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周 维
“蒙学经典”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结着很多优秀的智慧,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阅读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对于“蒙学经典”阅读来说,其中有大量的非白话的词句,而学生在这一阶段的阅读能力还比较欠缺,基于这一原因,学生对于“蒙学经典”的阅读易产生排斥心理。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学生应承担的责任,阅读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文化,增强学生对蒙学经典的理解,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蒙学经典”阅读呈现出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触感,有利于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教师把握“蒙学经典”阅读的特性,用“蒙学经典”为学生创造阅读情境,为学生创造导读方法,为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在“蒙学经典”的阅读中产生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蒙学”来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易经》,在这本书中指出若在孩子还处于懵懂的时期,认真学习正道就能最终实现成功,成为一名圣贤之士。由此可知,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明白了在孩童时期阅读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蒙学读物很丰富。这些蒙学读物中,有些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被尘封于历史的故纸堆里;而有些仍然焕发着光华,对现代人仍然富有启迪和教益,如“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还有至今仍然焕发着生命活力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学生应当有所涉猎,加以熟悉。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这其中蒙学经典不仅没有显示其落后性,也能通过流传下来的文章让我们知道了解的优秀思想。小学语文开展“蒙学经典”的阅读,以此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终能够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能力。
在“蒙学经典”中,很多故事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智慧。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乌龟赛跑》等,这些故事都是传统的经典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教育学生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这些“经典”,使学生能够在读完这些作品后,促进自己的进步。教师也要注意“蒙学经典”的选择,比如说有些“经典”教师应该结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够在多种教学模式下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主要的办法就是通过多读、熟读、精读的方式进行训练。在阅读时,学生不能仅仅通过眼睛去看,也要用心看。在小学阶段,学生对阅读的方式可能不太清晰,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说,要让学生早读时大声地朗读,在大声读的过程中,不能漏字、错字。在长期的大声朗读中,学生也会对相关文章变得非常熟悉。再者,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阅读的量。尤其对于“蒙学经典”的选择,学生在这一时期,阅读量不能过度大,也不能过低,要让学生在“挑一挑,够得着”的范围内进行阅读。阅读能力之所以被大众所重视,是因为读书能够使人修身养性,在现阶段的教育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学生若能够在阅读“蒙学经典”的过程中,学习其中较为好的方面,并以它为引导,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蒙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培养语感。“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这些著作中有过人之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靠着文字进行传承的,而“蒙学经典”中很多在节奏、音律上有着现在文学中所没有的优势,作为教师也应该在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学习这些“蒙学经典”语言的魅力,虽然学生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完全学通透,但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己经受到影响,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比如,《三字经》以“三字”为特点,在这篇经典中,也蕴含了很多道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在“律感”方向着手指导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受年龄的限制,导致他们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不能进行完整且准确的表达,而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与语言相关的知识,“蒙学经典”很多文章的句子都有极强的凝练性,因此,学生若能够在小学阶段阅读大量的“蒙学经典”,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培养语感,在以后将自己的所想完整且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感觉,使自己的表达能力获得相应的提升。
在语文考试中,写作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好,或者说大部分同学认为作文就是一只拦路虎,形成较好的写作能力也非一日之功,加上在平时也不注意写作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则会较为欠缺,而“蒙学经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素材,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奠定写作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蒙学经典”的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写作的了解比较浅显,而“蒙学经典”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关于“写作”是怎样的一个形式,学生在大量阅读“蒙学经典”后能够对写作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原因,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好词好句摘录的本子,学生在看到“蒙学经典”中好的词语和句子时,都在这个本子上记录下来,再或者说,也可以专门设置几节作文课,让学生在课上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进行专门的训练,让学生真正重视作文,也能够在阅读“蒙学经典”后真正受益,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学意义。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蒙学经典”的阅读也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蒙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性。很多“蒙学经典”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阅读情境,教师也要注意“蒙学经典”的选择要与当下的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时激发起自身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基于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在阅读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以及时代变化,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比如,在教学生阅读“蒙学经典”《凿壁偷光》这个小故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经典朗读比赛,在比赛中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考察。这个故事较为简单,学生阅读也比较容易。教师也可以设置朗读和理解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比赛中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朗读的材料,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后得到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在素质考察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情境,选一些学生比较熟知的经典,比如说《守株待兔》《铁杵磨成针》等,让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加深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这样一来,在表演后学生也会深入理解“蒙学经典”的主题,对相关情节能够有着较准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与主题之间的了解更为深入。