致专业对口率不高。由于缺乏对产业的链接,导致供需方认同度不高,学生主动选择技术技能要求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的岗位信心不足、能力不够。

二是产业形势的变化。中国产业发展已经从低端产业或产业低端走向了中高端产业或产业中高端,技术技能迭代得到了加速。以数控专业为例,五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然而中职学校的教师技能、设备投入、实训教学远远落后于企业现状。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产教融合更加深化。

三是学校发展的变化。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培育学校,有很好的历史积累和出色的办学业绩,但由于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办学规模不大,学位无法满足群众需求,技能人才数量与产业所需相差较远,融合社会资源、延伸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是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2.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实践做法与成效

广东日信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新能源赛道上从事能源模具技术研发、模具技术服务的科技公司。近几年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对模具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有迫切需求。公司与学校毗邻而居,有良好的合作契机。几经协商,决定双方合作在日信企业内共建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现面向地方、服务产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1)探索共建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新范式

一是探索双方投入机制。硬件投入方面,企业投入场地2500平方米,并物理隔离出办公区、实训区、学术报告区、课室、电脑房,同时投入生产性实训设备;学校投入计算机设备、教学设备、办公设备。二是探索产业学校管理架构。双方协商完成了产业学院章程制订、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由学校牵头成立的模具职教集团办公室对产业学院进行管理和运作。

(2)实现了政校行企协调联动

日信高精密科技产业学院引入了长安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下面的长安技谷和人才协会等项目,有效实现了政校行企技术、人才、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优化创新了资源配置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3)推动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开展专业共建,强化专业和产业的对接,根据新能源对模具专业的需求确定专业新培养方向,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和优势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二是实施人才共育,基于产业需求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基于企业项目的项目式学习,实现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育人。三是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双能型”企业导师,推进师资队伍的校企共训、双向交流、互融互通。四是完善校企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产业需求和岗位能力有机融合。五是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共建实训基地,开展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六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社会服务,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提高服务产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4)拓宽服务企业新路径

一是服务企业员工学历提升,通过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提升了32名初中以下企业员工学历和文化水平。通过联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培养,促进在职骨干员工学历与技能双提升。二是联合深圳新商韬成立数学贸易专班,构建1+1+N服务模式(即学校+平台+N个实体企业),助力包括日信在内的制造业拓展线上业务和海外业务。三是协助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开发企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

(5)服务东西协作战略

根据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安排,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共建帮扶示范校。机电学校联合日信公司在沿河职中开设“日信现代学徒制”班,招收学员50人,由日信提供服装、生活补助,采用1(沿河职校学习一年)+0.5(机电学校学习半年)+1(产业学院学习1年)+0.5(顶岗实习半年)的培养模式,共育新能源赛道模具技术人才。

(6)提升企业品质、影响力和美誉度

日信高精密科技公司自与机电工程学校共建产业学院一年的时间内,受益颇多。一是人力资源得到了保障,尤其是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成熟的培养体系和借给体系,企业业绩一年内实现了翻番。二是来自政府、学校、新闻媒介的宣传增加了企业的影响力。一年来,来自深圳、广州、佛山以及贵州铜仁的一些企业和职业院校前来参观学习。2022年5月13日,东莞长安·铜仁沿河东西部协作考察座谈会在广东日信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举行,铜仁市沿河县县委书记考察了日信产业学院的办学场地与配套设施,对这种新型办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进一步磋商两地合作办学事宜。三是通过产业学院构建企业员工“技能、文化、学历”三提升行动,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四是依托长安技谷,承办长安镇模具技能赛事,扩大了企业知名度。

3.日信高精密产业学院的实践创新

(1)搭建了中职学校产教深度融合新平台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日信高精密产业学院是广东省中职学校第一家在企业设立的产业学院,它通过章程和管理架构的优化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的问题,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共管的新机制为依托,实行“校企联动,互促共赢,全程共建”的产业学院建设保障了企业投入与产出的预期效益,让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好处“看得见、能用上、利长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热企不热”、多元主体利益不能兼顾、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从而为地方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的产教深度融合注入了发展的活力。

(2) 创新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依托产业学院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从“产、教、学、研”四维度不断提升学校先进智造专业群内涵建设,全面覆盖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就业、人才评价、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中。企业通过提供产业行业最新发展信息与技术给学校,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技术课程,将企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培养与企业产业深度连接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提供了新实践。同时,产业学院可以实现跨专业融合,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

(3) 探索了中职教育服务中小型企业的新途径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服务好中小企业发展是中等职业学校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重要使命。通过产业学院,可以在技能人才供给侧给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可以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结构化升级,实施“技能+文化+学历”三提升行动,可以集聚教育力量,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中职教育在服务产业行业企业中体现出直接的社会价值。

二、中职学校建设产业学院的思考

1.中等职业学校也可以因时因势因地建设产业学院

从目前的政策及实施主体来看,产业学院主要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中实施,如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出台的《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分批遴选办学基础扎实、产业服务能力强的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协会、产业园区……共建100所至150所“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从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实践来看,在“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思路下,校企找到共赢的最大公约数,是可以有产业学院这种合作模式的。从“选人用人”到“合作培养人”再到“自主培养人”的思路转变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高度。产业学院最大程度保障了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话语权,是现代中小企业愿意投入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当然,中职学校创建的产业学院更多是产学的结合,而高等学校研创的成分会比较突出。

2.产业学院的设置应体现校企双主体地位

传统来看,校企合作校强企弱,所以校热企冷。产业学院作为主体设在企业的新型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在人员、场地、设施、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投放方面不谓不大,对投入产出期望值不谓不高。作为学校,要把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学校的育人标准,要把企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落实到教学实训之中,要把企业的文化意识植入到学生的职业意识之中,将企业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这一切需要有双主体意识、有协商机制、有解决问题的途径。

3.构建“1+1+1+N”的服务平台是产业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1+1+1+N”是指一所中职学校、一个核心企业、一个行业协会(或者一个产业园区),N个关联企业。由于单一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受岗位有限、技能较单一、设备种类和行业代表性问题不多等诸多因素制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在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中取得平衡。“1+1+1+N”的服务平台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从企业视角来看,宽广的人才视角有利于其深耕行业与拓展外延。以日信产业学院的数字贸易班为例,它将企业的业务模式由线下延伸到了线上,由专注国内引向了关注海外。

4.产业学院的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一是产业学院的实体化运作问题。目前来看,产业学院作为一种产教融合新形态,相对于专业学院(系部)来讲是一种虚拟组织,它的目标更多聚焦在“育人”方面。其实,它也可以实体化运作,但需要政策配套,关系教育和产业的政策。二是共建共享的机制需要深入构建。校企持续投入的动力,学徒学员的利益保障,如何调动教师和企业师傅对企业联合教学、共同研发、产业服务投入的积极性等需要深入思考。

5.传统教育观念和一些管理体制问题阻碍了产业学院的快速发展

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才是学习,去到工厂就成了“打工”,成了“廉价劳动力”,加上中职生职业劳动习惯没有养成,所以会对产业学院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有所抗拒。在管理体制方面,中职属于职业院校,在管理体制上又属于中小学,教师身份决定了很多不可为,比如不能兼职,不能提供有偿服务。而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有关概念认定不清,将实训教学与实习混为一谈,都制约建设产业学院尤其是中职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的积极性。

应该看到,中职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探索,既是一个方向,又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积极探索、政行校企多方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中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