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德育中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来源与实践路径

2017-01-05 16:38翟晓云
关键词:实践路径

翟晓云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稳定性,经过历史的积淀在新时期散发出夺目的光芒。在高师教育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地来解决现代社会精神迷失问题,强化民族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高师教育更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责任。应该立足于传统儒释道来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反思,探究传统文化动力来源,找到与高师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这是不断强化高师教育实践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与时代融合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高师德育;传统民族文化;动力来源;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18-03

高师德育应立足于师德建设、能力延伸、人格塑造、文化修养等多个要素教育,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动力源泉,让教学目标具有更深的文化根基和参考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重德向善的道德价值、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天人合一的心灵教化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支撑着民族文化的命脉。在高度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背景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合时代多元化历史潮流,在高师教育实践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来源解读

(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之林,就在于这种刚健有为、锐意进取的核心精神,从而让中华民族在重重困难面前勇敢地走下去。从国家政治和社会层面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秉承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以及内乱等现实,中华民族始终以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为根本,建立新的政权,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民族英雄、时代豪杰的身上都可以透视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如孔子周游列国,面对生命的危险而不丧失自我尊严和初衷、“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都是民族精神和不屈意志的展现,这种精神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得更远。

(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修齐治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集中反映作为时代君子所应该具有的行为和抱负,不仅仅要对自我严于律己,同时还要对家庭、社会、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体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意识。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个人自我实现,并善于将这种思想更多地渗透到家庭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去,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将个人的价值最大化。

(三)重德向善的道德价值

重德向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都集中反映了德和善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对自我进行修炼,实现内在的自我约束,不断地提升道德价值在人生走向中的作用,以此来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在儒家的理论中不乏关于道德的论述,其中的仁爱、平等思想,就是重德向善的生动呈现。特别是孔子所提出的“义”“利”关系,强调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注重道德、诚信、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展现。

(四)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归根到底强调了一种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它更加强调自我道德与政治建设的和谐性。充分地发挥自我内在的德行,向内实现自我修养提升和心灵教育;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进行自我价值的社会化实现,追求较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从而来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此来不断地实现“内圣”和“外王”两个维度的有效统一,将个人理想付诸于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去。说到底,内圣外王的思想观念强化了道德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提升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所在。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高师教育的重要性

(一)用文化约束提升校园合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归根到底强调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它更加强调自我道德价值、思维方式、人格修养等多方面的统一。从整个中华民族庞杂而博大的文化系统来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等多种文化思想之间都是一种彼此制约、共同成长的关系,从而用文化约束来提升校园合力。对于高师教育而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用下,整个校园成为了一个文化共同体,主流思想、文化方向必然会上升成为校园合力和综合竞争力,从而来更好地起到教育奠基作用,为人才成长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打造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十分博大,涉及到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诗词歌赋、宗教哲学、民间工艺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都为教育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高师教育来说,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实现了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补充,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设计,满足了个体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影响和价值,来实现对于高师学生心灵、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塑造和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对于“人”的教育。

(三)构建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

高师教育的本质是提升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培育立德树人的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儒家文化体系中所渗透出来的仁与德,正好契合了高师教育实践的初衷和宗旨。对于道德塑造来说,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在约束力的展示,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基础,这样更加方便对于个体价值塑造,让高师教育效果得到最大化显现。

(四)推进文化创新及价值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活态的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文化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成长和更新,从而更加有效契合时代文化创新和价值塑造。在历史发展新时期,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方面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推进文化创新。换言之,高师教育形式及教学理念与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源头相契合,直接促成了对于个体的培育和塑造,促进高师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正是传统民族文化所赋予时代教育的附加值,更好地与时代发展和进步保持一致性。

三、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一)构建系统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体系

构建系统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师教育中去,并强化对于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一,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不再是教学的有益补充,而是要将其作为教学核心来实现,重点培育高师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制定有效的传统民族文化标准,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内容,从而有效发挥教育实践的实效性。第二,强化对于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管理。将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制度建设和管理条例中去,以教学大纲的方式来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以此来提升教学价值和意义。

(二)优化课程设计,整合文化教育资源

深入传统文化中对优秀资源进行挖掘,制定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确保教学质量和目标的最大化。首先,结合地域特点、高校教学定位、高师专业要求等要素来优化整合资源,制定专属本专业教学的传统文化范本教材,并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其次,加快高师专业传统民族文化课程群建设,从历史学、美学、文学、艺术、哲学等角度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阐述,在开设专业课程基础之上配合辅修专业课程,给予高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全面提升个人传统民族文化素质。最后,不断延伸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改造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智慧型的校园育人环境。结合校园网站建设、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途径延伸文化渗透力,并引入真实的文化教学案例来作为校园文化传播载体,从而在根本上强化民族传统文化动力,为高师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土壤,滋养更多时代高素质人才。

(三)以马列为导向,重视对于人的教育

文化贫血问题已然成为高师教育的突出问题,高师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强化对于人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人之哲学概念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自我实践及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地位,从人的本位出发来实现教育,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一切的社会关系都能称之为文化,因此对于人的教育活动也必然是文化作用的结果。对于高师教育来说,应该秉承马列哲学的思想,不断地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能力、文化素质、道德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等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独立意识、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个体,不断地开发他们的内在自觉性,从而起到认识自我、改造社会的作用。

(四)传承时代精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这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充分地将这些思想内容和核心精华渗透到高师教育中去,帮助高师学生树立坚定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促进道德建设、文化传承,强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统一起来,以此来更好地促进自我价值实现。作为高师学生,应该努力地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秉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个人学习、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指导日后的工作。这个过程,不仅仅能够强化高师学生个人的价值塑造,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师德素质和核心素养,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增加投入,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可操性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想将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宝典与高师教育统一起来并非易事,需要多个维度的保证。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塑造坚实可靠的外在条件屏障。打造网络文化交流中心、设置专门性的高师民族文化研究小组,支持高师校园各项民族文化教育专题活动经费等,促进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和系统性。第二,为高师民族文化内在教育提供动力支撑,引入活态民族文化教材,与高师专业教育课程相融合,不断地增加民族文化教育与现实的契合度,最大化地发掘教育本质。实现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以人为核心来塑造校园软环境,实现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这个过程就是人力与资金投入的过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一脉相承的必然产物。无论是儒家的人格理想,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它们都在客观上起到了很大的救世意义,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着力打造完善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并与时代精神和传统哲学有效结合起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对于人的教育。此外,高校必须要增加投入来保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立足于文化现实和教学定位,全面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性。

参考文献:

〔1〕桂署钦.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2〕王玉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化学刊,2015,(03).

〔3〕王丽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5,(Z3).

〔4〕雷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5〕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6〕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4,(0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