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琪棋 张丽君
【摘 要】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下,多模态协作的方法如何创新和重塑经典哪吒形象。梳理哪吒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哪吒动画形象的塑造情况。依照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为研究对象,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解读哪吒形象,从而验证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对分析动画电影人物形象的可行性。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语法;哪吒形象;动画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214—03
在互联网盛行、信息多元化交流的今天,社会符号学分析应用于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除语言符号以外,如图像、声音、动作、颜色等非语言的社会符号在意义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介的革新让文化符号传播方式不再单一,以往纯语言符号已不足以清楚地表达其含义。而多种模式的解释、补充和扩展使文化符号的挖掘更深入,传达更多元,增进受众与符号间的文化认同,激起情感共鸣。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由奥图尔[1],克瑞斯和范勒文[2]创建。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各种模态如何协作构建话语意义[3]。克瑞斯和范勒文在韩里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把视觉图像看作诸如语言文字等常用的社会符号,指出“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也可以像语言一样描绘客观世界。”并创建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将语言三大功能延展到视觉模式,以再现功能(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互动功能(Interactive function)和构图功能(Compositional function)三个方面来分析图像。丰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扩大了其研究范围。
国内研究者李战子、胡壮麟、朱永生和张德禄等,在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上各有建树。李战子作为先行者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指导[4]。多模态话语分析既可以推动语言学研究,也可以加深对符号学的认识[5]。模态是交流的方式及媒介,包括语言、图片、颜色、音乐、技术等各种符号系统[6]。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从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体这五个层面来探讨各模态之间的关系[7]。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海报、教材绘本及宣传片等展开研究。齐隆壬在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基础上,探索了社会符号学用以多模态影片分析,扩展了各图像的符号意义和具体内涵[8]。与真人电影相比,动画电影的题材更广泛,情感表达更具想象力和吸引力。作为典型的动态文本,多种模态在意义建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深远意义。
二、影视作品中哪吒形象
中国动画电影在故事编写上继承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文学名著等传统故事文本,凭借现代先进制作技术,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将叙事性的时间与视觉性的空间相结合[9]。时代元素的融会贯通焕发传统故事的时代魅力,创作者对哪吒故事的取舍与改编各具特色。从《哪吒闹海》到《哪吒传奇》再到《魔童降世》三代哪吒形象不断演变的背后,反映着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10]。《哪吒闹海》最贴近《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而《魔童降世》的哪吒是在迎合社会文化发展和观众心理变化的趋势下的全新塑造。不论哪个年代的哪吒,在动画电影中都演绎和传递了特有的时代故事和价值观念。
