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弱化的三种样态及其原因

2023-03-14 18:04林建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林建辉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进中加强,特别是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成就的现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但是,任何时候思想政治教育都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其说服力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不居。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国内外诸多现实情况的挑战,加上自身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依然有弱化的危险。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说服力减弱的问题”[1];“说服力不够强是思政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人们不信或者不真信马克思主义”[3]。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弱化的危险既是我们应当预见和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下不同程度存在并且需要及时应对的现实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遮蔽、消解和流失。

一、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遮蔽及其原因

马克思主义具有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优秀品格,从理论上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强大说服力。但是,这种应有的、内在的理论说服力要转化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实际效用的、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必须经过教育者的创造性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遮蔽,是指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尤其是教育者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从应然(理想状态)到实然(现实状态)的激发和转化不够充分,也就是潜在的、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处于无法充分展现的状态。当然,要充分、彻底地激发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也并非易事。正如习近平所言:“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4]判断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是否被遮蔽,大体可以通过如下途径:由不同人宣讲同一个理论、政策或观点,让同一批受教育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评判谁的宣讲说服力强,谁的宣讲说服力弱;或者把某个人对某个思想理论问题的阐释与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阐释进行比较,看看哪个人或哪些人的阐释更有说服力。虽然听众或专家的评判也有主观性,可能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但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把某个道理讲得透彻明了、让人心服口服,而另一个人将同样的道理讲得模糊不清、让人心生疑惑,那么,后者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对理论说服力的某种遮蔽。当然,造成这种遮蔽一般来说并非出于主观故意,而是一部分教育者力不能及的客观结果。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精彩生动、令人信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遮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部分教育者的理论水平不高。习近平指出:“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5]这种情况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中也是客观存在的。另外,在个别学校和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边缘化,甚至被安排给某些实际上难以胜任的教师或员工来承担[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使命,其自身理论水平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具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如果教育者自身理论水平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其他理论只是一知半解,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进行相关理论阐释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底气不足,结果要么照本宣科无主见,要么蜻蜓点水不深入,要么回避问题绕着讲,要么信口开河不靠谱。这样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相关理论阐释偏离本意而误导受教育者的结果。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曾经嘲讽那些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7]

与过去相比,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以及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有了明显提升。比如,近些年来新入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并且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其整体思想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又与时俱进,教育者只有长期坚持学习、刻苦钻研,才能比较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其精髓要义,并结合具体实际加以阐释、应用和发展。而且,新时代受教育者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提升,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比如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自我提升动力不足、日常工作事务繁忙、进修培训机会缺乏等,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学习和研究方面逐渐松懈下来,久而久之就很难跟上理论创新的步伐和满足受教育者的理论需求,其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实际上就会相对下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就无法充分挖掘和展现思想理论的应有魅力,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遮蔽。

第二,部分教育者的话语能力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须通过一定的话语沟通来实现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其中,教育者的话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者的话语能力和话语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具有直接影响。若没有适当得体的话语表达,再好的思想或道理也会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的理论水平并不低,但不善于或不愿意根据教育对象和具体场景,对教学文本中大量的理论话语、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等进行必要的阐释性转换和创造性表达,存在着话语表达晦涩难懂、刻板老套、虚浮空洞、言不及义等问题,容易导致有理说不清、说了没人听,或者教育对象听了不理解、听了不相信等结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话语能力不足,与不同群体沟通时,存在着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给顶了回去等种种尴尬现象。对此,习近平曾经指出:“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8]除了口头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书面话语也有不少问题。有学者指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报刊、网络上,不少文章充斥着大话、套话、空话、废话,表态式、口号式、堆砌式的话语屡见不鲜,缺少有思想深度的解读和深入浅出的阐释[9]。当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诸多话语问题,既与部分教育者的话语能力不足有关,也与党内外存在的某些学风文风不正现象有关。

第三,部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当。人们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讲究方法,方法恰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内生条件之一。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但是,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养成、重统一要求轻个性需求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比较单调、老套、生硬,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新鲜感、亲和力,忽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2017年3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足、学生抬头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时,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10]。所谓的“配方”“工艺”“包装”等,实际上都关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这些方面的改进或创新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还是说服力的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新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能否有效对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能否充分激发的重要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中,方法创新和内容优化无疑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方面。然而,部分教育者未能主动适应时代条件和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习惯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服”的灌输说教模式,不善于采用或创造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新方法、新手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意义却没意思”,进而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这实际上也有助于化解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遮蔽问题。

当然,部分教育者存在的理论水平不高、话语能力不足、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既与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微观因素有关,也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发展水平以及党和国家的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党风政风等宏观因素有关。

