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策略进路

2023-03-22 09:48:35刘永生
广东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铸魂理论课育人

刘永生

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铸魂育人”和“育人铸魂”是近年来各类报告及学术研究中的高频词,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有侧重点。大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前,学术界大多是从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提出“育人铸魂”。如,早在1995年,卫勤、曾庆丰等人,就从企业文化的视角强调“育人铸魂”对企业生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1]2008年,荣文仿认为“育人铸魂”有关教学改革探索,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三进入”和受学生欢迎的有益尝试。[2]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3],这是“铸魂育人” 这一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高校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发了学术界对相关研究的高度关注。[4]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铸魂育人”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围绕铸魂育人的主要内涵和主要任务展开研究。如钟启东、陈占安分别论述了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要内容范畴与精神实质[5]和主要任务。[6]李红权、张春宇等人,则对高校铸魂育人的努力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诠释。[7]二是围绕铸魂育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进行深入分析。李忠军认为,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具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8]沈壮海、王芸婷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9]刘玲认为,新时代铸魂育人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0]三是围绕高校铸魂育人的新路径进行的对策研究。臧小林、周廷勇从提高政治站位的战略维度、落实重大部署的方法维度、抓住关键环节的实践维度、掌握科学方法的理论维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11]刘贵芹等人,则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和融入高校思政课、开好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善用“大思政课”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12]

二、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由上可知,学术界对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相关研究仍方兴未艾,已有的相关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聚焦宏观政策文件解读性的研究多,深入的学理分析和实践路径研究少;二是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规建设谈如何铸魂育人的研究多,运用新理论以改革创新为视角的研究少;三是聚焦高校论高校的研究多,结合高校、社会、家庭等维度,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少。

因此,本文针对本课题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运用系统论相关理论,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供给”改革创新,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八个相统一”原则,开展一些新的探索,以抛砖引玉,推动高校铸魂育人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见成效。

三、策略进路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我国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使命和政治属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均要坚决反对任何标榜“去意识形态化和去政治化”的自由主义言行,绝不主张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和“价值中立”,要引导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理直气壮讲好、传播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广大师生不能从理论上做到真懂、真信,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坚定和笃行。而要实现政治性,高校理论工作者就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善于以彻底的学术教育学生,善于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赢得学生,善于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一些人对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种种质疑和责难。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是其“三观”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阶段,最需要正面的价值引导和方向导航。因此,高校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花大力气清除一些假恶丑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在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还要适时浇灌施肥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但价值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离开了价值引导的知识传授,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高校课堂绝不能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被动感应,离开了知识传授的强拉硬塞式的价值引导,就是苍白无力的说教。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是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价值的供给与传导,遵循的是由理解到信仰再到践行的规律,只有在真理解和真信仰的基础上,践行才会有实效。这就对高校传道授业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须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水到而渠成。当然,强调“价值引导”,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知识传授”,二者并行不悖。掌握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传授方法,是提升“价值供给”实效性的前提。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广大教师夯实岗位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切实做到“茶壶里有货”。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引导广大教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传道”方式,要鼓励广大教师采用鲜活的案例、图文并茂的课件、风趣诙谐的语言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理论武器,解除自己或他人遇到的种种困惑。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立”和“破”的关系。高校要做好铸魂育人工作,就是要通过“教”和“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跟党和人民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并为此贡献全部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防止西方文化渗透与入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高校从来就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运行的化外之地,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在高校交融交锋的形势较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复杂激烈,当前在校的“00”后大学生,其思想活跃程度、信息技术能力、生活方式等方面,较传统时代的大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为此,高校要妥善处理好理论的“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利用课堂教学、实践研修、宿舍走访等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同时,对于社会上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要从大历史观的视野,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的武器进行客观的分析,对于明显有悖于人民利益的言行,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开展理性批判,绝不搞简单的“一团和气”,坚持“立”与“破”相结合。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高校不仅要善于用理论,系统地宣传推广党的大政方针,还要善于把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并升华为理论。理论性是高校区别于中小学及其他培训类机构的重要标志,讲好理论、生产理论、用好理论,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激励长效机制,引导专门理论教育教学的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教助研,研教相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需要而生,它绝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因此,高校要引导理论课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特别是要关注学生最为关心最为困惑的身边问题,做到理论宣讲不仅要高度有灵魂,更要有血有肉。就专业课教师、行政教辅等人员而言,要切实做好“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两篇大文章。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科研、赛事、社会服务等日常工作的各环节中,要善于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的全过程。行政教辅、宿管食堂等行政后勤服务人员,则要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于服务态度、服务方式之中,切实践行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价值理念。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高校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供给的方式,是其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价值目标的必然选择。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材使用、课时要求、师资配备等方面的统一性要求,逐步得到了强化和落实,夯实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发展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客观上存在着类型复杂、办学层次不一、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如果不分本科生与专科生,不分地域和专业对象,施以千校一面、万人一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定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高校必须提高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充分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做到提前备教材、备学生、备区域文化特色,要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将统一的集体备课形成的课件、视频、教案转变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载体。只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紧密结合,高校铸魂育人方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取得应有之成效。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众所周知,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外因可以通过内因起作用,可以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进程。因此,高校除了要努力增强教师“铸魂育人”的能力,改进“铸魂育人”的方法之外,还要多途径激发学生“主动学”的动机和潜能,助其主动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高校科学处理好铸魂育人的主导性和主体性问题。高校要实现铸魂育人既定目的,离不开教师的知识传授、价值主导和方法引领。

