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物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和问题,深入探讨强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保护教育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226—03
引言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表达。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每一件文物,传承好每一份文化遗产,真正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注重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的美好世界。
一、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分析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保护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可以更好地保留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第二,促进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的体现。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促进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第三,促进经济发展。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化遗产旅游、文物商品销售等活动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第四,塑造城市形象。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的城市往往更具魅力,可以吸引游客、投资和人才流动。总而言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塑造城市形象,对于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存问题
(一)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滞后
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面临着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滞后的问题。首先,文物保护技术的滞后。许多文物具有独特的质地、结构和材料,需要特殊的保护方法和技术。然而,当前的文物保护技术往往滞后于文物的保护需求。例如,在文物修复方面,复杂的文物结构和细小的损伤修复对技术要求很高,但现有的修复技术仍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恢复文物的原貌。其次,文物保护设备的滞后。文物保护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如环境监测设备、防火防盗设备、文物运输设备等。然而,许多机构和遗址的设备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对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缺乏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可能导致文物遭受破坏,而没有适当的防火防盗设备可能使文物丧失或遭受损失。此外,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的滞后也与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对于使用和维护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的培训机制和人才储备还不够完善,导致专业人才的供给不足。这使得文物保护机构难以跟上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与应用。
(二)缺乏文物保护教育的普及
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面临着缺乏文物保护教育普及的问题。首先,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人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深刻地认识,对文物的价值和保护需求缺乏了解。缺乏基本的文物保护常识和意识,导致公众无法正确对待和保护文物,甚至出现破坏、盗窃或滥用文物的情况。其次,缺乏广泛的文物保护参与机制。文物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而目前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公众和社区的参与对于文物保护的成功至关重要,但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参与机会,限制了公众积极参与文物保护的能力和意愿。此外,教育和宣传不足也是缺乏文物保护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育体系中,文物保护知识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渗透。学校教育缺乏文物保护教育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理解有限。同时,在社会宣传中,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足,使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
三、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化策略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教育和宣传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一环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提高保护传承工作的参与度和意识,以下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教育和宣传的措施。第一,多样化教育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通过参观考古遗址、文物博物馆,组织实地考察、志愿者活动、文化交流等形式,增加学生和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体验和参与,激发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和热情。第二,提升公众意识。通过媒体、广告、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理解。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普及宣传,强调其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持尊重和保护。第三,编制和发行普及读物与教材。编写易懂且富有趣味的读物和教材,向广大群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和技巧,提供实用的保护传承指南。将这些读物和教材推广到学校、社区和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让更多人受益[1]。
(二)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显著的作用。首先,三维扫描技术可以以高精度、无损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全面记录。传统的文物记录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和时间,且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完整性。而三维扫描技术通过快速捕捉文物的形态和细节,可以建立起真实而精确的数字模型,为文物的保护、修复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其次,数字化技术在文物虚拟展示和互动体验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文化遗产,并与文物进行互动。这种数字化的展示方式突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同时,互动体验的设计也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兴趣,激发观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兴趣。除了文物保护利用的角度,数字化技术还为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机构可以构建起庞大的数字文库,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共享。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远程访问和数字分析,更方便地开展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和探索。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虚拟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综上所述,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文物记录和保护手段,为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和互动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促进了文物的修复、研究和传播。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這些技术,将其融入到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当中[2]。
(三)鼓励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
鼓励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措施之一。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可以丰富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源和手段,也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文物的修复、保护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活动的举办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单一的财政资金无法满足所有文化遗产的需求,此时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鼓励企业、个人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源,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财力支持。其次,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能够丰富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源和手段。社会力量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专长,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设备以及相关的服务。企业可以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专业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人才培养,媒体可以提供宣传渠道和广泛的影响力。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参与和支持,从而提高保护和传承的效果。再次,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文化遗产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保护和传承需要得到公众的关注和参与。通过鼓励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可以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扩展到更多的企业和个人。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同时也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广泛合力。最后,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可以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持续投入和支持。通过鼓励社会力量的捐赠和赞助,可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可以提供经济支持,也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传承与时俱进[3]。
(四)开展文物交流展览
文物交流展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通过展览文物,可以促进文物的保护利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首先,文物交流展览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了解和欣赏各种珍贵的文物。展览场馆可以集中展示多种文物,包括传统艺术品、历史文物、古代器物等等。观众可以通过展览展示的文物,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些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从而加深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文物交流展览有助于增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了解。通过展览,各国可以将自己国家的文物借给他国展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展览不仅可以让其他国家的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促进文化遗产学术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丰富和拓宽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最后,为了确保文物交流展览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国内文物保护体系的建设。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完善文物的鉴定、保管、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的机构和制度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国际的合作交流,在文物交流展览中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友好互助的关系,确保文物的安全和保护。综上所述,开展文物交流展览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展览,可以增进公众对文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发展。为了确保展览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加强国内文物保护体系的建设和国际的合作与交流[4]。
(五)培养更多人才投身文化遗产保护
培养更多人才投身文化遗产保护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加强高等教育的文物保护专业培养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高校应当设立专业化、系统化的文物保护专业,拓宽招生渠道,吸引更多有志于文物保护的学生。该专业课程应覆盖文物保护理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加强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编纂工作,提供丰富的教材与研究资源,为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文物保护提供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当与博物馆、考古研究机构、文物保护机构等紧密合作,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展览策划等实践项目,深入了解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并提升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高校还可以开展实践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与相关单位合作,使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文物保护实践。此外,加强行业内部的培训与交流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各级文物保护机构和专业协会应当组织举办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这些活动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分享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可以组织各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互相交流,分享实践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素养,适应文物保护领域的需求和发展。综上所述,培养更多人才投身文化遗产保护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加强高等教育的文物保护专业培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行业内部的培训与交流等方式,可以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文物保护人才[5]。
四、结语
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财富。然而,文物保护是永恒的课题,需要相关人士不懈努力和持续关注。在未来,应继续致力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努力,以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魏海涛.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的优化策略[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6).
[2]李硕,巩乃政.裸眼3D技术下美学教育融入文物保护的研究[J].丝网印刷,2023(11).
[3]冯耀华,冯世炳.云浮一批红色景点入选全国和省文物保护单位[J].源流,2023(6).
[4]赵姝.内控视角下文物保护项目资金管理探讨[J].财会学习,2023(16).
[5]嵇珊珊.青岛市城阳区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5).
作者简介: 崔伊刚(1971—),男,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大专,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館员,研究方向为藏品保管与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