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军
【摘要】众所周知,数学作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下、使教学任务得到贯彻落实、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检验、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供机会.在强调“双减”的当下,教师设计作业的侧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背景下,首先,文章介绍了设计数学作业的原则,包括适度性、适量性等;其次,结合人教版初中教材,对分阶段设计作业的方法进行了说明;最后,总结了实现减负增效目标的注意事项,如严格控制作业数量、重视作业实践等,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教学;减负增效;数学作业
引 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的作业负担持续减小,如何确保作业的作用充分发挥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数学作业采取减负增效方案,既有利于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又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學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作业内容,重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发挥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快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进程.与其他学科比较,数学科目具有抽象性特征,为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落实“双减”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对学生作业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并采取与之相应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双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改善教育教学生态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坚持减负增效原则,对作业进行科学且系统的设计,以确保作业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初中数学作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计算题占比过大.受传统理念影响,一些教师希望通过反复考查基础知识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该做法并不能够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其次是作业形式多为解题演练,无法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是一些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设计、布置作业的目标,而没有考虑作业内容的实用性,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减负增效目标,教师就要以“双减”为切入点,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围绕数学作业设计展开系统且深入的探究.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要想全面落实“双减”,实现减负增效,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导向价值,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高,教师就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适度性
数学思维水平、学习能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一些初中生的自律性较差,在强调“双减”的当下,教师应对作业进行适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的能力、课堂表现为依据,对作业难度加以控制,由此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适量性
每名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在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作业时,多数学生会产生畏惧或抗拒心理,这将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新形势下,教师应从减负增效出发,在适量原则的指导下,对作业内容、数量加以调整,既要保证作业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要避免作业过多导致学生疲劳,以确保作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多样性
多样性强调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以学生的智力结构为依据,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做铺垫.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减负增效实践
在“双减”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减负增效的重要性,进而从减负增效的层面出发,科学设计并布置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和作业设计理念等,在适度性、适量性等原则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以确保学生的数学思维、应用能力、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一)分阶段设计作业
1.课前预期
预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减负增效目标,教师应突出作业的层次性、引导性,使教学活动更具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前,教师可以布置以下预习作业:
分别在天平两端的托盘内放入质量相同的砝码或其他物体,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之后拿走两托盘中质量相同的砝码或其他物体,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如果同时将两个托盘内物体的质量缩小或扩大N倍,请判断天平能否继续保持平衡,并说明原因.通过以上操作,你能推导出等式具有哪些性质吗?
实践表明,学生通常能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学习重点,同时产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后,多数学生均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这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2.课上教学
教师在设计课上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尽量分层设计作业,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分层设计作业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每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二是分层设计作业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以便教师调整教学方案、修改教学细节等.
仍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分别设计相应的课上作业.其中,根据作业的难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拓展作业、提升作业和基础作业.
拓展作业:已知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为2.5km,甲以0.5km/h的速度向一侧逃跑,乙以0.8km/h的速度同向追甲,二人在距离缩短到0.1km时发生打斗.请问:乙开始追甲的时间和发生打斗的时间相距几小时?该作业难度较大,既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升作业:已知小陈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为2.9km,某日,小陈放学离开学校4min后,妈妈骑车从家出发赶往学校接小陈.已知妈妈每分钟骑行的距离是200m,小陈每分钟行走的距离是60m.请问:妈妈出发后,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顺利接到小陈?该作业难度中等,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发展.
基础作业:甲计划利用直径为90mm的圆柱钢材加工出一个长方体钢锭,钢锭底面是边长为62.8mm的正方形,钢锭高81mm.请问:要截取多长的圆柱钢材才能满足加工需求?该作业计算难度较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课后复习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因此课后作业应具有实践性、灵活性.在全面推广“双减”的大环境下,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延伸教学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用能力.鉴于此,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既要关注作业的实践性、灵活性,又要关注作业的延伸性、层次性,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为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助力.教师应以学生完成预习作业、课上作业的情况为依托,从培养数学思维及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设计,鼓励每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以下课后作业:
问题1 某工厂车间共有25名工人,每天每名工人能够加工900个螺母或600个螺栓,每个螺栓需要搭配两个螺母才能正常使用.请问:怎样安排加工螺母、螺栓的工人人数,才可以保证每天所加工的螺母和螺栓数量配套?若无法做到配套,请说明原因.
问题2 根据“木材、桌子、配套、四条桌腿”四个关键词,自行设问并解答.
问题3 某公司有一项工作,员工A单独完成需花费20小时,员工B单独完成需花费12小时,如果先将该项工作先交由A做4小时,再由A和B合作完成剩余部分,那么该项工作一共需花费多少小时完成?
其中,问题1的设计初衷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夯实基础.问题2的作用在于活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问题3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上述作业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在实现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其他注意事项
1.控制作业数量
“双减”不仅要求教师减少作业数量,还要求教师逐步将校外作业转移到校内.相关政策明确指出,初中生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长应控制在90分钟以内,控制作业数量势在必行.鉴于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占用过多课下时间,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影响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实践表明,控制作业数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还可以减少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每名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供指导,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2.调整作业内容
研究发现,学生思考、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夯实自身基础、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过程.初中生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完善的逻辑思维;加上数学知识均具有极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一部分学生对做作业较为抵触.因此,要想实现减负增效,教师要对作业内容做出调整.以统计、概率学知识为例,为确保作业内容更加直观,教师可以选择布置统计本班学生数学考試成绩等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又可以避免作业内容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做作业的兴趣.
对作业进行设计时,教师既要考虑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还要分析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了解每名学生的情况,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以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符合自身情况的作业.在实际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重视以下内容:
第一,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考虑到初中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适当加大图形证明、函数分析等题目在作业中的占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以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以培养.
第二,对于拥有良好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作业中拓展题的数量;而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将重心放在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上.事实证明,分层设计作业可以使作业更具有针对性,为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3.重视作业的实践性
在强调“双减”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目光聚焦于减负增效,希望能够在控制作业数量的同时使作业内容更具有实践性.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视情况对作业结构加以调整.例如,设计数学作业时,为避免作业数量过多,给学生造成沉重负担,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结合“双减”要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热情的作业.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设计内容丰富的作业,增强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还有相关能力加以培养.随着“双减”的落实,教师设计及布置作业的固有模式被打破.教师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通过极具个性化和趣味性的作业调动学生的热情,以确保作业的价值最大化.
结 语
综上,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对作业的结构、难度、数量和完成时长加以控制,减轻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使学生健康成长.鉴于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当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分阶段对作业进行设计,确保所设计作业的难度适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耀胜.“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3(8):137-140.
[2]于李琴.聚焦目标,重塑融合,轻负提质:以《圆》为例谈双减下初中数学作业探索[J].学苑教育,2023(7):77-78,81.
[3]高碧霞,马万.浅谈“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策略:以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3(4):37-40.
[4]陈美平.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思路[J].学苑教育,2023(4):67-68,71.
[5]孙洪波,梁凯毓,王文静,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特色作业的有效优化设计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78-80.
[6]郭骁安.“双减”政策背景下丰富初中数学作业形式的策略探析[J].理科爱好者,2022(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