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睿华
摘要:线上研训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研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线上研训的常态化实施目前仍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如培训内容单一、教育资源不均衡、协同效应不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培训者可以在区域层面组建研训共同体,依托“名师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培训、跨学科主题教研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数字素养,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名师课堂;线上研训;常态化;数字素养;教育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线上研训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专业发展机会。在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中,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包含五个一级维度,其中的“专业发展”就重点强调了“数字化学习与研修”。但由于一些现实困难,目前线上研训并没有得到常态化实施,其赋能教育教学的效果也未能得到有力彰显。为此,教研部门可结合区域特点组建研训共同体,依托三个课堂中的“名师课堂”,通过名师引领的项目式学习培训、名师辐射的跨学科主题教研和名师示范的融合创新课例等实践路径,培养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有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数字素养,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线上研训常态化实施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当前,我国区域或学校的教师研训仍以线下为主,线上研训体系尚未成熟。因此,在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教研平台整合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导致线上研训难以常态化实施。
(一)培训内容单一,需求难以满足
教师来自不同学科、年级,具有不同教学背景,他们的专业需求和学习目标各异。目前单一的研训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需求。另外,线上研训的课程多为提前录制的,部分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教师参加线上研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共享程度有限
教育资源分配在学校间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学校,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共同目标和共享机制,学校间的资源合作与交流意愿不高。这导致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只能依赖校内有限资源开展研训,进而影响线上研训的常态化实施[1]。
(三)研训内容分散,协同发展不足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区的线上研训平台和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导致研训内容分散和不协调。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奔波”在不同的平台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同时,由于线上研训的协同模式缺失,教师学习多呈孤立状态,无法展开深入的交流和分享。
二、线上研训常态化实施的整体框架设计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在广州市海珠区组建研训共同体,依托“名师课堂”设计线上研训的整体框架,并构建线上研训空间,旨在激发教师成长的动力,从而实现线上研训的常态化实施。
(一)组建研训共同体,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研训共同体是一个由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的团体。在共同体中,教师可以相互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策略、共同解决教学问题[2]。区域教研员可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转化为活动项目,并以这些项目为驱动,构建跨校际、跨学科的研训共同体,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3]。在共同体的帮助下,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这种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
(二)依托“名师课堂”共享教育资源,引领示范教师成长
“名师课堂”中汇集了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包括名师的先进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学科专业能力提升经验、教学技术应用方法等。通过“名师课堂”,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跨学校共享,同时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可以带动更多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恰当地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成长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师。
三、推动线上研训常态化实施的路径
区域教研室以教师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名师课堂”为载体,常态化开展跨学校、跨区域、跨学科的线上研训活动,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师在教学理念、学科知识等方面的瓶颈,还能助力教师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4]。经过探索实践,笔者提炼出以下常态化实施线上研训的路径。
(一)名师引领的项目式培训
1.设定项目式培训方向,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面向教师的培训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对教师而言,从中选择满足自身需求并能切实提升自身能力的培训就显得异常重要。因此,培训者应站在教师的角度,以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名师的优势和特长,为教师设定系統化、项目化的培训方向。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对应的项目,从而在名师的引领下,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自身能力。
以海珠区为例,笔者经调研发现,教师普遍期望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数字素养。根据教师的需求,我们确立了两大培训方向。一是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项目式培训。教师可自主组建网络研训共同体,围绕“名师课堂”中的名师授课内容与资源,协同开展项目式学习与探究,包括专项培训、教研指导、科研培训等,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二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项目式培训。我们组织教师参与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微能力比赛,并邀请名师在线上对参赛教师开展专题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工具,还提升了获取、管理和评价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
2.汇聚项目式培训资源,加大优质资源供给
