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芳
事业单位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机构,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进入新的时代后,事业单位也应该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工作,提高内控制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防范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这样才能够为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事业单位优化管理的一种重要举措,能够通过更加标准化的模板对原有制度进行有效地补充和修订,从而让内控制度更加符合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的需求,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本文立足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要求,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展开了讨论,分析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为了更好地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需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以此确保事业单位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明确的流程、更加科学的措施和更加完善的标准,避免事业单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为事业单位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背景分析
截至目前,我国为了使政府职能得到有效转变,也为了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提高,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使得事业单位管理及运行体制得到创新,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活力,让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内部控制作为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一,可对单位内筹备和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规范管理,能够使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体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这是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方式,也是保证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通过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科学、正确的决策数据及信息,也可以为事业单位有效地规避管理风险,促进事业单位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让事业单位能够真正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对内控制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制度建设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事业单位在做决策、执行决策和监督的各个环节中需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内部全体工作人员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方式,明确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具体职责和义务,确保内部控制的方案切实可行,不会在内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留下空白或者漏洞。其次,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应该对事业单位内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审批环节进行全方位地把控,并根据事业单位所处的行业对各项业务的性质进行准确定义,以此为依据重点控制相关业务项目的支出。最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应该遵循适应性原则。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时,不仅要考虑事业单位的运营规模和具体的业务内容,同时还要考虑事业单位所处的竞争环境和面临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有效地调整。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有效地评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以便及时进行整改。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预算管理的规范化
事业单位获取各项业务活动资金的主要方式是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推动预算管理的规范化,从而实现更加科学的资金资源优化配置,为各类资金资源的高效使用和规范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讲,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让事业单位更加科学地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监督,能够明确各类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方式,这样可以确保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时始终处于合法的范围内,能够避免出现贪污、挪用或非法使用等违法现象的出现,能够让事业单位真正将资金使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上,从而为廉政工作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也能够进一步推动预算管理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有利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目前,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使用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这推动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但是,仍然有部分事业单位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例如偷税漏税、虚报财务信息、做假账等等,这些不仅会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还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出现失真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强化对各项财务活动的有效监管,同时也能够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及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进而为其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流程和方式,为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和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能够对员工的各项行为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与管理,从而为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另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也能够为社会公众的高效监督提供新的窗口,为事业单位透明、公开运行模式提供支持及帮助。
有利于财务风险的有效规避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加强对单位内各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实现对财务风险的规避和防范。同时,市场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在发生不断地变化,市场中人们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因此事业单位在运营的过程中同样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运营风险。因此,事业单位通过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能够对市场中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分析,从而找到规避或防范风险的正确方式,为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够为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
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事业单位在推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严格地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评价各个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工作质量,从而为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权力滥用现象进行有效的约束,从而让各个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更加踏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与职责,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和原则,全心全意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和帮助,为事业单位职能的顺利发挥提供有效的支持,也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现状分析
欠缺风险防范意识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风险是不可避免并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如果事业单位不能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就有可能增加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也可能让风险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由于事业单位的构成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内部的岗位存在不同的职责和任务,但无论是哪一个岗位出现了工作方面的问题,不仅可能导致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很有可能导致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存在问题,最终会使得事业单位出现更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导致事业单位的正常资金链出现断裂,对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就会对整个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造成影响。
对内控理解不到位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将内部控制与事业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混为一谈,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为了杜绝事业单位内部的营私舞弊现象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也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上级部门检查而产生的一种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外开展工作时也没有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标准进行。实际上,内部控制制度不应该仅仅落实在事后,更应该从事前开始对各个业务和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但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理解得不透彻,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也就不能帮助工作人员更快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
岗位的设置不独立
目前,在相关体制建设的要求下,事业单位往往是根据编制的规定对工作人员进行定额分配,因此对在职人员人数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设置的岗位出现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存在岗位兼职或岗位不相容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也会对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比如,一些事业单位的出纳岗位工作人员还要负责记账工作;一些记账岗位的工作人员还要负责复核工作等等。这种不独立的岗位方式导致岗位之间的职责更加模糊,也无法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工作岗位進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导致工作过程中存在更大的随意性,影响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不仅工作人员会出现懈怠和马虎的现象,还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最终影响整个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财务预算制度不全
在进行内控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才能够保证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实施,我国的财务管理制度也越发完善,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但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积极推动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制度,进而导致财务预算活动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这就给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例如,一些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财务支出,同时也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监督机制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地管理,或者存在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等问题,这就容易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数额不断增加,与预算编制的相关内容不相符,使事业单位发生严重超支的情况,进而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实施路径
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和内控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应该对发展的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目前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从而建立起更加全面的风险防范体系,为建设内控制度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及帮助,促进单位的各项业务能够顺利开展,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业单位还需要针对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探讨,结合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和运营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和解决,同时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地识别和研究,以便及时监控各类风险的发展趋势,在风险出现更大的危害之前有效地扼杀,帮助事业单位顺利实现业务的拓展和效益的提升。
加强内控意识并设置独立内控部门
事业单位想要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应该建立起更加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这样才能够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同时也才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更加全面地监督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认知,以便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落实。事业单位可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讲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方式,让内部控制的理念能够进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让工作人员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遵循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促进工作质量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让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成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良好习惯。
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想要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还需要推动预算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够为内部控制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事业单位需要认真分析实际运营情况,了解市场对公共服务的具体需求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并对预算编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分析,确保每一项业务项目的预算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进行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预算执行方案,要求每一个业务部门严格遵循预算执行方案落实相关工作计划,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得对预算执行方案进行修改,也不得擅自更改预算方案中的相关数额。这样才能够让内部控制制度更加有效地对各项财务支出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也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的内控考核体系
想要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质量,就必须建立起更加科学的内控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够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所以,事业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相关要求,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考核指标,通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与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相结合,进而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此外,通过奖惩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认真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人员进行惩处,不仅可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也能够极大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提高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积极性,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
提高内控管理人员的素质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会影响制度的建设效率及质量。因此,事业单位应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内部控制的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能够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能够把握内部控制的科学方式,了解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措施,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招聘的门槛,为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吸纳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够打造一支更专业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团队,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支持与帮助。
综上所述,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还有利于预算管理的规范化、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风险的有效规避,为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找到针对性的方式优化内部控制制度,为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焦作市殡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