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相似之用 寻教学之材*

2023-03-20 09:49孔雯晴
中学数学月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影长测距教科书

孔雯晴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0062)

在初中的数学课程中,利用相似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内容.北师大版和沪科版教科书设计了利用影长、标杆和镜面测高的实践活动,人教版教科书中包含影长测高、利用相似测河宽等问题.在已有的教学案例中,泰勒斯的故事已是老生常谈,关于“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设计缺乏具有新意的素材.有教师尝试将数学史融入教学[1-3],获得了学生积极的反馈.因此,本文聚焦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这一主题,考察历史上的相关文献和书籍(包括美国早期教科书),以期为今天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

1 测量之术

早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了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事实上,古人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才研究几何的,他们对于三角形的认识源自于实际测量的需要[4].

1.1 用矩之道

我国测量学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那个工具落后的时代,大禹“左准绳,右规矩”,因势利导,化堵为疏,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至今.大禹所用之“矩”,形似现代的曲尺,它是如何在测量中发挥作用的呢?

图1 用矩测高 图2 用矩测深 图3 用矩测远

显然,用矩测高需要满足被测物体底部可达的条件.如果情况更复杂一些,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1.2 重差术

图4 重差术

在《周髀算经》中,陈子用南北两地日影差求 太阳高度的方法就是重差术的雏形[6],图4中的点A代表太阳,BF和DG分别代表影长.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而非平面,所以陈子测日高的方法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若是针对生活中一般的测量问题,地面的弧度可忽略不计,此时重差术是行之有效的[7].

图5 晷尺测高

于12世纪面世的《莉拉沃蒂》是古印度最具影响力的算术著作,书中“关于影之实用算法”一章详细介绍了一系列由灯火而产生的表(标杆)影问题,主要与相似三角形相关[9].光源和影长的题在现行的教科书中很常见,苏科版教科书就以路灯下的影子为例引出中心投影.足以看出,今天的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渊源.

2 20世纪西方早期教科书中的测量之用

20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培利运动和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领导的教育改革不谋而合,都倡导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大众,强调数学的实用性.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美国和日本也掀起了数学教育改革之风[10].彼时的教科书也受到这场数学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增加了关于数学实际应用的内容.以美国早期的几何教科书为例,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涉及测量领域,除了与现行教科书一致的影长测高和镜面测高等实例,一些简易的测量工具也走进了几何教科书,测量情境和工具的分类见图6.为避免重复叙述,本文只介绍教科书中测量工具的原理及涉及的相似三角形,不具体展开计算步骤.

图6

2.1 底部可达的高度测量

·影长测高

影长测高法源自希腊数学家泰勒斯,他通过影长测得金字塔高度,Mallory和Stone呈现了影长测高的实例(图7),该方法可归纳为:同一时间测量已知高度物体和待测物体的影长,通过相似比求得待测物体的高度[11].

图7 影长测高 图8 标杆测高

·标杆测高

如图8,Willis在介绍标杆测高法时列举了两种情况:一是测量员站着测量(左图),二是测量员躺着测量(右图).显然,第二种仅适用于地面平坦的情况,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相似.而第一种则不受限制,当测量员望向被测物体的顶端和底端时,视线分别与标杆上的两点重合,只需要构造一般三角形的相似即可[12].

·镜面测高

如图9,Auerbach和Walsh利用镜面反射测量高度,其中蕴含入射角和反射角相同(∠AMX=∠CMB)的物理原理.当地面平坦时,竖直站立的测量员AX望向点M处,恰能从镜中看到被测物体BC的顶端C,证明Rt△AXM∽Rt△CBM.在镜子被普及之前,一碗水银、墨水或者糖浆的表面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13].

图9 镜面测高

·铰链式工具测高

Long和Brenke表示,泰勒斯用影长测高的方法只有阳光灿烂时才能起作用,若要在森林中进行测量便无法奏效,需要一种新的工具来突破这一局限.图10展示了一种自制铰链式工具,在带凹槽的金属条SR中有一根小金属条可以自由滑动.当地面平坦时,如果要测树高NL,先将QR竖直固定于地面,再将SR对准树的顶端N,小金属条顺着凹槽滑至地面点P,显然N,S,R,P四点在同一直线上,测量LP,PQ和RQ的长度,证明Rt△RPQ∽Rt△NPL[14].

图10 铰链式工具测高 图11 十字杆测高

·十字杆测高

Stone和Millis使用十字杆(cross-staff)测量物体AB的高度(图11),横杆DE可顺着直杆FG上下移动,使得D,F,B三点共线,测量DE,EF,CD和AC的长度,证明Rt△DEF∽Rt△DCB[15].

·三角测高仪测高

如图12,据Willis记载,三角测高仪又叫佛斯特曼测高仪(Faustmann’s Hypsometer),护林员常常用它来测树高.点D处有一根铅垂线(左图),护林员从点A处透过DE上的小洞观测到树的顶端C点,此时铅垂线与EE′相交于F点,读出EF的长度,接着借助水准仪,由助手在树上标记B点(AB与地面平行)并测量BG的长度,证明△DEF∽△ABC[12].

图12 三角测高仪测高

·四分仪测高

四分仪(geometric square)是一种带有铅垂线的几何方形工具(图13).测量员将四分仪放置于地面,沿着上边缘的两个小孔望向被测物体的顶端N处(三点共线),此时铅垂线穿过刻度点C,读出BC的长度,且AB长度已知.若地面平坦,则四边形ADMP为矩形,测量AD或PM,AP或DM的长度,证明△APN∽△ABC[15].

图13 四分仪测高 图14 两次标杆测高

2.2 底部不可达的高度测量

·两次标杆测高

2.3 两点可达的距离测量

两点可达是指两个测量点均是可接近点,但其被障碍物隔开,测量员无法直接测量该两点间的距离.

