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
[摘 要]本文以教师个人日常信息素养、教学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和教学资源使用现状为评估指标,对河南省区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较弱,不同年龄、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提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吸引优质人才支持区县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各中小学校领导应当提高信息化重视程度,优化培训激励机制,完善并创新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主动应用,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以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对策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的快速发展,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于2019年3月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并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
2020年1月,河南省教育厅制定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目标实施的果决,并提出“到2023年,通過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信息技术在传统课堂的使用愈加频繁,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但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限制,区县教育信息技术是否得到了应用与发展?时至今日河南省区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如何?存在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带着以上问题,展开了如下调查研究: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为了了解不同学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本次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采取随意抽样的方式,选取河南省X县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共计316位中小学教师。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
基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及本项目研究需要,笔者将问卷内容大概划分为“基本信息”“教师个人日常信息素养”“教学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和“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四个维度,其中“基本信息”设置学校、性别、学历和年龄四个定类问题,“教师个人日常信息素养”设置6个问题,“教学信息化知识与技能”设置9个问题,“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设置5个问题,共计20个问题;并将问题设置混排,按照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法,从1到5依次递增的5种程度,在问卷设计阶段确保一定的可靠性。向三所学校的中小学教师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38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共计352份,回收率为 92.6%,其中有效问卷为316份,问卷有效率为89.77%。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回收后的问卷进行编码,导入Excel 2016和SPSS20.0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将其绘制成表格或图表,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示统计结果。使用SPSS对问卷做了Cronbach’α Alpha可靠性分析,得出α值为 0.921(见表1),说明该问卷的可靠性非常好。
(一)基本信息统计
基于对316份回收有效问卷中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基本信息”维度,得到教师的主要数据特征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三所学校教师数量占比大致接近,因此对所选样本的调查,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地各学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三所学校教师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全部人数的60.13%, 30~40岁的教师也有高达23.41%的占比,说明区县地区中老年教师是中小学教学的核心力量; 20~30岁仅占16.64%,年轻教师力量极度短缺,中老年教师不得不撑起基础教育的重担;数据中女教师偏多,专科学历的教师占比55.06%,且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学校和学历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学段的升高,教师的平均学历也在提高,小学和初中的教师大部分以专科学历为主(见表3),这也进一步说明,县城教师新鲜血液的短缺,和对优质、高学历师范生来县城任教的需求大。
(二)教师个人日常信息素养
通过分析数据,中小学教师个人日常信息素养总结如下:
1.互联网使用率
数据统计得出,89.873%的教师经常访问互联网,仅有10%左右的教师不常用互联网。经过对年龄分布的分析,发现不常使用互联网的中小学教师年龄都在50岁以上,结合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年龄教大,对于互联网的敏感度较弱。总之,中小学教师互联网使用普及率是非常高的,这是信息化教育实现的基础和关键。
2.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
由数据可知,68.990%的教师表现出对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浓厚兴趣,且有67.089%的教师对新的授课模式非常感兴趣,这说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结合年龄分析(见表4),方差分析结果P值均远小于0.05,因此,统计结果显著,不同的年龄在“我对于信息技术进入课堂非常感兴趣”以及“我对于新的授课模式很感兴趣”上存在显著差异,20~40岁的教师兴趣更高,且随着年龄增加,兴趣程度逐渐降低。根据费斯勒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论,这可能是由于20~40岁的教师处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实习引导阶段、能力养成阶段以及热情和成长阶段,对于新技术的热情偏高所造成的结果。总的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乐于接受教学信息化改革。
3.数字化资源处理能力
此量表从三个维度衡量教师对于数字化资源的处理能力,分别是“利用搜索引擎收集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意识地规划和丰富个人数字教育资源库”“按照一定的标准,判断数字教育资源的优劣”,三个维度是依据教师对于数字化资源的处理难度递增设置的。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获得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识别和信息获取能力素养的基本情况。
由数据可知,81.646%的教师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收集数字化教学资源,65.190%的教师会有意识地规划和丰富个人数字教育资源库,58.861%的教师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判断数字教育资源的优劣。这是一组逐渐降低的数据,说明了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处理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能达到信息化基本能力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只有不到6成。且由量表数据细化分析,能够以5分“非常符合”来回答“按照一定的标准,判断数字教育资源的优劣”的教师,只占总样本量的17.722%,这说明理论上真正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数字化资源的教师非常少,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基本素养偏低。考虑到区县地区发展较缓,教育水平在河南省内属于偏低程度,因此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
