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君
伴随着这些年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之间的競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高效的执行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显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建筑企业从根本上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加速资金流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但目前多数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未落实到位、收支的动态失衡和资金活动管控缺失等方面。结合以上几点问题,建筑企业需从转变资金管理认识、制定集中化资金管理制度推动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管控、做好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等多维度入手,制定并落实针对可实施的管理举措,提高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效率,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鉴于此,文章将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优化改进措施,旨在为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以供参考。
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规模不仅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同时还与国家有关经济调控政策颁布落实、城乡基础建设水平以及房地产投资开发规模等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使得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红利期,建筑企业也迸发出蓬勃生机。但结合实际,一些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未能落实到位,导致发生财务风险,由此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建筑企业,要促使企业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应注重强化资金管理,激发资金效益。
建筑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要实现的目标
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投入金额较大,时常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若是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则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财务风险。借助于资金管理工作可实现企业收支动态平衡,帮助企业统筹规划资金活动,提前预测及研判未来阶段时间内有可能会出现的资金收支,有效规避由于资金管理工作未能落实到位所引发的材料及工人款项拖欠,满足企业生产持续性的资金需求,帮助企业从内源上降低负债规模,减轻资本压力。
促使资金规范高效流转
保障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基本回流,实现收入支出的有机平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资金管理工作,可以对企业的可支配资金进行评估、预测,合理规划各项目的资金活动,提高资金流转效率,既可保障企业获得预期经济效益,也可以在发现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之后及时止损。与此同时,资金管理效果也可在某一方面验证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制订正确与否,与企业经营模式是否相匹配、发展阶段是否相适应,从根本上把握资金流向,确保企业资金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资金管理,除了可以达成企业的预期财务控制目标,也可以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基于整体发展角度,了解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掌握资金动向,更为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金管理重视度不高
建筑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过度关注工程项目管理,例如施工技术的创新、施工材料的管理、人员的管控,以及施工现场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对资金管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有所不足。例如在进行资金管理时,未配置专项管理人员,未制订相应的制度、专项管理办法和资金计划等。
资金分散,流动性不强
对于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其工程项目分布广,涉及面广,遍布全国甚至是其他国家。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如由于工程地点较为分散,在进行外地工程结算时,银行账户往往需要单独开设;甲方单位为实现资金监管,需要开设第三方专用账户;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这就会导致资金账户开设数量较多,资金被大量沉淀且无法及时归集,使用效率无法达到理想目标。
收支难以平衡
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回款速度较慢等特征。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应收工程验收款、应收工程款和应收工程质保金。其中以应收工程验收款和应收质保金为主,占有比例较大。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由于业主单位未按照合同要求及时支付工程款,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长久垫资。而这种问题的出现,会让本就资金紧张的建筑施工企业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收支严重不平衡,对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
资金压占沉淀,流动性不强
由于建筑行业较为特殊,项目保证金种类名目繁多,占压资金较大。建筑企业在拟承建项目投标前,为获取投标资格,通常需要开具对应的履约保证函和投资保函,并缴纳相应的保证金。由于这些资金流出均是在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之前所产生的支出,在未获得工程项目建设工程款的条件下,多由建筑企业自行垫资;即便是投标工作已结束,也无法第一时间快速收回被占用的保证金,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企业可使用的流动资金数量减少。
个别业主单位在合同签订时,往往会要求开设第三方共管账户,并开具银行保函以及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这也会导致企业大量资金沉淀,资金周转性变差,由此会加剧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再如,其他应收款项明细为某地区管委会旧城改造项目一级开发代垫款项,但企业解释未来将以土地出让金、税费返还形式收回。建筑公司对项目公司的垫资或过桥借款,虽不构成公司的隐形债务,却对公司的流动性造成较大影响。当其他应收款需要以未来的出让金等不确定收入返还时,也增大了该项资产回收的不确定性。
资金预算管理不到位
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财务工作人员只是依靠过去的主观经验来进行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的计划性、科学合理性有所不足。其次是预算执行职能部门之间沟通较差,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于表面。例如,采购部门需要申请物资采购款,但是由于部门之间配合度较差,采购款迟迟未审批,而项目部急需依照合同标准及要求完成工程项目建设,采购员需要对采购物资进行自行垫付,随后再报销物资采购费用,导致部门之间出现隔阂,时常出现物资采购的超预算问题。
建筑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注重转变资金管理认知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财务管理工作为综合性的组织活动,对于处理企业的各项经济财务关系、发挥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价值、实现资本运动的有效组织,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的科学认知,将资金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确保企业资金使用的科学合理化。一方面企业需全面复盘现有资金管理工作,梳理不同环节的业务流程,明确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制定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定期开展与资金管理工作的有关宣传,借助于线下公司内部的贴标语、拉横幅、贴海报,以及线上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企业网站的宣传,加强企业员工对资金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知。同时将资金管理融入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中,与绩效管理责任人直接挂钩,加强领导人员对资金管理工作的认识,进而带领部门员工共同推进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保障企业从上到下,形成对资金管理工作的科学认知。
制定集中化的资金管理制度
进一步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是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基础条件。管理想要发挥效益,制度则必须要先行。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构建出资金管理的统支统收模式,促进企业集团总部实现对下属分公司和各项目资金的统一管理,并将所有的工程项目建设收益汇入到集团的统一账户中去。在各项目出现资金支付需求之后,必须要通过内部银行来审批来实现资金的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资金获得统一使用、调配及管理,保障企业资金运营的安全。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在初期成立阶段,其下属单位和项目部会在工程项目建设所在地开设银行账户,这些账户分散于各地。借助于对各项目资金的统一集成管理,可以减少银行账户的异地开设数量,从根源上降低资金沉淀率,帮助施工企业牢牢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确保真正需要支持的项目可以及时获得资金。除此之外,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将闲置资金用于企业的内部贷款,减少工程项目的对外融资额,降低融资成本投入,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真正地达成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目标。
