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菊(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北站幼儿园)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与小学数学活动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性。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园开展的数学活动根本无法将“幼小衔接”教育理念有效地渗透进去,往往让“衔接”变成了抽象化的数字运算训练,很少顺应幼儿自身发展规律开展数学活动。为此,需要负责幼小衔接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深度分析原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让幼小衔接中所开展的数学活动实现预期目标。
《幼儿园课程概论》对“课程”定义的解读指的是学习科目、教学计划、学习目标的教育形式,是儿童在课程中所获取的学习经验。本文所指的幼儿园课程主要针对教学科目、教育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所获取的有益的学习经验,是指能帮助幼儿身心发展、促进其智力发育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开展的数学活动属于幼儿园日常课程中的类型之一,是在幼师的指导或者间接引导下进行的,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实际活动,以观察和实践操作以及探索的形式客观地了解数学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数学活动中,主要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学前班幼儿认知能力的要求进行活动设计,需让幼儿能简单学习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让幼儿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育领域中所指的“衔接”,主要指的是前一个教育阶段步入后一个教育阶段的连续变化过程。幼小衔接则主要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彼此之间的连接过程,接受完学前教育的幼儿需对小学教育有一个初步适应的过程,其对幼儿心理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小衔接才被教育界所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保育教育与小学教育相互之间要进行衔接。本文研究中所指的幼小衔接数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其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环境,需要幼师参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至三年级的要求,对幼儿园数学活动的目标、内容以及评价等采取横向和纵向的互相衔接。
近些年,幼儿园在开展数学幼小衔接工作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不同城市的幼教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师资配比存在差距。从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的统计研究中发现,幼儿园开展的数学活动侧重于让幼儿实现操作技能目标,而小学数学教育则侧重于实现情感态度目标。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些幼师依然把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和检验目标放在首位。在内容和方法上,幼儿园开展的数学活动主要以开展贴近生活的数学游戏为主,并要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实操性,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则主要是依据教科版教材的特点进行授课,且经常以单一化的组织形式呈现,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也主要以教具、挂图、多媒体工具为主。从教育评价的角度来看,幼儿园对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评价主要以观察法和记录法为主,主要关注幼儿在整个数学活动期间的表现情况,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测验和考试成绩作为参照。
当前我国幼儿园所开展的幼小衔接数学活动依然存在“超前化”现象。比如,幼儿数学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内容超出幼儿认知范畴,幼师对幼小衔接理解不到位,等等,都会严重降低幼小衔接数学活动的质量。由于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在幼儿园开展,所以幼儿园常会按照小学数学教育大纲要求设计数学活动,趣味化的数学活动内容较少,幼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方面会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认知情况。幼儿园开展小学化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和重复性的数学训练掌握数学知识,会使其产生过重的数学学习负担。同时,有些幼师因对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缺乏了解,这样也容易使所开展的幼小衔接数学活动效率过低。很多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多集中在大班或者学前班中进行,实际上,应将这项工作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同时还需幼儿家长鼎力配合,这样才能使所开展的幼小衔接数学活动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
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需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幼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应重点研究这一时期的幼儿园数学教育资源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之间的差异,按照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厘清衔接点,并按照幼儿思维规律找到过渡点。由于幼儿处在抽象思维萌芽阶段,因此,幼师应采用游戏教学法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训练幼儿学习正确理解“四等分”数学知识时,幼师可按照教育学家杜威所提出的教育观点,帮助幼儿理解“四等分”的概念,指导幼儿亲自将一条绳子先折叠成二等分,接着再对齐折叠一次,就成了四等分,这会让幼儿对参与这种数学活动兴趣盎然。幼师还可指导幼儿通过参与折纸游戏数学活动,引导他们动手画一画,叠一叠,剪一剪,以此让他们把所画出的圆形逐步分成四等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四等分”含义。“等分”与小学数学活动中的除法运算和分数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幼师还可为幼儿提供一些思考题。比如,将正方形纸片分成四等分之后,拿出一个在分数领域中可被称为什么?以此帮助他们初步理解四分之一的数学概念,这样能使所开展的幼小衔接数学活动更为科学。
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通常处于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学习环境等方面的断层,为避免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产生数学学习方面的断层现象,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需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与学习环境以及一日生活节奏相协调,为幼儿构建适合幼小衔接的良好育人环境。首先,幼师应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增设集体活动,上午为幼儿编排两节课,尽可能按照小学课时安排要求,使每次的数学活动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可在幼儿课桌旁提前准备需要手工操作的学具,其间可适当穿插“讲一讲”“练一练”“做一做”等教学内容,让幼儿在静态环境下参与“思维体操”训练活动。在幼儿临近毕业前的那个学期,按照小学课桌排列形式,让幼儿根据时钟上的分针和时针指向情况,拿着时钟道具互相解答时针和分针所指向的时间段,这样的数学活动氛围接近于小学数学教育形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师应在整个幼教阶段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向幼儿渗透数学思想。比如,在数学活动初期,让幼儿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让幼儿从自主探索中认识几何图形的各个边长和角。最后,可以教会他们画几何图形的简单方法,进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渡,以此帮助幼儿初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幼师开展幼小衔接数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还必须考虑小学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布朗芬在其所进行的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中说过:幼儿从学前班升入小学一年级期间,会产生“生态转接”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缺乏安全感和恐慌问题。为了避免幼儿产生这种负面情绪,幼儿园和小学必须定期开展交流,共同研究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法。双方教师应从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划,定期组织临近毕业的学前班幼儿到小学熟悉数学活动环境,并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元素,比如,可帮助幼儿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中逐步从笔算转向口算。幼师可以创设“春游购物”生活情境,为每名幼儿提前准备10元以内的人民币,模仿购物场景选用生活物品,每个物品上都标有价格。幼儿在结算时,就能用口算的方式验算结账商品的总价和应找回的钱数,这样能帮助幼儿提升“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幼师还可通过动画的形式组织幼儿填写图形中果篮里苹果数量的数字,或者鼓励幼儿把不同形状的玩具按照图形情况进行快速正确的分类,或者让幼儿用加减法知识自主创编数学题,这样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师还可为幼儿安排有助于智力开发的数学活动任务,比如,用多米诺骨牌指导幼儿统计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高矮不同的积木构建柱形统计图,以此帮助幼儿初步认知统计学知识,使他们萌发数学学习兴趣。
多数幼儿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的数学教育往往多注重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却很少关注幼儿的社会交往和情感态度。为了使幼儿家长对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幼师应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可通过共建家园练习册或网络沟通的形式及时向家长传达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优缺点以及学习习惯,与幼儿家长共同制订提高幼儿数学能力和数学学习习惯培养计划。比如,让幼儿家长训练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把含有不同数量的糖果卡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以此帮助幼儿形成灵敏的数学思维,或者在家校共育中引导幼儿养成对数学知识产生怀疑和提问的习惯。比如,可为幼儿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家长帮助下比较数字大小,用长度的长短和重量的大小,帮助幼儿区分大和小。这样能使幼儿的数学思维更为活跃,还有助于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从而全面发掘幼小衔接数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总之,基于数学活动视角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详细分析幼儿当前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状况,做好数学活动的幼小衔接工作。要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逐步调整和优化幼小衔接数学活动,从而使幼儿进入小学以后更加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