创设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兴趣地学习,这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蒙学经典”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大多数的作品都比较短,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大部分是以短篇阅读的形式,即使教材或者阅读练习中有很多长篇,也都是通过节选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阅读。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获得的阅读方法都是零散的,阅读能力提升的知识体系也不会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在“蒙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导读法”,使学生能够学会关于阅读的技巧。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得知,导读法能够以独特的优势在学生的阅读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阅读《百家姓》时,这个作品中列出了中国大部分的姓氏,由于成书年代久远,导致学生在阅读时会出现很多不理解的句子,阅读时也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一步步引导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先说:“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姓氏?”通过提问,让学生先对姓氏进行思考,接着教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所阅读的内容与姓氏密切相关,大家可以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知道的姓氏吗?”因为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学生们大多数都习以为常,这时候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姓氏的思考。这样在一问一答的环节中,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把握阅读的重点。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上提问的环节,利用导读法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阅读离不开思考,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才会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不同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虽然随着现在教育的发展,很多学生往往会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压力,但是作为教师也要让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得到“冷静”,尤其是在阅读中,学生需要在一种较为平缓的氛围下才能进行更好的阅读。在之前的阅读中,大部分学生仅仅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这种把阅读当成任务的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进步,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用死板的方式去教育学生阅读。众所周知,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思考,学生只有在不断思考,才能在阅读课上有所收获。要想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的创设以及如何进行提问,这样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方面不断进步,并读有所获。
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人类历史以及文化的发展中起了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有了书籍才让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播,我们也可以从书籍中吸取知识、获得重要经验。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素养的基本体现,它能够看出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阅读习惯也是如此,但是大部分人难以坚持,是因为这种好的习惯大脑自动把它们归类为不快乐的事情,作为教师应该改变学生这种想法。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逻辑以及学习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这一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绝佳阶段。教师应该抓住这一黄金时期,使学生尽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蒙学经典”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说及时的做好笔记,把不懂的句子标注出来进行查阅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寻适合的方法帮助他们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习惯是让学生改变了之前舒服的状态的生活模式,这样改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因此要努力将习惯根据每个学生性格变成快乐的事情,这样态度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坚持习惯的目的,让学生将“改变习惯”的行动真正付诸到现实生活中,而不是每次将“改变习惯”变成一个口号。通过每天一步步的努力,将这种口号付诸行动,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正有成效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后得到及时的反馈,发现自己在阅读时的短板以及长处,当面对短板时,学生应该及时规避,面对长处时,学生应该继续保持。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分类,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在面对学生出错时,教师不应该出现不耐烦的态度,而应该用平和的态度,善用夸奖的语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加深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在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来说,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所以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好与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科目。写作能力在语文这一科目中占比非常之大,但是因为学生识字、认字的能力在这一时期相对来说比较有限,所以在阅读的时候经常受到限制。很多低年级的学生甚至连一段简单的文章也读不下来。如今的家长也比较忙,对学生的帮助也非常有限。而“蒙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提高认字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观察能力还都不够完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蒙学经典”,进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
例如,在“蒙学经典”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摘录的本子,每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句子,或者是不认识的字就记录下来,刚开始可能学生会遇到很多障碍,记录的内容也相对比较多,但是只要长期坚持,遇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比如说,在阅读《千字文》的时候,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汉字的历史,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将这些传统文化应用到写作能力上。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即使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应该用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不能用太过直白的话语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练习时要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阅读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身写作的进步。通过练习,教师也要用合适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文章,可以将优秀的小文章贴在教室中较为显眼的地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出现小瑕疵的文章,教师应该做好评价工作,保护好学生的信心,也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蒙学经典”这一文学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蒙学经典”的阅读,语文教师要深化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蒙学经典”后很好地提高自身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蒙学阅读”能够使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深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模式。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用“蒙学经典”为学生创造阅读情境、用“蒙学经典”为学生创造导读方法、用“蒙学经典”为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以及用“蒙学经典”为学生养成写作能力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