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红丽 胡丽英 杨淑婧 李诗琦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 352100)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不局限于物质的满足,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旅游成为国民的基本需求。地处闽浙边界大山深处的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20 世纪80 年代曾是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1],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 元。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先后三次跋山涉水,深入下党乡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开启了下党乡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2]。30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牵挂下党乡人民的脱贫致富情况。2019 年8 月4 日,在得知下党乡已完成脱贫任务,他饱含深情地给当地人民回信,鼓励其要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1]。寿宁县下党乡应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助推乡村繁荣振兴。本文拟从新媒体视角出发,调查日前寿宁县下党乡有关文旅产业的发展状况,探讨文旅型新农村建设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确应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乡村振兴,是文旅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媒体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新媒体自身具备传播快、受众面广、操作灵活等多方面优势,将新媒体引入乡村产业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弥补乡村发展上的不足,因而用好新媒体这把钥匙,能更快地助力乡村的快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已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更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下党乡乡村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从而进一步扩大下党乡特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推动下党乡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地体验下党乡的乡土文化、风俗习惯、古迹遗址等。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乡村产业振兴才是根本。运用新媒体技术,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发展“互联网+文旅产业”,改善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乡村全域旅游资源信息整合起来,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并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传统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为农户提供多方面经济来源。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乡村旅游业提供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其经营模式。
目前,寿宁县旅游产业逐渐发展,在依托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寿宁县下党乡茶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一个来源。下党乡从自身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的茶叶文化产业——“定制茶园”,开辟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茶叶经济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强调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注重保护绿色的乡村自然环境、古色的乡村传统建筑,合理改造居民住宅,美化乡村景观风貌,优化乡村土地整体布局,增强乡村空间生产能力。
下党乡位于闽浙交界,拥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的地理优势[1]。青山环抱,碧水奔流,廊桥飞跨,盛夏时节的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风景如画。森林覆盖率高达81%,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境内拥有5 座木拱廊桥[2]。该乡保存了许多未被破坏的明末清初时期的古建筑,是难得的闽东地区明清古村落典型实例。2014 年以来,寿宁县立足下党乡区内自然风光和经典文化、传统古村落文化和廊桥文化进行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下党建成一个以“墨色文化”为特色、“绿色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胜地。
虽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问题。在当今时代,新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实际上寿宁县下党乡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对新媒体的运用依然存在问题,只有厘清其面临的问题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创新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寿宁县下党乡的新媒体设施建设较城市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景区的网络设施还有待完善。但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即时通信显得尤为重要[3]。同时,景区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电子语音讲解等还未普及,导致旅游旺季会出现景区游览人数增多、人工讲解配备不足等情况,使游客体验受到影响。
下党乡乡村旅游新媒体专业人才的不足无法满足其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乡村旅游景区一般由当地村民开发并自主经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新媒体运营知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已经采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但是由于对新媒体平台不了解、不熟悉,营销不到位、线上售后服务经验不足等,游客体验有所影响。缺乏相关专业人员、宣传营销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需求,导致乡村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受阻。
新媒体时代,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但因其文化水平有限,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为欠缺,容易受到误导。下党乡部分旅游经营者在新媒体平台获取其他成功景区的信息后,很容易直接照搬到自己所经营的景区内,反映了其一定程度上不能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绝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实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促进资源的有机整合,求新求变,用全新的理念、创意、思维推动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融合[4]。充分借助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开展网络宣传,提高知名度,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有效推出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茶叶在下党乡源远流长,十里八乡百姓以此为生。近年来,下党乡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理念,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品牌,并融入消费扶贫理念,在全国率先推出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让“养在深闺待人识”的生态农产品走出大山,带动茶农户均年增收8000 元以上。如今,下党乡定制茶园发展模式进一步升级,全乡各村13 个合作社联合组成了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吸纳了616 户农户加入合作社[5]。随着产业模式的多样化,下党乡的茶叶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愈来愈紧密。借助互联网技术,当地可以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实时查询茶园现状的理想状态。
依托定制茶园的模式,下党乡可将现代技术与当地旅游产业联系在一起。在文旅方面,当地也可以运用这种模式,推广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引入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利用技术创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旅游产品项目、尝试入驻年轻人更易接受的应用软件,如抖音、小红书等,也可联合网红进行推广,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确定消费者喜好,精确推广乡村特色文旅资源。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不断深化,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原国家旅游局将2014 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智慧旅游即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借助互联网获取各地的旅游资源、活动等信息[3]。乡村地区依托现有的技术支撑搭建专属的乡村智慧旅游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更好的宣传,同时可以提供线上购票、讲解等服务,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
下党乡也可以将现代科技应用到旅游活动当中,围绕开发“文化旅游+”抓住全域旅游发展的时机,搭建智慧景区,如可引用新媒体设备为参观者解说当地文化故事,使其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促使参观者更加清晰地掌握下党乡的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乡村的普遍情况是人才外流,要使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仅靠现有的村民是不够的。新媒体专业人才是新媒体营销的根本。下党乡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适时适当地为发展不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提供一定的政策帮扶,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措施,吸引人才返乡,以此构建人才矩阵,解决人才“引不回,留不住”的难题,为乡村旅游发展蓄势赋能。同时景区要定期培训现有从业人员,不断更新新媒体营销理念,学习最先进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提高从业人员的新媒体营销能力,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寿宁县下党乡的文化价值历久而弥新,代代相传的故事凝结为乡村文化的智慧结晶,形成特色的下党精神,生生不息。当地浅层次的乡村旅游开发过于简单,对游客的吸引程度较低,因此只有深挖文化内涵,赋予乡村独特的思想情感,才能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并找到心灵的寄托。在乡村旅游实际经营中,经营者可使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将本土特色风光与传统乡村文化、风土人情、优良传统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推文和短视频,积极宣传下党故事,如“三进下党”的故事,“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以增强自身宣传,从而提升影响力。
高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方式。下党乡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强与当地高校的交流与联系,打造一条特殊的“文旅+育人”的文化传播道路;通过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促进文旅建设,推动下党乡“走出去”。
下党乡政府部门可联合宁德师范学院等高校一起讲好下党故事,如语言类专业可通过不同语种的翻译,促使下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向外伸展;旅游类和网媒类专业可通过本身的专业技能制定更加符合下党旅游业发展的宣传方法;环境类专业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为下党打造更加优质的生态旅游路线等。而高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可适当加入闽东特色的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文旅融合的目标是以文化提高人民素养,以旅游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时代特征之一,顺应新媒体环境中的数字化传播模式是当前文旅型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领域发展的必然要求[6]。将来,新的理念与技术将继续不断涌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当地文化实际,积极探索与之契合的发展路径与传播方法,才能继续发挥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精神导向作用,从而推动文化与时俱进,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因此,要助力寿宁县下党乡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下党乡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