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生活经验少、阅历浅,较难理解美术理论。在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辅助其更好的理解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文章中概述了审美感知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并在剖析审美感知能力培养中常用的具象感知、联想感知、想象感知基础上,分别从审美感知范围、习惯、体验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有利于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感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181—03
小学美术学科为小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视角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遵循小学生认识能力(一般分为感性直观能力、知性分析能力、理性思辨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适配性较高的培养方法与策略,牵引、拓展、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并指导其在主体、客体相互作用条件下借助个体化原理理解客观自然与主观情感之间的关联,更为深入的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下面先对审美感知做出简要概述,再对其培养方法和策略展开具体讨论。
一、审美感知概述
(一)基本内容
目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主要包括三个维度:(1)文化基础;(2)自主发展;(3)社会参与。小学美术教学中根据上述维度细分了五大核心素养:(1)图像识读;(2)美术表现;(3)审美判断;(4)文化理解;(5)创意实践。其中,审美感知(aesthetic feeling or sense)始终贯穿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从内容看,审美感知即通常所说的美感,它属于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三大阶段的开端。根据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研究成果看,审美感知作为一种小学生艺术心理活动,一般从“注意”开始,然后借助视知觉对审美感知对象的选择,实现对美的信息的接受。
(二)主要特征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审美感知活动中,实践主体通过视知觉的简化率、分辨率可形成与其匹配的审美感知特征。以小学生为的审美感知为例,集中表现在概括性和精细化方面。就概括性特征而言,小学生的视知觉简化率表现为内容简化与结构简化两种形式,当其进行审美感知活动时主要利用源自本能的这种简单概括,达到对审美感知对象的接受、了解、理解等。同时,小学生超越了儿童时期的审美感知,在“无意注意”逐渐发展到了“有意注意”阶段,视知觉的主动选择意识相对较强。在这个时期的审美感知表现出精细化特征,更加注重“以相似性原理组成的部分”,并且会把个体的生活经验、阅历等融入审美感知过程,进而辨识不同审美感知对象的相同性与差异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感知活动相对较多,实践中应用了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法。
(一)具象感知法
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指参与审美感知活动时,对其观念、方法、技巧等内容的掌握及应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该能力的培养方法首选具象感知法。具体而言,感知觉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与基础通道,小学生在感知觉途径下借助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能使作为客体的外在对象与作为主体的内部思维之间形成相互作用,对审美感知对象中的个别属性做出反映。例如,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生通过感知觉(这里指视觉、触觉)对构成美术作品要素的形状、色彩、肌理、空间、质感等进行直接观看后,经过视知觉的整合,可以把直观的美术作品信息转化为初级具象,并形成印象与观念。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感知觉经验积累越多,能够从外界获取的具象就越丰富,反之则越单一。例如,花生属于具体的物质对象,在笔者所教班级中,某小学生拿了一块设计为花生状的橡皮,当其他小学生看到该橡皮时,在具象感知下往往会把其当作真花生直接咬上一口。
(二)联想感知法
联想感知法以表征为基础,属于小学生审美感知的高级阶段。由于“联想感知产生的表象”是在“感知觉产生的表象”消失后通过相似的形式存在,超越了感知觉基础上的感性形象,实践主体往往会根据表象的现实性差异,在心理形成再造性表象和创造性表象。例如,小学生已看过《熊出没》这部动画片,对熊大、熊二、光头强等角色有了清晰认识,以印象的形式在脑海中留下了它们下雪天互相追逐、溜冰的场景活动画面。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同样的场景后,小学生会通过联想感知法产生再造性表象。再如,小学生对未见过的审美感知对象缺乏经验与阅历,无法形成清晰的印象与观念,但是可以通过对相似对象的联想感知产生创新性表象,并通过对其进行描述、表达、表现,使其他主体完成对创新性表象的理解。
(三)想象感知法
想象感知法以想象力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头脑中储存表象进行改造、加工等形成新的表象。在培养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过程中,想象感知法的应用相对较少,通常认为该方法属于对已有记忆的艺术再造,具有思维形式特点,小学生运用想象力时由于知性分析能力、理性思辨能力相对薄弱,尚未获得牵引、培养。因而在整体上不能较好的完成对审美感知对象的想象感知,但是,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随着认识能力的逐渐增长,可以适当增加对该方法的应用。例如,在“剪纸动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料,指导学生完成剪纸活动,侧重于形式模仿与技法训练。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感知法剪出一些经过自己想象力加工的表象,并在整个过程中熟练掌握所学技巧与方法等。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虽然十分明确,但是对此类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将其与小学美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实践等进行有力结合。在这种前提下,本文从培养策略的角度出发,围绕审美感感知提出几点有利于促进其培養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整合民间美术资源,扩大审美感知范围
审美感知能力培养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往往决定了其审美感知范围。考虑到小学美术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与美术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个体风格息息相关,而且与时代风格、个体风格相关的作品数量相对多于民族风格类的作品,建议通过整合民间美术资源的方式扩大审美感知范围,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