在设定铸魂育人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本身的性质特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专任教师是高校铸魂育人的核心力量。不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及教学的内容可以不尽相同,但教师自始至终要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充分彰显自己的主导功能,要推动自己的课堂按照既定的轨道发展,确保课堂全程“看似无形实有形,形散而神不散”。

同时,作为“铸魂育人”的主导地位的专任教师,也绝不能将在新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00后”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的机器”,要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当代学生认知规律、接受特点、生活区域文化特色及其成长经历的研究,同时要采用分组讨论、案例教学、课外实践等形式,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潜能。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家长、社会特别是高校教师有意识地从外部进行教育和引导。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是,这里所言的高校教师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也包括专业和通识课课程教师、学工教辅等人员在内的其他教职员工,即包含“大思政”范畴的全部人员。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理论灌输、理论传授的核心力量,是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力军,其承担的功能无法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灌输,也绝不是一味“满堂灌”。枯燥的“填鸭式”满堂灌,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其负面效果也可想而知。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理论传授要靠“灌输”,但又不能全靠“灌输”,理论课也需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加以呈现,理论传输只有做到“润物细无声”和“随风潜入夜”才有实效,这就对教师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采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理论,从而实现铸魂育人的价值目标。

同时,基层党团干部、学工人员等高校其他人员,则可以采用颂经典、歌咏大赛、大学生讲党史、有奖征文、海报画册、同辈互动等方式,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进而推动理论之花在学生学习中、生活中悄然绽放。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所有课程都有铸魂育人功能,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师,都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功能和关系而言,它们是各有侧重、各尽其责不可相互替代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和显性课程,其他课程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课程和隐性课程。就两者铸魂育人的功能而言,前者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诠释、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后者的主要使命是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两者只有形成同频共振的协同效应,才能发挥最大的铸魂育人效能。因而,高校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研究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联动铸魂育人的重点、难点和有效方式,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形成“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协力推动铸魂育人工作取得最佳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铸魂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立根铸魂 为央企扬帆护航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32
新疆“铸魂工程”亮点纷呈
中国火炬(2015年3期)2015-07-31 17:39:08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5:11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
努力在育人铸魂上下工夫
中国火炬(2012年9期)2012-07-25 10: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