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华飞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应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的结构化特征,其中需要重点“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为例,总结其中的数学文化元素,分析其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探索数学文化渗透与融入的策略,旨在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深受数学文化熏陶,了解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达成与数学知识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你知道吗?”栏目
引 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栏目是以数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具有重要的文化育人价值.但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你知道吗?”栏目的文化教育价值常被忽视.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挖掘“你知道吗?”栏目的数学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借助其完成数学教学,使其中的数学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人教版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数学文化元素与价值体现
(一)文化元素
著名数学教授顾沛先生提出数学文化有四种类型:一是数学史,二是数学与现代生活,三是数学美,四是数学思想方法.因此,笔者认为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栏目中的数学文化元素也可以划分为这四种类型.
1.数学史
“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每部分数学内容的主题介绍了数学知识发展历史.如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的“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乘法口诀顺序的演变历史,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为什么从“一一得一”开始,使其更深入地了解乘法口诀表.
2.数学与现代生活
数学知识是解决生活问题或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的逻辑思维方法.“你知道吗?”栏目也从学生能够触及的现实生活中选择素材,使学生自觉建立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如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以及平年、闰年的产生,解决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发出的疑问(为什么每隔四年就有一年是366天),以科普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3.数学美
数学在表达形式、符号、方法上均有着美学元素的体现.教师向学生渗透数学美,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实现多维度文化熏陶.如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的“你知道吗?”栏目出示了三张图片,介绍了设计师常利用平移、对称、旋转几何知识设计美丽图案,帮助学生理解小学几何知识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建立数学与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思维活动中产生的,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完整的思想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如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古希腊杰出数学家阿基米德提出的“圆柱容球”定理,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了解栏目的具体内容,学生发现在解决几何问题中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既能直观观察图形,也能准确厘清图形上的数量关系,有效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二)文化价值
“你知道吗?”栏目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的组成内容,具有承载数学文化的功能,其中的数学发展历史、数学家故事、数学成果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素材,也指出了数学文化融入教學内容的方向.同时,“你知道吗?”栏目发挥着传承数学文化功能,其利用有限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讲述数学知识的发展、数学研究成果,不仅不会消耗学生过多的精力,反而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调味剂,促使学生以故事、科普的形式传播数学文化.
二、基于“你知道吗?”栏目的数学文化渗透与融入策略
(一)借助栏目导入主题,以数学文化进行教学铺垫
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注意力经常被其他事物吸引,故教师需要寻找合适的内容或以合理的策略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渗透并融入数学文化,利用数学发展与数学探究中的励志小故事、趣味实践开启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有效完成教学铺垫,将谈论话题引向新知.以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知”单元为例,“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分数表示形式的演变历史,而学习本部知识时恰巧是学生小学阶段初次接触分数,其对于分数意义、分数大小比较的理解以及整数思维转变为分数思维均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出示古人以小木棒表示分数,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激发学生了解小木棒表示含义的积极性,继而揭示新知学习主题“分数”,解释分数区别于整数的表示方式以及表达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你知道吗?”栏目中的数学史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有助于消除面对新知的畏难情绪.
(二)借助栏目讲授新知,以数学文化支撑教学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新知兴趣最浓,但新知教学也是难点所在,为保证新知讲授顺利进行,教师可以以数学文化为支撑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1.以“你知道吗?”栏目辅助新知教学
“你知道吗?”栏目中含有诸多趣味性的故事、数学工具,可以作为讲授新知的切入点.以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为例,本节课需要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拼摆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但讲授新知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以七巧板为教具带领学生认识图形,大部分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拼摆图形,沉浸在自我娱乐当中,影响了知识的有效传递.而教师借助“你知道吗?”内容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图案拼摆活动,很多学生会发现在不认识、不了解图形时无法快速摆出教师设计的图案,从而会静下心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之后不仅能够根据要求拼摆图形,也能够拆解图案,准确说出图形的变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赋予学生自主权,让其动手操作,拼摆出想象的图案,可促进学生想象力、创新意识等高阶思维的发展,有效提升新知教学的有效性.
2.以“你知道吗?”栏目化解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借助“你知道吗?”攻克难点知识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深入渗透数学文化.以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为例,学生在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数去乘,乘的数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上困难较大,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利用“你知道吗?”栏目的“格子乘法”游戏,先体验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时按照个位相加落在个位、十位相加落在十位、百位相加落在百位,百位相加大于10时向千位进一,再列竖式计算,感受个位、十位分别相乘过程中的落位情况,然后与“格子乘法”对应,使学生理解笔算过程中竖式上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再套用到三位数与两位数乘法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避开数位对应错误的问题,从而在古老但充满趣味的乘法游戏当中突破难点.
