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噙香
[摘 要]制作类活动课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形式之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关注制作类活动课的特殊性,注重活动课程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的整合,合理安排制作类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以使制作类活动课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价值;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4-0074-03
制作类活动课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形式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历史活动课的类型往往聚焦于知识竞赛类、编辑撰写类、访谈调查类等,对制作类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匮乏。制作类活动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历史理解,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重大作用。
一、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概述
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托,全体学生共同动手参与的仿制历史遗物(如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或者制作与历史有关的一些物品(如制作原始人复原像、临摹历史名人像等),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认识的一种教学活动。之所以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是由于制作类活动课与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不同,它面向全体学生,但又不能挤占学生的课后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之所以强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是因为制作类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輔相成的关系,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与其他学科的动手操作不同,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中的动手制作实际上是一种“仿制”,这种仿制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复原历史遗物等,而是让学生在仿制过程中增强对历史的身临其境之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加深对仿制物的理解,并由此获得积极的历史情感。
二、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的价值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初中学生童心未泯,性格上活泼好动,教师如果把讲授型课堂转化为制作类活动课,能让学生的热情高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仿制北京人头像”的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橡皮泥制作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在学生的努力下,一个个北京人头像栩栩如生,学生仿佛置身于数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并与当时的北京人对话交流。这样的教学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亲自动手中感受到了历史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历史教材展现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进程,这就决定了历史教材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常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侧重于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和理性经验的总结,这让以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学生难以适应。尽管教师大费周章地口头描述,学生仍然有一种“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之感。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仿制出历史实物,则能够增强历史的具体感和真实感。比如,在讲“干栏式建筑”时,尽管教材中对其构造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配有插图,但是学生仍然有很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为此,教师可以以“仿制干栏式建筑”为主题设计一节制作类活动课。在用木板、竹条、硬皮纸等材料制作干栏式建筑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干栏式建筑与长江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相适应,通过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防潮效果,还能够避开凶恶的野兽虫蛇。这样学生对干栏式建筑的理解就不仅局限于教材中冰冷的文字,还有了感性经验和情感,将抽象的历史内容转化成了具体的历史事物。学生在仿制干栏式建筑的活动中,通过选材、搭建、拼接、装饰,仿佛走进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对古人智慧的由衷敬佩。
(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和探索者。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需要以大量的历史材料为基础,教师可以把查阅资料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查找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接触到不同观点的资料,这就要求学生加以甄别,了解不同观点,由此改变学生的思维惯性,活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比如,在“制作虎符”的活动课中,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左半和右半虎符合并使用,持符者才能获得调兵遣将的大权。除此之外,学生还详细查阅了虎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查阅了大量虎符的文物图片,甚至还了解了“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历史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固然离不开教师课前的设计和课中的指导,但学生完成制作任务主要依靠自身及其所在小组的力量和智慧,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此外,教师课前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制作物品的特征、所需材料和制作方法。对于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教师简单介绍即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正是由于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彰显。比如,在“仿制甲骨文”的活动课中,有小组用小刀在橡皮上刻下甲骨文,有小组则在提前准备好的猪骨上刻上甲骨文。无论哪种形式和方法,学生的情绪都很高涨,表现也非常活跃,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记》 中说道: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 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采用的也是班级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制作材料、制作工序,这种自主权实际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了“自我理智的力量”,很好地照顾了个体差异。比如,在“仿制陶器”的活动课中,教师在课前为学生介绍了河姆渡、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各类陶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当时陶器的外形、材质、用途等。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学生的选材不同,感悟也各不相同:用黄土制作的陶器比较精细,黏性好且不容易变形;黑色的土比较粗,容易干裂;橡皮泥尽管容易捏,但是很软,容易变形。除此之外,学生制作出的陶器包括罐、钵、盆、杯等,而且他们还在陶器上雕刻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学生雕刻了样式繁多的花纹;有的学生雕刻了远古时代形形色色的动物;还有的学生脑洞大开,雕刻了远古人类崇拜的图腾;等等。这样的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教学目标、编排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但是二者也存在密切关联,在宏观课程目标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为了协调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施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的特殊性
初中历史教学一般包括制定学习目标、确定知识重难点、预设教学和布置作业等环节。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在本质上依然属于初中历史学习课,同样需要遵循以上流程,以保证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的完整性。但是,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很多,在制作材料的选用、制作工序的选择和成品的雕琢与装饰方面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权。由于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因此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的辅导往往难以做到全覆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的特殊性,在课前预设好制作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好问题解决预案。比如,在“制作四羊方尊”的活动课中,泥巴的软硬应该适度,泥巴太软不能成型,泥巴太硬粘上去容易掉,而且如果四羊方尊的外形比例不协调,很容易重心不稳,站不住,这些问题教师都要有所考虑,并制定问题解决预案。又如,在“仿制竹木简”的活动课中,教师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将竹子和薄木板作为材料不切实际,因为将其锯条切割耗时费力,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能完成仿制任务,故可以用硬纸板代替竹子或薄木板;二是棉绳编简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一个人完成难度较大,可以考虑让两个人合作完成。只有教师做好预案,仿制活动才能顺利推进。
(二)注重活动课程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的整合性
初中历史常规课侧重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框架,而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历史,获得对历史的直观、真实的理解,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尽管活动课与常规课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致力于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如果说历史学科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总体的目标,那么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目标就是局部的、从属性的目标。比如,在“仿活字印刷术”的活动课中,笔者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原理;以软陶泥为材料仿制和模拟活字印刷,感悟活字印刷术的优势所在;体悟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设计以上活动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具体要求:“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统编历史教材对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这为“仿活字印刷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制作软陶泥字坯,并在字坯上雕刻,然后刷上印泥,覆盖上纸,完成印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还体会到了先人的智慧,很好地达到了课标的相关要求,实现了活动课程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的统一。
(三)合理安排活动课的内容和数量
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能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弥补初中历史常规课中侧重理论阐释的不足和缺陷,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统编历史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将这些实物一一仿制,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历史,这就要求教师选择那些教材上文字说明较少,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是教学重难点的内容设计制作类活动课。以“仿制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活动课为例,其对应的是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解读课标要求不难发现,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作为半坡人的原始居所,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然而,教材中对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描述极为精简:“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做柱子。”学生通过这样的寥寥数语,很难建立起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泡沫、硬皮纸、橡皮泥、陶土等材料仿制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学生理解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其不仅冬暖夏凉还能够抵御野兽的侵袭。由此可见,活动课的内容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活动课作为常规课的补充,并非“多多益善”,活动课可以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次,一个学期不超过五次,这样既能保证活动课的系列性,又能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尽管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以其独有的生动性和实践性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喜爱,但是它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教师将制作类活动课上成了手工操作课,脱离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然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让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成为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历史理解的重要渠道,让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姚便芳.教学活动中反馈与测评关系的实然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48.
[3] 董楠. 川教版和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教材比较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