哪吒在《魔童降世》中,既不同于《哪吒闹海》借鉴中国古代壁画、门神画、装饰画形式来彰显民间特色和传统气质的脸谱英雄,又不同于《哪吒传奇》中扎着冲天双鬃、光起小脚丫、脚踏风火轮、手握乾坤圈的英勇少年。大胆摒弃了清秀孩童形象,添加了新时代的符号,塑造了一个更狂野、更具反抗精神的魔童哪吒。梳着西瓜头,化着烟熏妆,嘟着麻点脸,瞪着死鱼眼,露着鲨鱼齿,呈现出吊儿郎当还有点丧的混世小魔头形象。其形象变化紧随剧情发展,心路历程让角色形象更丰满。根据当下观众的审美取向和现有的三维建模技术绘制了亦仙亦魔的哪吒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创团队对经典的《哪吒闹海》大胆改编,塑造了一个熟悉又新鲜、炽热又动人的中国故事,受到各年龄层观众的支持与喜爱。不仅因惊艳绝伦的国风视觉效果,更是对哪吒命运与自身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魔童降世》中哪吒形象多模态话语分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视觉传播技术开始改变观众认知图形信息的心理,多模态话语是为了表达符号的意义。哪吒是长期以来在中国动画中的重要图形编码,伴随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多年来哪吒这一神话人物都是正面的形象,当哪吒设定为魔丸转世,有不羁和倔强的性格特点。结合当下社会现状,融入现代孩子教育中存在缺少父母陪伴的问题,符合当下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和热捧。影片讲述了魔童哪吒逆天改命的成长故事,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旁白等模态符号,展现哪吒最重要的三个阶段:童年不幸,成长修炼,逆天改命。运用多模态的视觉语法分析理论中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来证明哪吒逆天改命的意识觉醒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情感内核,探索有效利用多模态协作的方法创新和重塑哪吒形象。
(一)再现意义
圖像参与者与动作过程和叙事过程的关系,反映了行为和剧情变化,运动和空间安排。通过图像来强化叙事,推动剧情发展。哪吒阴差阳错成为魔丸,反派龙王之子敖丙却成了灵珠。反面英雄哪吒和正面角色敖丙的天命错置设定,形成哪吒逆天改命的叙事动机,三次叙事反转制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其一,混元珠被偷换导致哪吒与敖丙的本性颠倒,成为叙事的内在驱动。其二,哪吒和敖丙本性互换。为掩盖龙族身份,敖丙试图活埋陈塘关。哪吒是魔丸却在亲情的感召下,选择站在百姓的立场对抗敖丙。哪吒带有主体意识的自我选择,“我命由我不由天”从而达到情绪高点。其三,敖丙最终放下家族使命,找回灵珠善良的本心,与哪吒共同对抗天命。
(二)互动意义
图像可以形成观众和图像世界之间特定的关系,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来呈现,拉近了观众和角色之间情感的距离。当周围充斥着深邃的光芒,哪吒身绕混天绫,佩戴乾坤圈,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大战一触即发。观众对图像的接触,以视、听模态为主,近、中和远景来回切换的方式,从仰、平和俯视角,以及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体现出图像的高模态。既突出哪吒怒发冲冠的形象特点,又预示即将到来的战斗非常激烈。哪吒与父母、师傅、敖丙、村民等人的相处大多通过互动意义的实现,使观众深入了解哪吒的真实性格和心理变化。
1.接触
所代表参与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他们的接触来实现,所代表参与者和观众之间的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接触,二是要求接触。哪吒重生时,哪吒一开始并未直视观众,而是注视着跪在他面前的村民是提供接触,从哪吒神情可见误会化解并原谅村民。伴随太乙真人的旁白,哪吒抬头直视镜头是要求接触,仿佛在诉说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观众仿佛置身于情景中与哪吒交流。
2.社会距离
不同的镜头选择可以调整观众与代表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可以显示代表参与者和观众之间关系的社交距离,进而使所代表参与者和观众之间产生不同的关系。社会距离可能是地理上实际距离,也可能是心理上与使观众共情的内心距离。哪吒与敖丙踢毽子时,当采用远景镜头,在两个被代表参与者和观众之间拉开了客观的距离。二人踢着毽子沉浸在欢快的氛围中,观众似乎无法参与只能看到他们正玩耍的场景。随着镜头拉近,观众与他们的距离越近开始产生个人距离。敖丙安慰哪吒时是中景镜头,观众更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当哪吒的脸占据了近一半的画面且没有其他参与者,哪吒和观众之间产生了亲密的距离。其表情富有感染力,观众感受到落寞与悲伤,从而激起对哪吒儿时遭遇的同理心。
3.態度
动画中的视角是促进交互意义构建的重要方式,还可以显示代表参与者与观众之间心理上的互动。代表参与者之间的涉入或分离关系可以用水平角度来表示,而权力关系可以用垂直角度来表示。适应不同的视角可以使主角与观众之间产生不同的关系。从水平角度描绘的哪吒指责敖丙的画面中,凸显哪吒和敖丙之间强烈的冲突,观众仿佛涉入其中,与两个代表参与者距离紧密,体会哪吒对敖丙的激愤。敖丙虽然生来好运却执念颇深,意识到自己注定会因龙族身份而遭到排斥。而哪吒告诉观众“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自我意识的觉醒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垂直角度则表示代表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当哪吒挣扎着从控制他魔丸本性的乾坤圈中解脱出来时,从高垂直角度刻画,哪吒俯视父母、师傅和宴席上的村民等,传达出权威感和压迫感。从村民低垂直角度刻画,其位置低于哪吒且神情充满恐惧与错愕,仰视着哪吒怒发冲冠的模样。
