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基于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研究

2023-03-16 06:37余恬歆浙江省杭州市丁荷小学
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算式直观双减

余恬歆 浙江省杭州市丁荷小学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双减”对教师的课堂精准施教、科学设计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保证学生在作业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原有的学业成绩不变呢?

数学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和综合性,数学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数学理解也是开展有效数学教学的基石,是数学“双减”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水平和现状不容乐观。

(二)问题提出

1.学习窄化:“学习=做题”,误认为数学只是做题

“语文需要阅读理解,很难懂。数学只要能做对题目就好了。”题海战术是多数人对数学的印象。似乎大家都觉得,数学不够好是因为题目做得不够多,误以为学好数学的方式也只有多做题这一条路。

2.方法单一:“做题=痛苦”,每逢刷题便痛苦

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考前复习时就只会做题或是看错题集,对数学的印象就是做数学题,似乎学习数学没有别的方法可言。对于不会做题的学生来说,数学带给他们的只有痛苦。

3.能力弱化:“变化=不会”,一遇活题就不会做

平时的考题中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原来会的知识点就不会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学习浅尝辄止,缺少实践操作,缺少将知识逐渐内化并迁移运用的契机,活题对他们来说就是新的难题。

(三)原因分析

1.理解不到位,不能学以致用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注重这节有哪些知识,怎样把这些知识点讲清楚,较少在生活实践的事例中运用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课堂知识后依旧无法完成相应练习。

2.公式靠记背,变式全不会

课堂学习模式单一,学生学习浅尝辄止,缺少实践操作,缺少将知识逐渐内化并迁移运用的契机。当询问学生相关的基础概念和公式时,学生能倒背如流,但对相关变式问题却毫无头绪。

3.学生层次不一,理解水平有差异

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水平差异大。有些学生在上完新课后就能将所学知识掌握并熟练运用;有些学生对新课知识吸收不充分,需要进行一定练习加强巩固;有些学生则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困难,需要一对一指导并进行大量练习。在学习加减法后,部分学生还是依靠数手指进行计算,无法进行逻辑思考,但也有部分学生能在头脑中进行逻辑思考从而完成计算。面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如教法单一,只侧重讲解教材的情境,没有让学生在拓展的陌生场景中再次运用知识,教法上缺少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降低。

二、课例设计

针对症结,如何解决?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首先要改进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其次增加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再次需要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知识的运用。因此,借助形象的图形可直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用图形的形式显性呈现,会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让课堂更加高效。

本课就是低段数学图形直观教学的很好尝试。

【教学目标】(1)借助图形直观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读、写乘号、乘法算式;(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图”的优越性,培养几何直观的能力;(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享受成功探究的喜悦,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呈现前测,感受图形直观的价值

师:课件出示材料一

前测问题一:马路一侧种了6棵树,每棵树之间相距5米,头尾两棵树在马路的尽头处,请问这条马路有多长?

前测问题二:(以图片形式呈现问题一):马路一侧种了6棵树,每棵树之间相距5米,头尾两棵树在马路的尽头处,请问这条马路有多长?

前测结果一:

(1)看得懂并解答正确 4人

(2)看得懂但解答不正确 6人

(3)看不懂但解答正确 0人

(4)看不懂并解答不正确 27人

前测结果二:

(1)看得懂并解答正确 23人

(2)看得懂但解答不正确 11人

(3)看不懂但解答正确 1人

(4)看不懂并解答不正确 2人

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并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结果会有如此大的不同?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直观的图形呈现往往比文字描述更好理解。

【设计意图】教师呈现前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一道题为什么结果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从而关注到图形直观的意义与价值。

(二)尝试建构,优化图形直观的建构方式

师:(出示过山车动画)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刚刚的过程表示出来,让人能一看就明白。

1.语言表达

生:这里有一节小火车,小火车上坐着2 个人;又来了一节小火车,坐着2 个人;然后又来了一节小火车,坐着2 个人;又来了一节小火车,坐着2 个人;又来了一节小火车,坐着2个人。

师:表达得非常到位!听完后能完整复述一遍的同学举手(学生举手者寥寥无几)。

2.图形直观

画法一。生:先画2 个人,再画2 个人,一直两个两个画下去,一共画10个人。

画法二。生:先画2圈表示最开始的2个小朋友,这是后面的2个小朋友,这个是再后面的2个小朋友,这个是再再后面的2个小朋友,这个是最后的2个小朋友,这样一共就是10个小朋友了。

画法三。生:我用小棒代替小朋友,两个两个画,最后把所有的小朋友都圈起来,表示加起来的意思。

画法四。生:先画2 个人,圈起来表示他们是一起的,再画一组的2人,再画一组的2人,再画一组的2人,再画最后一组的2 人,这样再画一个大圈,表示一共有10个人。

师:这四位同学都用了图形直观的方法表示,这四种图形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小结:同样是直观图形,有些图能更清楚地表达意思,有些图却缺少相关信息。我们要利用好数学的图形语言,让图形真正直观起来。

