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文化育人实践:从新中国的救护先锋到新时代的仁心医者

2023-03-16 00:42宗继光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宗继光

摘   要: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端于中国医科大学,是红色卫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创新,与时俱进,从矢志培养新中国的救护先锋到新时代的仁心医者,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医学专门人才。通过研究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仁心医者概念及内涵,阐述红医文化涵育仁心医者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医文化;救护先锋;仁心医者;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4-0152-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以中共中央名义首次颁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在首批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来自医疗卫生战线的获奖者仅有两位:辛育龄、吴天一。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两位有一个共同的母校——中国医科大学。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红色与仁心是相通的,因为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与医者是相连的,为医者无论古今中外,必是刻苦用功一心向学之读书人。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名片。探究中国医科大学人才培养成就的秘密不难发现,在90余年的光辉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弘扬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走以文化人办学治校之路,就是其人才培养成就的秘籍所在。

一、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溯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蕴涵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是红色卫生文化、红色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及发展人民卫生事业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是关于医务工作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4]。

红医文化的肇始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正是血与火的洗礼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革命的残酷性和军队的重要性,发端于军队中的战地救护事业和卫勤保障工作就成为红医文化的源头。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此次改编还成立了卫生队。这次改编成为我党独立建制卫生机构的开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救治伤病员,先后建立了茅坪村医院、红军医院、红光医院。但由于国民党的围剿和封锁,医生和药品匮乏。

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保障军民健康,中国共产党着手创办正规化医学教育,于1931年11月20日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毛泽东同志为学校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红色医生”概念的诞生是红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逐渐演变简化为“红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关注军医学校的成长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无限关怀。如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即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后的第一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朱德同志题词“埋头苦干”,成为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的理论源泉和基本内涵。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集中了中央苏区、延安最好的医学专家与医疗资源支持学校建设。例如,贺诚、傅连暲、陈志方、王斌、彭龙伯、李治等为中央苏区最好的医疗专家,中国工农红军总医院、中央红色医院为学校附属医院;史书翰、曲正、鲁之俊、黄树则、周泽沼、祁开仁、季钟朴、李亭植、陈应谦、谭壮、薛公绰、麻旭、龙再云、林格、任国祥、魏一斋、李治中等知名大学毕業生和陕北名中医以及日本、德国的留学生担任教师,还有一些国际友人参加教学医疗工作,如朝鲜的方禹镛、德国的米勒、奥地利的富莱、苏联的阿洛夫、美国的马海德、印度的巴士华等[5]11。临床实习医院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央医院、国际学生疗养院、留守兵团野战医院、拐茆医院、甘谷驿二兵站医院、陕甘宁边区政府门诊部等九个大的医疗单位[5]204,可以说是集中了延安最好的医疗力量,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短短十年,使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从一所“马背上的学校”迅速成长为中国医科大学。

红医精神是红医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既继承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又有独特的思想内涵。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为“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红医精神既体现了传承性,又结合了时代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中国医科大学医护人员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守护辽宁健康的基础上派出专家团队先后驰援湖北、黑龙江、吉林、河北、新疆、江苏、甘肃、陕西、河南、上海、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红医人冲锋在前,听党指挥,始终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用优良的医疗技术构筑起守护百姓生命的健康屏障。学校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生命至上纳入红医精神基本内涵,让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始终与时代脉搏同跳动。

二、仁心医者的基本内涵与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教育、科技、人才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医科大学在2021年庆祝建校90周年大会上提出培养“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人才培养目标。

仁心医者是一种社会角色定位,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医务工作者的特殊期许,既源于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和医学道德要求,又融合了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要求。“情系人民、服务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治国方略理论的根本要求。“医德高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仁心医者的首要价值目标。“医术精湛”是仁心医者的基本素养,也是“技术优良”的办学传统。

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从“学好本领为红军服务”到“一切为了前线胜利”,从“一切为了伤病员”到“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誓为千百万革命战士的健康而奋斗”(见学校为中共七大胜利召开敬献的锦旗),学校师生始终站在卫生工作的最前线,既是新医学的技术工作者,又是社会的治疗家,勇担新中国的救护先锋重任,使受伤的祖国走向健康、走向新生,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平建设年代,从改革开放及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直面“生命健康”这一人类永恒的追求,矢志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从培育新中国的救护先锋到新时代的仁心医者,是红医文化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迈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医学生是未来人类健康的保护使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伟大使命,将其培养成新时代仁心医者,对于壮大建设健康中国人才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红医文化涵育仁心医者实践路径

文化的力量在于对人的心智、美学、道德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7]弘扬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要求,是增强医学生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现实需要。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红医文化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的文化,所以是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升华红医文化信念,强化仁心医者认同。红医文化涵育仁心医者就是文化养成的过程,这意味着医学生培养是其文化素养得以涵养的过程,人文滋养与铸魂育人相协同,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沉淀文化底蕴、历练人文品性,而且可以帮助其塑造信念、人格、态度和价值观。

红医文化涵育仁心医者的实践路径需要从目标、教育、活动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认识的高度,加大教育的力度,催升文化的热度,不断增强红医文化涵育仁心医者的社会影响力,办一所有態度、有温度、有情怀的大学。

(一)融入办学使命,加强理论研究

俗语有云:上下同欲者胜。只要领导层面和广大师生达成一致目标,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上下一心,将“弘扬红医文化培育仁心医者”融入办学使命出台的《关于推动中国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八大工程”实施方案》(简称“八大工程”)中,高居首位的便是“仁心医者文化工程”。该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仁心医者”为根本,以弘扬“红医精神”为主线,分为“仁心医者”铸魂计划、“红医思政”育人计划、“红色基因”赓续计划三个部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仁心医者”大格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医科大学“红医”理论宣讲团获评2022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并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效果的实效性而成为红色卫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特色品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从理论切入,提升为思想,落实到政治”[8],培育仁心医者的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成立了仁心医者文化研究所这一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医学人文、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治理等方面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

(二)纳入课堂教学,突出显性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将红医文化、仁心医者纳入其中,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但缺乏与医学相关特别是红医文化的专题设置,因此,学校联合国内9所医学院校开发了《红色卫生文化概论》新形态教材。该课程入选辽宁省一流课程。着力建设“大思政课”,将红医文化与仁心医者知识有意识地渗透到课程思政中,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更加生动,具有更鲜活的感情色彩和吸引力。学校还大力宣讲红医摇篮的光辉历程和历史伟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红医的历史,充分利用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发源地的革命历史资源,如校史馆、生命科学馆、医学人文实践基地等场所,主动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使命,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仁心医者。

(三)强化主题活动,浸润隐性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以文化人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文化凝魂聚气的作用,以校园文化滋润时代新人。校园文化活动是引导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如举办“传承红医精神 争做仁心医者”主题征文大赛、摄影大赛等。精心打造原创校史剧《红医摇篮》,全面展现了红医摇篮的历史底蕴,围绕诠释和弘扬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践行和培育仁心医者主题主线,展开学校发展历程宏伟画卷。该剧作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逐年打磨、常演常新,打造为红医文化思政育人品牌项目。营造红医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氛围。比如,为学校道路、楼宇命名体现红医文化特色;校园媒体开设特色栏目,增强传播效果,让学生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

培红医文化之根、铸仁心医者之魂,把握医学生培养的本来和未来,从红医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育健康中国的生力军仁心医者。从培育新中国的救护先锋到新时代的仁心医者,红医文化在育人实践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9]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全面提高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7.

[3]   邓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

[4]   朱京海,赵群.红色卫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

[5]   刘民安,钟振寰.中国医科大学校史[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   陈锡喜,张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义和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