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征及实施路径

2023-03-15 23:37申国昌白静倩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

申国昌,白静倩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时代使命和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探索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提出,是基于全体人民对党领导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充分肯定和深度认同,是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准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使命任务,积极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不仅能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前进方向,而且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强大的教育力量。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在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开创的教育发展新形态、新模式,超越了西方教育现代化的既定模式,开拓了契合中国实际、合乎全球发展态势、符合人民利益诉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

“中国的教育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2]。立足基本国情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目前,我国整体跨入现代化征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受教育人数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要求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方式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外源型教育现代化国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延续我国传统教育的模板,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方式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再版,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不断探索、选择、验证与创新模式与路径,逐渐形成并定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始终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大国的发展实际出发,立足我国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需要,聚焦我国教育发展的具体情状和根本问题。

(二)扎根悠久历史的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教育与文化的历史沃土之中。底蕴深厚的中国教育传统和民族文化是孕育和滋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P426)。我国之所以能开拓出有别于西方教育现代化模式、具有民族独特标识的教育现代化,正是由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国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史,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精髓由简单结合到深度融合,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古代教育兴国、近代教育救国到当代教育强国的不断演进中形成的教育现代化模式,尽管在19世纪中后期的早期现代化过程中我国曾借鉴西方发展经验,但始终坚持“中体西用”原则,将中国教育现代化牢牢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深厚沃土当中,进而展现出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追求和本体内涵。从主体社会形态来看,当代中国正处于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和人的现代性增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奋斗历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4](P294)思想为理论基础,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相统一的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理想逐步变为现实。

(四)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现代化

“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优质教育”[5],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追求。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艰辛、过程曲折,但方向正确、发展迅速。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6],教育现代化也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和时代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凸显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要想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必须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优质的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合理需求。

(五)追求更加公平的教育现代化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教育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全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东西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群体差别仍然存在。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要求,也是党和国家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始终将促进教育公平熔铸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整个历程之中,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仍普遍存在,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享有更加公平的高质量教育成为新的诉求,这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加快建设更加“公平、包容和民主参与”[7](P1)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保障全体人民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六)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不仅从宏观上绘制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也为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根本转变,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转变[8]。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教育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共建共治来消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重掣肘,通过共享满足全体人民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追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让教育现代化进程成为全体人民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真正让人民成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主体,让人民共享教育现代化发展成果,推进高水平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开放交流包容的教育现代化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9]。作为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有机构成,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深嵌于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融入”再到“引领世界”的历史性转变。它既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沃土,也汲取了世界文明的有益养分;既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语境下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坚持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搭建交流互鉴、平等互信的桥梁纽带,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中国精神融入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浪潮,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八)评价体系多元的教育现代化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现代化的风向标和助推器”[10]。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覆盖各学段、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评价体系。但由于我国教育规模巨大、体系庞杂、内容繁多,教育评价体系表现出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沉疴宿疾根深蒂固,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急需扭转,各级各类教育的评级体系亟待完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有效、统筹兼顾、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监督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责,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教师、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完善社会选人用人评价办法,加快建构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多元分类、科学专业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在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教育现代化路径和模式,其实现路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探索过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源起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教育传统,觉醒于近代中国“中体西用”的教育救国实践,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教育变革,成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教育实践。

