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运用戏剧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

2023-03-15 00:51陈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

陈莹

【摘 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博物馆作为展示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能。戏剧艺术与博物馆教育活动在社会功能上存在一致性,二者在内涵和形式上也有相融性,体现出观众与空间的关系。博物馆可运用戏剧教学法创新教育活动,以增强博物馆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本文探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运用戏剧教学法的意义及实践路径,希望对博物馆扩大宣传教育职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活动;戏剧教学法;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J80—4;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253—03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博物馆也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博物馆所担负的社会教育职责也愈加显现。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力,极富民族性和传统性,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运用戏剧教学法无疑可以“让文物活起来”,也能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而如何实现戏剧教学法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运用戏剧教学法的意义

戏剧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中融入表演技巧或戏剧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充满实践性,也极具创意性,将其运用于博物馆教育活动可以将藏品置于特定情境,让受众由表及里看到藏品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是扩大受众的有效形式。

(一)创新博物馆美育供给

博物馆具有社会美育功能,博物馆中的很大一部分藏品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而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现阶段我国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力。许多群众对博物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博物馆是精英、是高雅的象征,博物馆所塑造的形象与广大人民群众也有一定的距离。戏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戏剧教育也是开展美育的重要方式。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运用戏剧教学法通过发挥戏剧教育功能,可以提升社会美育效能,特别是在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博物馆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更广泛的教育活动,以此创新博物馆美育供给,让历史及文化成果真正走向大众群体。

(二)增强受众活动体验感

传统博物馆教育活动通常以展览的形式进行呈现,受众在参与博物馆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但是一部分受众对博物馆中的人、事、物了解不够深入,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戏剧教学法则能带领受众融情于境,以戏剧为载体,让受众随着剧情思考、让剧情唤起受众戏里戏外的认知,受众代入其中能更真切地感悟戏剧故事中的人和事。受众不再是单纯的观众,戏剧情境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受众积极自主性,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博物馆藏品,甚至赋予受众角色,受众调动自己的大脑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反思,成为历史和艺术的自主探究者,在角色体验中进一步完善受众知识体系。

(三)弘扬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党和国家大力宣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戏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传承和创新发展戏剧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积极的意义。博物馆教育活动应用戏剧教学法能扩大教育效果,显然依托博物馆教育活动也能有效拓展中华戏剧艺术传播渠道。受众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可以从全新的角度看到戏剧艺术的魅力,这是完全不同于戏剧舞台上的表演形式。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戏剧教学,将博物馆作为空间、以其中的藏品或历史为内容,博物馆受众是主体,促使受众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人,有利于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实践路径

博物馆与戏剧艺术在社会职责上都有交集,如二者都具备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这也决定了博物馆教育活动与戏剧教学法相融的可能性。尤为重要的是,博物馆与戏剧艺术都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是人类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

(一)通过“沉浸式”展览演绎增强受众体验感

沉浸式一词由来已久,指的是为受众提供完全沉浸的情境,让受众产生一种置身虚拟世界的体验。沉浸式展览则可以理解为观众在展览中能够运用、吸收甚至主导。由此可见,沉浸式展览完全不同于以策展方为主导的展览,在沉浸式展览中博物馆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沉浸式展览分为不同层次,如互动式沉浸、媒体式沉浸、戏剧式沉浸等,其中戏剧式沉浸程度更为深入,受众可以真实地融入剧情或产生剧场化的体验。

戏剧过程往往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戏剧中的主脉络一般为视觉化呈现的物品,当角色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件实际目标上时,在意识层面就有更明确的追求,受众置身其中就会忘却其他事情,继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相关实验对此也进行了验证:测试者受邀参与两种不同形式的展览,第一种是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博物馆相关影像,第二种是运用全息影像技术,声光电为观众营造一种戏剧化沉浸式场景,观众是场景中的一部分,如参与者可以看到战争中的激战、与亲友的分离、战友受伤等。无一例外,参与测试的观众都认为第二种沉浸式体验带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每年的5月18日南京博物院与群众都有一场盛大的約会——“博物馆奇妙夜”。2020年奇妙夜主题为“中华文化的性格”,文博与戏剧的碰撞,赋予了藏品独特的生机与活力。而这样的环境能调动群众多感官的参与,形成互动式反馈,教育活动通过戏剧语言进行传递,最终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在展览空间设计中渗透戏剧元素

博物馆的一座座建筑无声地伫立,本身就像一出静默的戏剧。博物馆空间既追求艺术性,也体现功能性。运用戏剧教学法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可以将戏剧的叙事性体现在博物馆建筑空间中,以此凸显博物馆空间设计感、增强博物馆感染力。在建筑空间中制造冲突、营造悬念、突出矛盾等,都是叙事设计融入戏剧元素的具体举措,透过建筑本身就能传递一定的信息。博物馆展览空间中渗透戏剧元素,指的主要是戏剧性表现:时空对比、过程感受、设计线条等,这些戏剧元素不仅可以渗透在整座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还可以单独运用在单个展览内部设计中,从而建立博物馆外在的表达体系。