3.图形直观,阐述含义

师:除了2+2+2+2+2=10(人)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2×5=10(人)来表示这幅图的意思,你知道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5个2相加。

师:你能看着刚刚画的图形,说一说2 在哪里,5 在哪里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4.回顾难点,小结方法

用直观图形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并能快速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依旧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无论是对图形的理解还是表述,还是对比语言文字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同时,不同的画法,表达含义的能力不同:画法一、二较为粗糙,画法三、四运用了数学“加”的图形表征,能更好地传递信息。

(三)变式练习,紧扣问题本质

1.呈现变式,尝试建构图形

图示出现:三人做一辆小飞机,三人做一辆小飞机,三人做一辆小飞机,两人做一辆小飞机。

师:你能用图形直观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请你说一说并尝试写一写对应的算式。

学生这时发现不同点:每一组的人数不是相同的,无法只用乘法解决问题。

2.尝试解决,交流反馈

师:展示学生作品:

(1)作品一。生:我用小棒表示小朋友,一个三角形有三根小棒,就代表3 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他们是一组的。有几个三角形就代表有这样的几个三人组。如果没到三人就直接画小棒的根数。然后用加法算式算出一共的人数。

(2)作品二。生:我也是三角形表示3 个小朋友,相同加数可以用乘法计算,我把相同的部分圈起来,乘法算式是3×3,最后把剩下一个数加上去,就是一共的人数。

3.环节小结

图可以更好地帮我们厘清思路,找到合适的信息,将相同部分组合解决,也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含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坐飞机的练习,巧妙地设计人数,这样学生既能联系前面所学,又能在此基础上拓展乘加或乘减的内容。在读图、画图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

三、实践评价

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等级评价,每个评价等级细化标准,实现量化评价,使得评价操作更具公平性和操作性。

学习态度是抽象的,考查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

(1)能做好课前学习准备。优秀:能;良好:经常能;合格:基本能;待合格:不能。

(2)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优秀:能;良好:经常能;合格:基本能;待合格:不能。

(3)做到独立思考,主动举手发言,并勇敢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优秀:能;良好:经常能;合格:基本能;待合格:不能。

(4)能积极参与讨论。优秀:能;良好:经常能;合格:基本能;待合格:不能。

(5)遇到困难,愿意请教同学和老师。优秀:能;良好:经常能;合格:基本能;待合格:不能。

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每月一次,学期汇总,确定最终获得的等级。

四、实践反思

思考一:如何发挥直观图形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教学策略1:精心选材,分层设置

本节课运用的每个材料在共同承载了课时目标之外,都有其各自承载的环节目标:

材料一:对比不同,引发浓厚兴趣。学生主动意识到直观图形的意义和价值。

材料二:分层设置不同难度的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收获与快乐,切身感受到创作直观图形的乐趣。

教学策略2:创设多样活动,趣味性强

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本课程,我们以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架构起整个课程,将知识点融入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实现真正的学习,减负不减质。

思考二:如何提升图形直观的创作和使用能力

教学策略1:建立文字与数学图像的联系

本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话对小火车与小朋友之间存在的数学情境进行了描述,语言烦琐,表达不清晰;用图形表示时则做到了简单而清晰,学生能看着图形自然而流畅地解释图形的含义。这样的过程,很好地实现了数学图形对文字的转化。

教学策略2:建立图像与数学符号的联系

建立图像与数学符号的联系。借助“圈”,学生能够独立说出“每节小火车上有2 个人,5 节这样的小火车一共有10 人”,并能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样的过程,很好地实现了图像对数学符号的转化。

思考三: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都有哪些教学成效

1.学生层面

(1)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它以实践探究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提升了合作、创新等综合素养。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推理”这一认知通道,利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实现自主探究和梳理整理,同时在课后实践过程中不断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心,将具象抽象成数学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提升和迁移推理能力的培养。

(2)提高数学课程喜欢度

从课堂中走出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予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语言、表达语言的机会。从学生能看懂的图片出发,对新课知识提问并多平台寻找解决路径,同时用学生感兴趣的画画等手法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的数学兴趣较之前更为浓郁。

(3)获得学习新路径

以单元教材为出发点,深化要素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做到了减负又高质。从问题出发,让好奇心带着学生进一步探究,利用各种途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直观图形的新方式、新路径,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2.教师层面

在直观图形研究过程中,始终聚焦数学核心知识技能,始终贯彻“生本”教学理念,教师需要时刻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点,开展教师、学生、生活环境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并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前期渗透,后期拓展,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数与运算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立足学情、把握整体,基于直观图形,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其实现广泛而深刻的数学理解,体现教学内容的高度,延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算式直观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怎么写算式
简单直观≠正确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好玩的算式谜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