(一)古代兴学重教铸就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重视文化教育,五千年的兴学重教传统闻名于世,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铸就了坚实的历史根基。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教育首个大繁荣时期,初步构筑了官私学互补的良性互动的教育格局,呈现出夏朝尚武、商代崇德、周代重人的文教特征。诸子百家孕育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无止境、尊师重教等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孔子及儒学传人开创的以自由讲学、自主探究、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为特色的私学成为古代世界教育的东方模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书院”[11](P199)的稷下学宫,开创了官方主办、私家主持的公私合营的教育治理模式,为世人提供了新的办学样板。汉代设立的太学,是中国古代社会专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隋唐设立“六学二馆”,使官学教育进一步趋于多元化、规范化,创立的“牢笼英才,驱策志士”的科举制度[12],为世界千余年来提供了人才选拔的中国方案。萌芽于唐末、兴盛于宋元的书院,开创了中国式开放办学、自由研讨、自主学习的书院教育模式,与西方中世纪大学遥相呼应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两颗明珠。明清时期建立的以“崇尚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教育兴国模式,构建了以儒学经典为课程体系的社学私塾-府州县学-中央官学三级学校教育体系。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始终以变革促进教育发展、以教育培育治国人才,将教育作为治国兴国的战略举措,逐步形成了古代教育兴国的中国模式,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积聚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二)近代中体西用开启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伴随着传统教育的不断解构”,中国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步迈向现代化”[13]。近代是我国传统教育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清政府在坚持“中体西用”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启了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开设的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选派赴美欧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现代教育的萌芽。20世纪头十年的“清末新政”时期,推动了一系列破旧立新、标新立意式的教育变革,出台壬寅癸卯学制,成立学部这一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管理机构,废除科举制度,以学习与借鉴日本教育的方式在制度层面拉开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序幕。中华民国初期及前期,出台壬子癸丑学制,成立教育部,推进高校内部治理变革。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我国在探索传统教育体系与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中“揭开了实质意义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14],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也由借鉴德日转向师法美国。《壬戌学制》的颁行使我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现代学制系统。在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先进知识分子注意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比较融通,致力于形式多样的中国化教育实践,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等新思潮不断涌现,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新教学法在各地先后实验,在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先进知识分子始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原则,在试错和验证中使“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步步向纵深推进”[15](P150-151),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了早期尝试与探索。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兴党”“强党”的发展历程逐渐孕育、成熟与定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对教育现代化进行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探索。如延安时期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确立了高等院校办学的中国逻辑”,“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注入了‘红色基因’”[16]。新中国成立后,为“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17](P350),在恢复和重建中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但“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18](P200),使教育现代化陷入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行,使各级各类教育体制日臻完善,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迈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在继续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育强国”,并将“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紧密结合,努力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9],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大力提高”[20]。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在扬弃和超越中领导全体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与我国发展相契合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构筑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四)新时代加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伟大实践的进程

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加深了对加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和重要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擘划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宏伟布局,先后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明确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并详细规划了具体行动方案。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各阶段教育普及化程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加快,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指向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完善,“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2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快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符合中国实际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22],为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引领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充足底气。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显著区别于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模式,是在科学认识教育现代化根本规律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实际、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相结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创的符合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教育现代化。它既具有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一)立足中国的民族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扎根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立足中国教育国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开拓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我国的优良教育传统和优秀教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最深厚的文化基因,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和优秀教育文化的同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了民族心理的塑造,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此外,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独特的教育国情,这使我国教育现代化有着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党和国家立足我国教育国情,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服务人民的公平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服务人民的公平性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但教育的现代性增长并不均衡,区域、城乡、校际、阶层之间的不平衡尤其突出。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为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不懈奋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开展工农大众教育,到改革开放时期倡导普及义务教育,到新世纪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到新时代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让人民“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公平的内涵要义和制度安排不断拓展深化,贯穿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整个过程。立足服务人民的公平性这一特征,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把回应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使命任务,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教育现代化发展成果。

(三)放眼世界的开放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探索,体现出放眼世界的开放性,具体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内容)、学分学历互认、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23]。在经过近代以来经后发外源型探索与发展的基础上,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探索后发内生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中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借鉴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渐改渐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以开放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主动向世界学习、面向世界开放。据统计,我国与181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与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深度融合,加速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24]。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坚持放眼世界的开放性,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推动我国以更加主动、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四)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和而不同”文化理念,让中华民族保持了极强的生命力,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尊重和承认教育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着力实现公平而有差异的现代教育。个体的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满足所有人的个性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复杂多样的人才结构,这使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多元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包容性则着重体现在中华民族善于吸收西方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先进经验,丰富与发展自己的教育现代化理念和路径。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中国将自身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性的教育事业中去,努力实现民族性与开放性耦合统一,加快发展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我们党要在继承中进一步发扬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五)服务强国的基础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同频共振,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工程。党中央始终将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支撑。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计划和战略部署,“通过深入推进教育在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方面的现代发展,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25]。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世界最大的文盲充斥国到世界最大的现代教育国的根本性、历史性转变[26]。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为各领域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提保证,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党和国家坚持把加快教育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现代化水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同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以教育现代化带动各领域教育现代化,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不懈追求。