(三)借助栏目引导探究,以数学文化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规环节.但如果教师单一地布置探究问题或任务,也容易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而以“你知道吗?”栏目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为载体拓展知识视角,利用其中层次突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以六年级上册“比”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你知道吗?”栏目带领学生认识黄金比,让学生通过黄金比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认识与了解黄金比的过程具有实践性,教师可以以此为素材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探究学习.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教师先给出“长方形选美”“黄金比由来”“黄金矩形”等资料,拓展数学文化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三种不同形状的矩形,让学生选择最好看的矩形并说明理由.学生会自动联想黄金比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继而让学生合作完成量一量(长方形宽与长)、算一算(宽∶长≈)的任务,探究矩形看上去美观与哪些因素有关,待学生总结出宽∶长约为0.618时矩形外形更美观时正式给出黄金比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剪一剪,感受黄金比.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数学文化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可丰富学生关于数学的感性认知经验,使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的价值.
(四)借助栏目结束课程,以数学文化拓展学习空间
课堂教学包括前期导学、中期授课、最后结课三个阶段.常规情况下,结束课程并无实际标志,完成教学任务后自然而然便结束课程.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结课环节突破现有知识体系以及教材内容的限制,延伸知识,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结束课程时也可以发挥“你知道吗?”栏目的价值,依托其中的数学文化为学生延伸学习空间.
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本部分知识主要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完成三角形面积学习后,教材设置了“你知道吗?”栏目,其中提到我国古代重大数学成就《九章算术》,介绍了其中关于平面图形面积算法的论述,还提到长方形与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转化.在结束课程环节,教师可依托“你知道吗?”栏目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图形面积算法如何相互转化,并自主探究,尝试通过已学习面积算法推出梯形面积算法.基于此,学生会在课后查询、理解《九章算术》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图形面积算法的转化思路,并自行尝试,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展开新知推理.
在基于数学文化创造的延伸学习空间中,学生要先复习已掌握的图形面积算法,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再围绕新知展开推理.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知识点,使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也能激发其新知探究兴趣,引导其主动学习,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真正做到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五)借助栏目课后实践,以数学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以直接体验或经验的形成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深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宗旨.“你知道吗?”栏目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栏目中给出的数学文化内容对学生的深度思考具有推动作用,对学生的实践具有指导价值,可以使学生利用课后充足的时间展开实践,感受其中传递的数学文化内容,从而强化技能,接受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同时提升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关键能力.
以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单元为例,在单元结尾处设置的“你知道吗?”栏目科普了成年鸵鸟的质量与鸵鸟蛋的质量,但在表达上,鸵鸟质量采用单位“千克”,鸵鸟蛋质量采用单位“克”.如果不看单位只看数量,鸵鸟蛋重1500明显大于成年鸵鸟重130,但统一单位后,鸵鸟重远远超出鸵鸟蛋.这是采用不同单位的理由吗?既然克、千克能够转换成统一单位,为什么不能只保留其中一个单位?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合作伙伴,利用电子秤、体重秤进行实际称量,由于鸵鸟与鸵鸟蛋不方便获取,可以利用鸡与鸡蛋代替,先利用电子秤称重,查看能否准确获得两者质量,再利用体重秤称重,对比称重结果.学生发现,利用体重秤无法称出1个鸡蛋的质量,但利用电子秤则可以准确称量.分析两种称重工具可以看出,两者量程不同,电子秤量程在1克~10千克,体重秤量程在0~150千克,鸡蛋质量轻,故在大量程称重工具上无法精准称量.由此,学生可明白“克”是用来表示较轻物品,“千克”是用来表示较重的物品,虽然单位可以转换,但实际生活中只运用一个单位并不具备实用性.
学生经过实践探索可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逻辑严谨性,由此优化数学思维,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 语
数学文化内涵丰富,在数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围绕数学文化展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全方位育人.因此,教师要深挖数学文化元素,对“你知道吗?”栏目进行深入且持久的开发,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以文化契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丰富活动形式,从而实现数学文化在教学全过程的渗透,保障数学文化育人价值的发挥.
【參考文献】
[1]朱冬梅.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角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35):135-137.
[2]胡静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4):137-139.
[3]王腾云.基于数学文化角度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天津教育,2022(3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