总的来说,绝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是有一定的个人日常信息素养基础,能够支持其在平时课堂内实现信息化教学。
(三)教学信息化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数据,91.772%的中小学教师熟知至少两种信息化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表明中小学教师都接受过信息化培训,对信息化教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现对问卷量表第二部分数据分析,得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知识与技能能力总结如下:
1.信息化教学知识能力
此次量表从三个维度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知识能力,分别是“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等条件,选择或整合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掌握至少一种分析课堂教学(包括现场与实录)的方法”以及“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学习建议”。
由数据可知,仅有17.089%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等条件,选择或整合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48.734%的教师掌握至少一种分析课堂教学(包括现场与实录)的方法;27.848%的教师能够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学习建议。可见教师虽然大部分都受过信息化培训,但仅有小部分真正理解了教育信息化,再结合问卷题目“是否有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过上述三种知识能力”所得数据,实际能在教学中运用的信息化教学更是寥寥。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在区县尚未有影响力,项目式教学这种在2022新课标素养导向下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更是很少有中小学教师去实践运用。
进一步结合教师年龄分析(如图1所示),30岁以上的教师几乎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给予学习者建议,这说明教师年纪越大,接受新模式的能力和意愿越弱,也更难去改变通过长久教学、自身已经熟悉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
2.信息化教学资源处理
由数据分析可得,100%的教师都能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演示文稿、电子表格等);52.329%的教师能加工、处理数字教育资源,知道如何运用教学媒体支持不同环节的教学。32.911%的教师知道如何运用教学媒体支持不同环节的教学。不难分析出,由于平时授课都要求用演示课件,以及不可避免的成绩统计等等日常工作需要,中小学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常用的办公软件。至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加工处理,通过对比分析该项与教师年龄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可以得到与教学相关知识能力相同的结论,年纪越大的教师,越难处理新的教育资源,因此应特别关注且加强对于高龄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处理的培训。而运用教学媒体支持不同环节的教学之所以只有三成教师能做到,通过进一步对部分教师访谈,可以得知大部分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均选择采用PPT课件演示的方式,目的是为了方便课程准备和简化教学设计,且认为过于繁杂和多样的媒体资源反倒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因此对于其他方式的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大部分的教师都未有尝试。
3.教评及资源维护
分析数据可知,40.506%的教师能对教学设备进行基本的维护,而仅有27.848%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其中,进一步分析数据不难得出能对教学设备进行维护的教师中,绝大部分仍是20~40岁的教师,再次说明了高龄教师的困境。而信息化教评数据之所以这么低,也是与“实际能在教学中运用的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数量过少有关,因此该数据并没有其他含义。
总而言之,虽然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个人日常信息素养基础,但是这些教师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非常有限。
(四)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
通过分析数据,100%的教师所在学校经常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表明中小学校已经普及教育信息化改革。现对问卷量表第三部分数据分析,得出中小学教师对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态度总结如下:
1.学校信息化资源使用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92.203%的教师使用过线上教学资源(如钉钉、腾讯会议、班级管理小程序等);但是仅有36.076%的教师能够按照技术要求,熟练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这种落差极大的数据说明,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地使用资源的基本功能,而对于根据授课需要,做到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还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不难分析得出,线上教学资源的运用,和3年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停课不停学”分不开,这也更加进一步说明了在沒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很难主动学习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2.对学校信息化资源的态度
100%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对使用这些资源感到高兴,但91.772%的教师在学校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教学资源的更迭,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体验冲击,但是由于区县发展程度低,加上缺乏对中小学教师关于这些学校信息化资源的培训和指导,导致中小学教师虽然有心且乐意使用“新的”资源,但是无力发挥这些资源的教学作用,进而反馈到实际教学中。
总的来说,中小学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已经比较完善,且教师也有意去使用这些资源,但是绝大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还不能对其灵活使用。
三、问题与对策研究
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数据分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影响原因已经比较清晰,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对于学习信息技术,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迫切需要,已成为现实。目前,区县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教师自我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教师有意识地去学习信息化资源但接受学习机会有限;教师将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教学融合能力较弱;高龄教师占比严重导致对信息技术敏感程度较弱;学校虽有信息化资源但是不重视培训和使用等。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
(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吸引优质人才支持区县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根据文中分析,年轻教师的个人日常信息素养和对教学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使用都远强于中老年教师,因此年轻教师完全可以担起重任,带头学习并运用信息化技术改善教学,在熟悉信息化教学后,帮扶中老年教师迈向信息化教学。