(六)引领世界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表现出西方教育现代化难以企及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何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归根结底是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现代化实践模式,为人类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甚至在一些方面开始领跑,如“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必将会从“并跑”进入“领跑”阶段,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引领世界教育现代化。

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节点上,我国要把握战略主动加快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独特优势,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立足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特色

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对于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现代价值。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特色,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增强文化自觉。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和优秀教育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7],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内核,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基础。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在对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和优秀教育文化的重新认识、深刻反思和理性审视的基础上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不断赋予其现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相适应,为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软实力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深刻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是对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和优秀教育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抛弃一切传统,空中楼阁式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也不是照搬西方教育模式,而是对传统教育进行选择、改造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批判和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23]。这要求我们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优良教育传统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统对接,在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坚定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公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踏上新征程,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问题,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的时代难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完成的时代使命。首先,要通过更有效的顶层设计优化推进教育公平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更加普惠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多样化的高中教育,“双一流”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重视发展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振兴中西部地区教育,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建立更加公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次,要通过把握人民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推进更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重点、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多层次现代教育保障体系,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教育现代化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最后,要通过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加快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优化贫困地区学校布局,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必须牢牢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8]的人民立场,把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教育的向往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全面推进教育公平。

(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部署,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29]。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确立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标识,必须把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在建设“更加先进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的结构体系、更富质量的育人体系和更加现代的治理体系”[30]上悉心毕力。一是要加快建设更加先进的制度体系。先进的教育制度体系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健全保障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法律体系,完善以高质量为核心的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的标准体系,建立与教育强国相匹配的教育政策体系,构建系统的、完备的现代教育制度体系。二是要加快建设更加完善的结构体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进一步推动教育布局与我国人口结构相适应、类型结构与国家产业结构相适应、层次结构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治理结构与国家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相适应,构建合理化、科学化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三是要加快建设更富质量的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必须构建促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标准高水平的课程教材体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办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四是要加快建设更加现代的治理体系。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要“积极促进教育治理理念的合理转变”,明确教育治理的价值体系,“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与善政分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社会力量参与作用,建立灵活有效的教育治理机制”[31],建立健全开放的、多元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总之,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明确目标,加快建设“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需要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体系更加完善、更加丰富多样、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32]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解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格局,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一,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33](P164),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和家庭学校社会育人机制,着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二,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办学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政府间的教育责权,创新完善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层次合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教育监测与治理体制,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教育宏观治理体制机制。其三,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立足于新征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教育评价改革要“坚持把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遵循”[34],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校评价制度、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制度等,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35],健全第三方教育评价机制和教育督导体制,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完备的制度支撑。

(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为建设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汲取世界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在交流互鉴中开创命运一体、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首先,吸收借鉴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要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重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把质量高、符合需要的引进来”[36](P475),加快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学习借鉴中谋取自身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其次,统筹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两翼,要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政策[37],完善和优化新时期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服务机制和监管机制,更有成效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36](P475-476)。最后,促进中外教育人文交流。当今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全面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通过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走进世界舞台,为世界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六)构建学习型社会,形成人人可学氛围

面对数字化时代提出的种种挑战和提高全民素质的迫切需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第一,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提高教育体系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在稳步推进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聚焦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薄弱方面,构建包括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从婴幼儿到老年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现代教育体系。第二,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是解决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现实问题的有益尝试”[38],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教育智慧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39],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数字化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的学习型社会。第三,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保障体系。要坚持依法治教,建立健全终身教育法律体系,确立构建学习型社会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地位[40];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畅通终身学习通道,努力搭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营造全民学习氛围,着力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总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教育实践探索而开拓出的一条有别于西方式教育现代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扎根悠久历史、人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追求更加公平、共建共治共享、开放交流包容、评价体系多元的教育现代化;是立足中国的民族性、服务人民的公平性、放眼世界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服务强国的基础性、引领世界的先进性的教育现代化;是为全球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教育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