戏剧教学法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可以融入中华戏剧脸谱文化,通过脸谱的色彩意象来表现博物馆空间意象。比如,戏剧脸谱中的红脸象征耿直、有备性,代表人物有关羽;白色的代表凶诈狡猾,代表人物有曹操;黑色的代表猛智、严肃,代表人物有张飞,诸如此类,将京剧脸谱中不同色相背后蕴含的情感与博物馆展陈空间中的色彩进行融合,通过色彩意象烘托环境,如红脸主色调为朱砂红,可以用以烘托温暖的环境氛围,从而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让观众在特定情境中更容易代入角色情感,观众的原有认知也随之被唤醒,激发观众在相应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究,充分发挥观众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三)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进行戏剧式解说

讲解和导览是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博物馆讲解可以为观众答疑解惑,是以讲解员为主导开展的博物馆讲解活动;导览顾名思义则有引导和浏览之义,博物馆工作人员按照参观路线进行规划,加强观众对博物馆藏品或历史的了解,导览在各类博物馆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博物馆教育活动可以开展戏剧式解说,博物馆工作人员或志愿者通过角色扮演、特色服饰等具有戏剧化的表现手段来呈现讲解内容,既能发挥博物馆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引导作用,也能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博物馆在应用戏剧教学法开展教育活动时,戏剧式的解说要有目的地创设具体的场景,以此引起观众特定的情感态度,让观众对博物馆艺术藏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有更全面的理解。戏剧式解读强调的是故事性,以演绎为主,这相较于传统解说式的讲解或导览模式显然更能引起观众兴趣。比如,澳大利亚卡斯卡德妇女工人遗址在解说“她的故事”时就运用了戏剧式的解说方式,由男女两位演员进行角色扮演,其中女演员演绎工厂女工,男演员则扮演女工的监护人。用戏剧的方式进行呈现,让这段悲惨的历史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展览的意义,也能在情境脉络中有更深刻的体验感。

再如,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中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常设展览、专题展览、线上展览及巡展,馆内出现的许多历史人物都曾出现在历史教材,还有一部分人物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就义。博物馆可以将这些真实的人和事用戏剧的形式演绎出来,让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在戏剧冲突出彰显烈士精魂。

此外,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戏剧讲解还应关注观众的认知特点,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艺术藏品,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故事情节进行演绎的过程中要考虑观众的认知水平。博物馆专业概念要进行适当的简化,一方面,要让观众认识到博物馆的大众教育意义,转变观众片面性的认知。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应用戏剧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时要加强和真实世界的联系,也就是教育活动要和观众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目标相结合,让观众能看到真实生活的影子,将戏剧作为连接现在与过去的纽带;另一方面,博物馆参观者在年龄、学历、认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博物馆应对参观者划分层次,在参与者认知范围内构建故事,使各个层次的观众都能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四)在博物馆开展戏剧式互动活动

戏剧教学法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实践活动的开展。戏剧教学法运用语言、姿态、符号等手段为观众提供交流的空间、为观众创造参与的情境。戏剧教学法要求观众真实参与,包括多感官、智力、情绪等方面的参与,唤起观众生活经验,观众的认知由未知一步步向已知转变。戏剧教学法包括戏剧元素,也涉及戏剧手段,剧本、服装、音乐、光影等都是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有效元素。戏剧教学法具有显著的互动性特征,为增强博物馆教育活动效果,博物馆应组织互动教育活动,让观众在自主创作、自主排演中对博物馆藏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有自我解读,观众对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得到加强,表达、审美及创造能力也能相应提升。

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曾多次成功举办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公共教育实践活动,如在学生群体开展了“文字的力量”教育戏剧课程,首先穿越新石器时代,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文字从无到有、从刻画符号到形声表意,学生在戏剧情境中了解文字的发展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面具·灵魂的艺术”展览,向人们讲述不同地区的面具文化,其中就涉及亚洲的戏曲艺术,中国面具满足喜剧与悲剧相糅合的诉求,互动教育活动中观众通过一个个面具开阔国际视野,感受不同文化载体下的艺术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与戏剧艺术在社会职能方面存在一致性,戏剧教学法应用于博物馆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能丰富博物馆表达语系,而且有效拓展戏剧艺术传播渠道。目前,国内外对戏剧教学法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应用都进行了大量尝试,对于其中有价值的经验我们应进行学习和借鉴,加强博物馆教育活动与戏剧教学法的结合,在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新领域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于悅悦.科技馆教育活动设计中运用戏剧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4).

[2]周小亚.戏剧教学法在童话故事创编中的实践与运用[J].戏剧之家,2021(17).

[3]贾红分.论“创作性戏剧”对高校戏剧教学实践及人才培养的启示[J].当代戏剧,2019(3).

[4]包瑜.戏剧教学的教育意义及其运用[J].文教资料,2018(32).

[5]王欣.浅谈教育戏剧的教学过程和实践思考——以童话《小红帽》为例[J].戏剧之家,2018(33).

[6]王红.浅析戏剧教学对学前教育的意义[J].汉字文化,2018(19).

[7]徐望,刘媛之.博物馆戏剧教育功能的发挥[J].四川戏剧,2022(1).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
高师德育中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来源与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论高校辅导员内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路径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探索与研究
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实践路径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