项目式培训资源是指一系列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培训资源,如政策指导资源、“名师课堂”资源、优秀课例资源等。通过汇聚这些资源并实现常态化管理,培训者可以对培训资源进行计划、配置、协调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做出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海珠区以政策指导和优秀案例为横向维度,以各种研训项目为纵向维度,构建了线上研训空间。在政策指导维度上,该空间通过名师专题讲座,不仅整合了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部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或指导性资源,还汇总了本区域与其他对口帮扶区域和学校共享的名师教育教学资源。在优秀案例维度上,该空间通过名师优秀案例分享,吸引了一大批来自本区域以及对口帮扶区域和学校的名师课堂资源,如来自毕节、瓮安、河源、梅州等区域的名师教学教研案例。线上研训空间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全面的培训资源,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3.产出项目式培训成果,提升教师参与动力
形成多样的培训产出是线上研训成效的有力见证,也是激励教师持续参与研训的关键因素。因此,培训者应引导教师围绕项目式主题,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例如,围绕“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变革”这一项目,海珠区已建立起优质名校与薄弱学校的对口帮扶关系,他们以共同体的形式完成了多个课题,产出了一批精品课例、论文等,不仅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有了成就感和获得感,还实现了培训成果的辐射推广。
(二)名师示范的融合创新课例
1.以名师为纽带,输送名师示范课例
线上研训中的重要资源——名师课例,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促进多向互动、观摩切磋和研讨交流。名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素养,他们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富有创新性,并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摩和交流名师课例,教师不仅能够从他们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启示,获取新的教学思路以解决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还能从名师的教学行为中借鉴如何与学生有效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观摩名师课例还能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在看过名师的精彩课堂后,教师会以他们为榜样,尝试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通过线上研训的方式,区域还可组织优质学校向偏远地区学校输送优质课例,实现多地多校的联动参与(如图1)。以海珠区对口的河源市东源县第一小学为例,该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偏低,通过共享名师示范的创新课例,该校教师得以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从而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以名师为引领,探究线上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 2.0 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推动教学改革。“名师课堂”凭借其示范性和互动性,能有效激发教师探索项目解决方案、分析应用教学模式的积极性,从而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5]。在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下,教师能更深入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方法,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名师课堂”还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海珠区为例,我们立足区域和学校发展特色,以名师课例为示范,探索“互联网 + 教育”新型服务供给模式。在名师的引导下,各学科教师尝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差异化教学、协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并将这些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常态化的课堂中。我们还以课题科研为推动力,通过组建跨校、跨学科的信息化应用示范团队,推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深化(如图2)。在此基础上,我们打造了智慧阅读、智慧德育、人工智能教育、共享课堂等特色线上课堂,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赋能。
(三)名师辐射的跨学科主题教研
1.名师带动,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名师具备深厚的教学研究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影响力。名师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他们所在的学校和地区,而是可以借助互联网辐射到更广泛的范围。在线上研训活动中,名师不仅能提供教学的核心资源,还能将影响辐射到其他学科,创建跨学科的教研团队,定期组织线上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让教研团队实现常态化的线上学习、反馈和研讨,从而在更大范围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海珠区就借助名师的辐射效应,构建了校际联动、学科融合的“3+6”主题教研模式。其中,“3”指教研内容,包括研究优质课例、教学切片诊断、主题沙龙三类;“6”指线上教研开展环节,即明确主题、讨论交流、案例分析、名师指导、反思整改和实践运用。该模式通过“名师课堂”带动,促进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通过校际联动,学校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整体水平。同时,学科融合也使得不同學科之间得以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名师推广,畅通教研共同体交流渠道
名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可以辐射到更广泛的范围,对其他教师产生影响。借助名师的辐射效应,培训者可以推动不同地区、学校间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通过名师优课直播中的多向互动、在线个性辅导与答疑、多地多校联动研讨等形式,将教研资源辐射到需要帮扶的地区[6]。例如,海珠区怡乐路小学借助名师的线上辐射效应,将该校的智慧课堂应用、智慧教学管理等经验在帮扶地区河源市中小学共享。
综上,依托“名师课堂”推动线上研训常态化实施的路径主要有三种:名师引领的项目式培训、名师示范的融合创新课例以及名师辐射的跨学科主题教研。海珠区的实践证明,这三条路径的有机结合,能够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和数字素养,缩小校际、区域间教育质量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注 :本文系广州市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个课堂视域下线上研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1345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曹宇星,宋宇,等.“三个课堂”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1-7.
[2] 陆秀敏.构建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的四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0(20):26-28.
[3] 王芳.联合研修的区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J].江苏教育, 2020(46):19-22.
[4] 汪滢,陈文峰,汪基德,等.“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县域推进机制——以河南省叶县教育信息化PPP模式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2(9):73-79.
[5] 张妮,杨琳,刘清堂.支持“三个课堂”应用的城乡教师共同体模型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9):122-130.
[6] 郑金虎.略谈“三个课堂”与农村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研究,2021(35):21-22.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