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基于2010至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2023-03-22 05:51吴丹婕
现代英语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现象

吴丹婕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一体化速度加快,世界格局不断变化,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教育国际化的全新局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要求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早在21世纪初,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撰文提出“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1]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教育界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部分专家学者发表文章,阐明观点并提出解决策略。然而,由于相关研究自21世纪初才开始,具有起步较晚、研究者不多、研究还不够系统和科学的特点[2]。因此,文章主要从研究数量、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成果分析

自从丛教授于2000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以来,学界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不断涌现。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中国文化失语”和“英语教学”为主题词,检索到2010年至2022年9月共计440篇与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有关的期刊论文,42篇硕/博士学位论文。

(一)总体研究数量

在知网上检索发现,相关研究数量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2010至2015年,文献发表的数值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16至2017年有略微下降,但自2018年到2020年,相关研究又有所增加,并在2019年达到巅峰。自2021年以来,相关研究减少,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再观学位论文方面,2010年以来,每年都有硕士或博士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作为学位论文的主题,论文的数值每年都较稳定,维持在3到5篇左右。

通过筛选发现,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关于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文献并不多。从2010年至2022年9月,共有22篇相关研究。其中最新一篇是莫晨莉于2022年6月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中的“文化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路径探究——评《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与路径》”。莫晨莉在文中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有所缺失,应当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加强文化自信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3]。

(二)研究方法分析

关于现有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多数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问卷,测试及访谈等调查工具。王振英,蔡宛灵认为,相关研究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研究与后期研究[4],两阶段研究以肖龙福等[2]两篇文章为分界。2010年后,针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问卷设计更加合理,研究对象更加全面,更加重视课后和考试中中国文化含量的考察。金虹通过测试卷发现学生存在不能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5]。少数研究在测试卷和问卷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访谈作为辅助,如成婧[6],柳淑英[7]等都采用了访谈法作为补充。

(三)研究对象分析

1.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指南》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描述进行了扩充,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8]。自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以来,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层出不穷。邓耘认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语教育中导入中国文化,要注意内容的实时性、选材的视角性、语言和文化的主次性[9]。石志华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热情和习得热情不高,学生母语文化知识储备欠缺是造成英语专业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客观原因[10]。

2.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对象发展趋势

无论是中学英语教学还是大学英语教学,已有研究的研究对象从学生、课程、教材到教师,覆盖面较广。然而,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仍存在不平衡的状况,已有研究多以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失语症的数量较少[11],近年来,针对英语专业的文化失语现象研究逐渐增多。近两年来,关于高职高专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明显增多,如李清,张诗甯[12],陈萍[13],杨少双[14]等。此外,在“课堂思政”大背景的影响下,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堂中,以此解决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促进跨文化交际。

(四)研究内容分析

1.现状调查类研究

清华大学张为民等[15]是最早对大学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他们对清华大学126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能力调查,发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阐述中国文化。自2010年至今,仍有许多专家学者探究“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肖龙福[2],左娟霞[16],王晋娟[17]等研究了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程度不一的“文化失语”现象。

2.成因分析类研究

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形成的原因,现有的研究基本持以下观点:①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即我国英语教学片面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18]。②过分强调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冯春波[19],刘丽华等[11]均认为过分强调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会导致教师传授中国文化不足,造成学生母语文化的缺失。③中国文化在教材中严重缺失。教材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材与媒介,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教材中缺失本土文化知识会导致教师忽略学生利用外语交流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而这一疏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外语学习者出现“本土文化失语”现象[20]。④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自身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部分英语教师有着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储备,但对中国文化认识不足,以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

3.策略与途径类研究

为了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部分专家学者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首先,可以从政策制定和教学大纲入手,明确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位置,系统而详细地描述中国文化教学的要求和目的以及细则指导等[2]。其次,在英语教材中加大中国文化的比重。教材是英语教学的根本,是学生获取相关文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21]。此外,要完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体系。在中国文化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测评[22]。最后,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化教学态度,提高英语专业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23]。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多阅读中国古典书籍以及英文版本的中国文化读本,以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国文化知识[24]。

三、启示与建议

现有的研究证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学生及教师间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然而,从发表文章的数量来看,关于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似乎进入了“瓶颈期”。通过总结分析2010年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章认为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首先,加强理论研究。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多数是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相对匮乏。其次,增加研究对象。尽管已有研究以课程、教材、学生、教师等为研究对象,但就对教材的研究而言,主要是对高中英语课本以及大学公共英语教材或大学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程进行研究,而针对其他英语专业必修课如阅读、听力等课程教材的研究较少。随着对文化教育愈发重视,部分学校也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等选修课,然而对这类课程的研究以及关于对应教材的研究较少。此外,现有研究主要探究课堂内的文化教学,忽视了课后的学习,包括课后练习以及课外知识补充等。最后,完善研究工具。现有的研究主要用测试卷作为研究工具,测试卷主要采用翻译、选择题来测试研究对象的英语表达能力,但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是因为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足,二是由于自身缺乏中国文化知识储备。因此,在设置测试卷时,需要增加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2010年以来,关于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虽然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但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看出,开放合作,加强交流是大势所趋。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认识到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现象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