(三)构图意义
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对应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包含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图像的信息价值是由图像中存在的元素的位置决定,位置不同表示含义不同,分别是平视,仰视、俯视及中心构图。元素位置根据上下文或情节亦不同,一是概括性的信息是显著的部分,二是特定、实际的信息即细节部分。
1.平视构图
平视构图中从左到右的结构多有体现。首先是哪吒出生时躺在李靖夫妇怀里,哪吒在左,父母在右。通过哪吒的眼神和手势的向量的传递,镜头聚焦在李靖夫妇脸上,有着对哪吒的呵护与期待以及对其命运的悲悯与无奈的复杂情绪。再者,殷夫人因公事将停止与哪吒踢键子,二人通过殷夫人的手势向量连接起来。二人被放置在图像的中心,母亲蹲下来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亲密行为,直接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间接表达了母亲对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子的愧疚。与亲密感不同的是,哪吒与敖丙友谊破裂是平视构图,烟雾缭绕的空间将哪吒和敖丙隔断,两人转身背对彼此,没有任何眼神交流。观众不仅能感受到角色身体之间的距离,也能感受到心灵之间的距离,前期的亲密于后来的敌对产生了分离感。
2.俯、仰视构图
通过从上到下的元素的位置来实现信息价值,角度的变化也预示着哪吒身份的变化。敖丙利用控冰术将召唤的洪水化作一个足以覆盖整个陈塘关的大冰层,化身巨龙盘曲而上启动阵法,哪吒变身火力全开,用三头六臂与敖丙抗衡。敖丙从上方发起攻击,哪吒在巨大的冰层下方蓄力而发,托起冰层。最终用莲瓣的火焰吞噬坚固的冰层击败敖丙。敖丙是灵珠却代表毁灭的信息,哪吒是魔丸却传达出拯救的信息。上与下的位置,冰与火的对峙,邪与正的斗争,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3.中心构图
视觉中心的显著性,是图像元素对观众的不同程度的吸引力。剧终哪吒重生时,位于画面正中央,周围是村民。说明了哪吒是信息的最显著的部分村民是更特定或更实际的信息。一向被人们视为妖怪的哪吒挺身而出,凭借“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的精神将敖丙感化,替百姓抵挡住了即将坠落的巨大冰墙,拯救了陈塘关村民。无论平视构图还是俯视、仰视构图亦或是中心构图,都凝聚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思想内核。哪吒有自己思想,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打破固有成见,他的心路历程鼓励每一个人,表达出不管处于怎样的身份地位,都要自尊自强,把握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来看,哪吒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受到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在不断进行变化和流动。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时代变化中观众对于角色的审美不断被塑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保留角色中特有的民族性,唤起当代观众的情感认同。避免传播时单一英雄形象的限制,面对目标群体差异化的,完成其形象符号深层含义的挖掘,实现与观众的情感联结。
魔童哪吒形象的成功塑造对中国神话中有独立成篇的潜质的英雄形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从传统神话英雄到个人心理成长的主题创新,从手绘动画到新媒体动画叙事方式的创新,用设计的创造力在哪吒形象中探索着多模态话语分析和与时俱进的生活态度。其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呈现出数字技术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巨大潜力,引领着中国动画电影踏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OToole M.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2]Gunther Kress, Theo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3]张德禄,郭恩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J].外国语,2013(3).
[4]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8]齐隆壬.21世纪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影片分析入径[J].电影艺术,2015(4).
[9]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丽媚.传统文化符号的形象变迁[D].广州:中山大学,2021.
★通讯作者:张丽君
作者简介:粟琪棋(1998—),女,四川人,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通讯作者:张丽君(1980—),女,四川人,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