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流失及其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流失,是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受教育者接受之间存在某些障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只是作用于部分而非全部受教育者,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只是部分而非全部作用于受教育者。从理论上讲,如果教育者实际产出(即扣除遮蔽之后)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对全部受教育者产生效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没有任何流失的理想状态。现实中,由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接受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流失。比如,全部说服力只是作用于一部分受教育者,或者只有一部分说服力作用于全部或一部分受教育者。如果全部说服力都无法通达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比如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取或接受教育者的任何思想观点,这无疑是最极端最糟糕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完全流失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流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最直接的原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间相脱节。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接收各种信息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自主性和选择性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而各种理论和知识则是无限的,人们在选择或接受某种思想理论时,必然要考虑其是否有价值(包括对自身、他人、国家、社会等不同主体的价值)。如果受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自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往往会采取拒斥或逃避的态度。在某些情况下,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即便是真理,也可能因为不符合某些人的利益或需求而受到这些人的冷遇;即便是谬误,也可能因为符合某些人的利益或需求而受到这些人的推崇。长期以来,总有一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缺乏实用价值的“空谈”和“说教”,或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党和国家需要而忽视个体需要,进而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这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流失以及一些错误思想观念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比如,有调查显示,将近50%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没有多大用处;53.3%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实际用处不大”,这一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影响很大[11]。当然,对这种认识要作具体分析,如果某些教育内容确实空洞无物、脱离实际,不符合受教育者尤其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就要坚决整改;如果只是一些人因为认识不深而产生偏见或误解,就要耐心加以解释和引导。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来看,多数受教育者期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能够进一步优化。比如,有调查显示,关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建议,在2015—2019年的5年间,分别有68.4%—79.6%的大学生选择“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分别有56.0%—65.4%的大学生选择“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分别有18.7%—27.9%的大学生选择“注意避免与高中教材内容重复”[12]。显然,进一步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能够提高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从而有效减少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流失。

第二,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形式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敌。有学者指出,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卓然有效,但仍然存在过场化、浅薄化、粗俗化、空壳化、过度景观化和过度痕迹化等常见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种种意义流失的现象[1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缺乏求真务实精神,变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者“认认真真走过场”的花架子,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流失。在现实中,有些教育者为了四平八稳、不出差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当“传声筒”,搞所谓“原原本本”的照本宣科,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教育对象、思想需求和接受能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大多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有些地方和单位习惯于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等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动辄层层转发各类文件和材料,组织各种学习会、报告会,然后进行拍照录像、宣传报道等,整个过程“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14]。有些上级机关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也不够科学合理,主要是查台账、看记录等,注重时间、人数、图片、报道等过程信息是否“留痕”,这也容易助长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烙印的不是很多,“主要问题是有的教育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说不到官兵心坎里”[15]。部队里纪律严明,官兵们听课时一般都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如果连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烙印的都不是很多,那么地方上的情况可能更不容乐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受教育者很容易陷入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漩涡而逃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表现出“你讲你的,我做我的”等“思想不在线”的状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无法充分通达受教育者。