数据显示,河南省部分区县地区目前中老年教师占比超八成,且信息技术的学习对于高龄教师来说困难非常多,年轻教师的短缺导致中小学师资力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而由于地方教育待遇不足,优质的师范生无法得到吸引,他们更愿意去资源和待遇更优质的地区工作,因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适当调整人才政策,引进优质生源教师,改善当地教师年龄和学历比例失衡的现状。
(二)各中小学校领导应当提高信息化重视程度
完善的基础教育资源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化教学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教师能应用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保障。根据研究分析,目前中小学校已配套足以支持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这无疑是对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学校需要优化资源整合,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率。另外,完善支持服务体系也非常有必要,学校应当定期安排维护人员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如教学电脑、电子白板、智慧课堂设施等)进行检查,进一步加强硬件环境的建设与维护,确保资源可正常使用,保证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完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要想使一线教师积极使用信息化资源,首先学校领导应当有信息化意识,在学校管理方面强调信息化师资建设,适当加大一线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考核力度,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动力,促使一线教师主动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三)优化培训激励机制,完善并创新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主动应用
根据研究分析,在现有的培训制度下,仍有超过九成的教师在学校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中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且仅有三成教师可以按照技术要求,熟练制作、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可见现有的培训制度有很大的问题:一是现有的培训制度过度强调线上学习,这就导致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工作繁忙之余无暇顾及线上培训;二是线上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无法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及时地检查,也就无法保障培训学习的质量;三是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本就学习意愿不大,加上线上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得不到答疑解惑,这就导致了中老年教师,甚至部分年轻教师逐渐丧失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领导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中老年教师参与培训,优化改善培训时间安排,在做到不影响教师休息的前提下,妥善安排线下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确保教师有问必答;二是应当建立完善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机制,对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跟踪检查,并且每次培训后征求教师的反馈意见,积极改善培训质量和应用能力;三是培训设计应当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区分性。依据数据可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中小学教师中随着年龄、学历的差异,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培训教学应有针对性,面向不同认知、能力基础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培养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兴趣和动力;四是灵活化培训机制,在非统一培训的办公期间,年轻教师和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采取一对一帮扶制度,在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地解答;五是应当优化培训效果激励机制,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学校应当鼓励并引导教师大胆地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并定期开展教学交流讨论,教师之间可以做经验分享,相互学习借鉴,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动机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动机是应用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改进教学的作用并且在教学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要增强教师的应用意识和动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如,项目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思维、沟通能力,让课堂活跃起来;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让中小学教师都能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主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素养。
二是学校领导和优质、骨干教师不仅要优先习得信息化管理、领导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帮扶更多的教师加入信息化教学的工作中,营造出一个良性循环,教师都积极投入信息化的教学氛围中。
目前中小学的教学模式正由基于班级授课制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递逐步变为基于广泛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活动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环境和课程资源的变化,同时还有教学模式的变革。
本文通过对同一个县城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的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虽然不能全面代表河南省所有区县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但不难发现,当今河南省区县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參加培训学习动机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已经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区县地区教育发展向信息技术教学新形态的转变,也导致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区县地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校也要进行相应地变化和改革,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和创新,致力于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动机,从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旭如,高倩.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六市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4):64-68.
[2]康玥媛,吴立宝.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3):41-47.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