以财务共享为依托推动预算管理
在预算管理范围方面,建筑企业應从传统的单一性经营资金收支计划管理扩大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全过程资金预算。在预算主体上,要以建筑工程项目为预算独立主体。在预算编制这一环节,可以运用逐级报送、逐层审批、滚动管理的管理方法,确保预算编制方案科学合理。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对预算资金计划进行调整,则必须严格依照企业的预算审批流程调整计划,不可以出现未经审批直接调整或未按计划随意支出的现象。另外,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之下,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金管理工作和数字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加速业财融合,达成企业的业财一体化发展目标。为保证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落实,需要提高资金周转各环节的调控水平,从根源上规避企业资金流动风险,实现资金使用情况和预算管理的有机适配,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在这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自主研发或是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构建出财务共享系统,并加强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接口对接。在业务部门出现资金支出之后,可以通过该系统自动化获取业务部门的支出信息,并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以为后续企业的预算管理、执行、分析、监督及考核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丰富融资形式,拓展资金来源
在传统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项目施工中存在大量不确定风险,这就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放贷时,需要进行多方综合评审,贷款审核较为严格,施工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新时期,伴随着商业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迎来机遇,除了可以从传统的银行贷款渠道外,还可以借助应收账款转让、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等多种途径,获取金融机构的流动资金支持。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强化与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之间的沟通及交流,运用更为丰富多样的融资模式,提高企业的授信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企业还可以通过权益性融资和项目融资的方式,例如发行新股、实行债权股转让、加强境外融资以及借助PPP以及BOT等途径,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
注重加强流动资金管控
流动资金是影响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建筑企业应不断提升其信誉度,深化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为信用贷款争取更高的申请额度,确保企业发展可以获得充足资金。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工程材料的监督,在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构成中,材料占比最高,对工程项目的利润影响最直接。因此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之前,企业商务和招标采购等业务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材料价格的调查,对于造价较高的材料及设备,需要通过市场公开招投标。在材料采购工作完成之后,需要依照标准流程进行入库处理,并加强材料的信息核对,明确数量、价值和种类,保障和采购计划契合。
做好全过程工程造价管控
一是需要保障工程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需要用到的材料、机械设备费用支出进行精准计算,保障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合理,为后续的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奠定有利基础,实现对资金流动状况的根源性管控。二是需要对工程项目设计变更的必要性进行严格审核,减少不必要的造价成本支出。理论上来说,工程项目需要严格依照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来进行施工建设,但是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周期较长,存在大量的影响因素,施工时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工程变更。这就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加强对变更必要性的审核,强化施工现场调查,并对变更后的费用支出进行全面评估,避免不必要的造价支出。三是运用BIM等手段,提高管控效率。伴随着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获得了广泛运用,尤其是对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效果显著。利用BIM技术,可以基于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后续的竣工验收,形成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并借助于该系统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及时分析。在出现资金支出超额问题之后,可以通过系统发出提醒,以帮助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人员了解该项目存在的资金超额风险,进而制定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应收账款管理
一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事前、事中控制。事前控制是指建筑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就应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以便为后续的收款工作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要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财务状况以及以往与其有往来业务的公司,了解其是否有诉讼记录,是否有银行不良信用等;要对客户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和资信进行调查;要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分析其偿债能力。
事中控制是指建筑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后,应注意跟踪客户的履约情况,并根据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方式和付款期限进行跟踪管理,随时了解客户的资信变化情况和履行合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二是加强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施工企业要想有效控制应收账款,必须加强合同管理。建筑企业要以合同管理为龙头,强化合同管理工作。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约定工程项目价款、结算方式、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條款,并对工程项目进度、质量等做出具体要求。要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费用和风险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如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变更通知等。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挽回损失,减少风险损失。
三是建立信用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包括客户的基本资料、资信等级、资信记录、是否有违约行为等,并实行动态管理。企业应定期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对恶意拖欠工程款的客户及时进行处理,并将有关情况向有关部门和人员通报。
其次,完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结合客户的历史履约状况、支付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其分为信用良好、一般、不良三个等级。同时应严格执行信用评估制度,将信用评估结果向有关部门和人员通报。
最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格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包括收款管理制度、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合同签订与管理制度、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制度等,从而有效防范和减少应收账款风险。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建筑行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其未来的战略经营发展目标,制定出更为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在了解资金管理特征的条件下,明确在资金管理工作上需要实现的目标,并掌握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措施,才可以从根源上帮助企业化解风险,加速企业改革,为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改善行业发展地位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远建卓饰(北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