·构造相似测距

图15 构造相似测距 (两点可达)

2.4 一点可达的距离测量

一点可达是指只有一个测量点可接近,另一个测量点不可接近.

·构造相似测距

一点可达常以测量河宽为情境,若要测量岸边一点A到对岸一点B之间的距离,可以构造一对相似三角形.如图16(左),在岸边作AD⊥AB和AD⊥DE,此时BE与AD交于点C,证明Rt△ABC∽Rt△DEC,测量AC,ED和CD的长度,通过对应线段成比例即可求出AB的距离.也可以构造一般的相似三角形见图16(右),在AB间取一点D,任意在岸边作一条线段DE,再过点A作AC∥DE,使得C,E,B在同一直线上,取AF=DE,易证四边形AFED是平行四边形,则由平行可知△CFE∽△CAB,测量CF,EF,CA的长度,同理可求AB的距离[13].

图16 构造相似测距(一点可达)

·矩尺杆测距

矩尺杆是由木杆AC和矩尺ECD组成的测量工具(图17),其中∠ECD=90°,测量员将CD端指向点B处,此时CE端指向地面的点F处,测量FA和AC的长度,证明△CAF∽△BAC,即可求出AB的长度[15].

图17 矩尺杆测距 图18 十字杆测距

·十字杆测距

用十字杆测距的原理与用其测高的原理一致,如图18,将横杆DE顺着直杆AC上下移动,使得C,D,B在同一直线上,测量CE,AC,DE的长度,证明△CED∽△CAB[15].

·四分仪测距

与十字杆一样,四分仪也可用于距离的测量 (图19).若要测量PQ的距离,与测高的原理相同,只要测量AB,BC和AP的长度,再证明△QPA∽△ABC[15].

图19 四分仪测距 图20 鼓面测距

·鼓面测距

如图20,若要测量地面上AB的距离,Stone和Millis将鼓面(drum heads)放置于地面上的点B处,从鼓面上点b沿BA方向作一条方向线ba(点b与点B在同一垂线上),在地面上选取一点C,再沿BC方向作线段bc,将鼓面沿BC方向移至点C处(点c与点C在同一垂线上),从鼓面上的点c沿CA方向作直线,交方向线ba于点a.测量BC,bc,ba的长度,证明△abc∽△ABC[15].

·平板仪测距

平板仪(plane-table)一般用于制作地图时定位和查找距离,其由图板和三角架组成,见图21(左),图板上有一把直尺,在直尺的首、末端各有一个观测点S和S′,通常会在上面放望远镜.例如,要测量PQ的距离,见图21(右),首先在地面和图板上过点P作一条基线MN,将直尺的S端与点P重合,旋转直尺使得S,S′和Q三点共线,从点P沿尺画条方向线.再将平板仪从T处沿MN平移至T′处,则点P对应移动到点P′处,接着将直尺S端放在P′N上任意点K处,旋转直尺使得S,S′和Q三点共线,此时SS′交方向线于点L,构造出△P′KL,测量PK,P′K,P′L,证明△P′KL∽△PKQ.平板仪与鼓面的测距方法相同,前者的操作更加便捷[17].

图21 平板仪测距(一点可达)

·等角缩小测距

如图22,若要测量AB的距离,选取长度可测的AC为基线,测量∠ACB和∠CAB的大小,接着在纸上作一线段A1C1(AC是A1C1的n倍),再作∠ACB=∠A1C1B1和∠CAB=∠C1A1B1,显然△ABC∽△A1B1C1,则AB=nA1B1.这种等角缩小测距法主要用于军事[18].

图22 等角缩小测距 图23 目测距离法

·目测距离法

在军事领域,目测距离法更加便捷,但测量误差较大.如图23,首先,观测者伸直手臂并伸出一根手指,闭上左眼,观察到指尖与物体A重合.接着睁开左眼、闭上右眼,观察到物体移至点B处,AB是交换眼睛后物体移动的距离,已知臂长约为眼间距的10倍,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可以估测AO间的距离,进而计算AC间的距离.例如一艘战舰长度为172 m,用上述方法在海上观察时,发现战舰似乎移动了四条船的长度,则距离约为172×4×10=6 880 m[15].

2.5 两点不可达的距离测量

两点不可达是指两个测量点均不可接近.

图24 平板仪测距(两点不可达)

3 结论与启示

在三角学出现以前,相似三角形在早期的测量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相似三角形应用的历史为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启示.

(1)基于同一情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构建问题串

若以大禹治水为背景,参照图6将测高问题由底部可达变成底部不可达,将测距问题由两点可达到一点可达,再变成两点不可达,问题难度层层递进.假如学生是大禹,他将会如何解决这些测量问题呢?再将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古今对照,与古人跨时空对话,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标准》)强调了要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品质[19]87.虽然早期科技并不发达,但也出现了一些凝聚智慧的测量工具,这些工具体现了测量员们的创新精神.若以测量校园内某一物体的高度为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测高或测距工具进行测量,他们会想到哪些方法?又会制作出怎样的测量工具呢?答案是令人期待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价值,进而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3)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

历史上关于相似三角形应用的素材非常丰富,然而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若将其都编成数学问题则不现实,若是以大段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又显乏味.教师可以把相关素材制作成一个微视频,通过一个主题,讲好一段故事,展现数学人文的一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建立良好的数学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融传统文化于课堂,实现德育之效

《标准》提倡在数学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2,教师可以发挥《周髀算经》、重差术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猜你喜欢
影长测距教科书
“拐弯”的影子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类星体的精准测距
平行光下物高与影长问题的解法
浅谈超声波测距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利用相似形解决影子问题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