例如,我国民间美术包括了造型艺术与非造型艺术,前一种包括面塑、泥塑、布娃娃、陶瓷、皮影、脸谱、编织等,后一种包括年画、版画、刺绣、农民画、书法等,几乎涵盖了整个美术领域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具体操作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教学分层目标→课堂教学内容→民间美术资源→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综合评价→教学结果反馈与总结等环节,合理的把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到教学设计方案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借助民间美术资源扩大小学生审美感知范围后,教师较难把握其教学成果,加上“正向”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完成,很容易将其变成填鸭式教学。此时,教师应根据面临的实际困难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上保障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后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效果。例如,部分教师应用了以成果为导向的“车厢式”教学模式(如图1),把每个教学环节当作一节节的火车车厢,然后实践中可遵循“反向教学”原则,突出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在学习成果对应的审美感知能力结构下,根据学习成果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逐步实现培养目的等。
(二)巧用审美感知方法,培育审美感知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根据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变化等,在不同的阶段巧用审美感知培养方法,使其养成终身受益的审美感知习惯,真正促进其在生活、学习中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例如。在“图形的联想”一课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特点出发,先明确触发联想在提高想象能力、提升艺术修养、丰富小学生思想、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然后,结合“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会观察生活,并以此为前提奠定产生艺术联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应根据联想感知法的基本原理,牵引学生开展联想活动,从生活中提炼出出相关的美的信息,进而认识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表达生活中的美、创造出能够反映生活的美术作品等。
以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为例,首先自己根据教学课程内容提前收集了不同植物的叶子,并在该课的课堂教学前激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同物体的图形并收集一些自己喜欢、觉得有趣的树叶。其次,进入课堂教学后,笔者拿出不同类型的叶子,并通过问答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进行联想。问:“看到银杏叶子,你们发现了什么?”答:“银杏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经过对银杏叶、枫树叶、柳树叶……的讨论后,突然有1位学生十分激动的说:“它们都是对称的!”紧接着,又围绕图形的对称之美,展开一系列的联想。整体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活跃,并且完成了从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图形→对称之美→视觉平衡→构图平衡→美术作品鉴赏→图形创作。如图2。
(三)组织美术实践活动,客观评价学生作品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如果流于形式,就会导致教学成果付诸东流。为了克服形式化教学弊端,一方面应组织小学美术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需在完整的教学方案设计及教学模式下,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配置的教学工具等,对其开展客观评价。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应通过组织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感知、多模仿、多练习、多创作。例如,利用融入的民间美术资源,可以组织诸如“捏泥人”“剪纸”“美术字”“陶艺”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实践活动小组并通过项目立项、活动方案设计、材料准备、具体实践、成果展示、客观评价等标准流程,完成此类活动。同时,在客观评价方面,既可以把活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也能借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增加评价的客观性等。
四、结语
总之,审美感知内容丰富、特征鲜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该门课程,一方面借助所学所得更好为生活事象、自然事物等赋予美的特征,另一方面从美术学科的视角更为有效的欣赏、鉴别不同类型的美。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美术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相对较多,建议在教学中围绕审美感知范围扩展、习惯培养、体验深化、参与实践等有效途径,提升培养效果,使其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逐渐进入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陈韶清.小学美术教学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与途径[J].华夏教师,2022(28).
[2]牛瑞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法探究[J].新课程,2021(26).
[3]胡慧妍.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外交流,2021(6).
[4]郭凤美.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整合中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86).
[5]陈克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1(16).
作者简介:苏丹丹(1981—),女,满族,内蒙古人,学士,二级教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