第三,部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未有效发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固然离不开教育者的教导和引领,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受教育者若能正心诚意、勤奋好学、虚心接受,积极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必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充分实现。反之,没有受教育者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势必有所流失。值得注意的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包括被动缺失和主动缺失两种情况。被动缺失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调教育者主体性而忽略受教育者主体性、注重完成既定教育任务而轻视实际接受效果的问题,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理论需求和接受能力等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很多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缺失主要表现为:部分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但基于某些不成熟的观念或不恰当的偏好(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过滤”和“屏蔽”,从而让自己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或者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表现出某种心不在焉的“礼貌性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被动缺失和主动缺失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叠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性不足。比如,有调查显示,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缺乏源自内心的积极主动[16]。显然,部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既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有关,又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接受态度有关。教育者一方面要注意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这两方面的工作成效,最终也是由受教育者是否有效接受来检验的。因此,只有更多地关注和贴近全体受教育者,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在有效接受的终极意义上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消解及其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消解,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通达受教育者之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挑战而趋于减弱甚至消失的状态。相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遮蔽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阶段,主要受到教育者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流失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阶段,主要受到教育供给因素和受教育者因素的双重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消解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阶段,主要受到环境因素和受教育者因素的交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绝非在封闭条件下独占受教育者的头脑,恰恰相反,作为一种社会化、公开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总是处于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且时刻面临着多元思想文化的干扰和挑战。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17]习近平也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8]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战胜各种消极环境因素和错误思想观念对受教育者的负面影响,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就像军队战斗力,在战斗力形成之后所遭遇的各种较量和考验中,它既可能得到锤炼和提升,也可能遭到削弱甚至瓦解。后一种情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消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消解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社会思潮是反映某种现实要求并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倾向。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类似潮水般的流动性与起伏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晴雨表”,其性质和表现也比较复杂。近些年来,在激烈的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全球意识形态领域波澜迭起,逆全球化、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明显上升。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网络传播异军突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交织叠加、相互激荡,影响更加广泛。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普世价值论、生态主义、道德相对主义、新左派等思潮有较高的知晓度和熟悉度(48.0%—78.6%,其中民族主义思潮为78.6%,新左派思潮为48.0%);有57.1%的大学生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持兼容并蓄的宽容态度,有39.6%的大学生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某些错误观点;合计60.4%的大学生认同普世价值论的相关观点,其中“自由、平等、人权、博爱适应于一切社会和任何人”得到45.5%的大学生认同[19]。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内外社会思潮的价值诉求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方向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解构性力量。比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等社会思潮明确质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甚至宣称中国应当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那样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部分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高校教师、领导干部、普通民众等四个社会群体中,各社会群体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代表观点的认同度越高,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就越低[20]。另外,国内外也有一些人固守“暴力革命”“计划经济”等传统社会主义观,据此非议中国现在搞的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资本社会主义”,甚至是“国家资本主义”或“新官僚资本主义”[21]。比如,有个别国外共产党或工人党认为,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终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2]。又比如,近年来日本学界高度关注并充分肯定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也有一些学者鼓吹“脱社会主义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并非社会主义[23]。在拉美学界,也有一些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曲解成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试图将中国的成功归结于“西方模式的成功”[24]。此类错误思想观点也容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引起国内一部分人的“思想共鸣”,从而影响他们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第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全面深入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除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社会上还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佛系主义、躺平主义等形形色色的非主流价值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的价值观混乱。正如习近平所言:当前,我国社会“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25]。多元化价值观念容易干扰和消解人们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导致个体价值观的偏差或缺失。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弘扬奉献精神等,而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推崇“精致利己主义”,处心积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投机钻营者得利、安分老实者吃亏”的现象,这就容易让部分受教育者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一些人很可能因此倒向精致利己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多元化价值观念不仅影响受教育者,也会影响教育者。现实中,有极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价值观出现偏差,热衷于追求名利,工作作风浮躁,缺乏敬业精神,难以做到为人师表,甚至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言行不当、学术不端等师德师风失范行为,这既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形象,也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

近年来,由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价值观混合而生的泛娱乐主义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学者波兹曼不无忧虑地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6]这真切反映了泛娱乐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扭曲。泛娱乐主义突破了娱乐的底线和界线,过度制造娱乐热点和放大娱乐效果,并将娱乐元素侵入公共事务领域,营造了娱乐至上的社会氛围,削弱了公共理性,导致部分民众丧失主体意识、动摇理想信念[27]。在各种媒体平台尤其是网络空间,娱乐类新闻泛滥,许多庸俗甚至低俗的娱乐信息充斥其间,久为公众所诟病。现实中,一些青少年将娱乐圈明星视为偶像,并受到娱乐圈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调查显示,7.8%的高中生表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影视明星、歌星”。在个别访谈中,一位高中男生表示,若是有可能我当然愿意当明星,明星赚钱太容易了[28]。显然,娱乐圈存在的天价片酬、偷税逃税等乱象无形中会干扰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等价值观教育对他们的说服力。

第三,某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不良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否则社会就没有继续发展进步的空间了),它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批判和改造的对象,但它也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说教、自相矛盾或效果不佳的现实注脚,反过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造成消解。正常人都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受教育者是否信服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科学合理,而且取决于其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成为身边多数社会成员实际遵循的行动规则。如果受教育者看到身边存在许多社会不良现象,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规则和要求经常出现“理通行不通”的悖论现象,他们就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质疑,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消解。

不良社会现象有多种多样,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腐败现象、社会潜规则现象、贫富差距现象等。腐败现象无疑是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的问题。腐败现象不仅损害党和国家及其干部队伍形象,损害人民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削弱民众的政治认同,而且容易让民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是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廉洁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管不管用、有多大用?二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讲的“大道理”到底他们自己是否相信、能否做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落马官员在任时往往都有高调反腐败的公开言论,为典型的口是心非的“两面人”。社会潜规则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或与明文规定不相符、却在一定范围内潜滋暗长并实际支配着一部分人思想行为的非正式规则。绝大多数潜规则(比如靠关系走后门、拉帮结派、明哲保身、弄虚作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有悖于明规则和主导价值观,难登大雅之堂,只在一定范围内暗中通行。但是,若各种潜规则发展成为“公开的秘密”,就会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严重侵蚀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对以倡导明规则和正能量为主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造成极大的消解。由于分配不公和利益固化所导致的贫富差距过大现象,也一直是公众关切的热点问题。2000年之后,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并在2008年达到0.49的峰值。2009年以来,由于采取一系列举措,基尼系数总体上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但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仍然存在。贫富差距过大容易导致邓小平曾经担忧过的两极分化问题,这不符合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容易“挫伤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共融共生的热忱,甚至产生社会结构性怨恨”[29]。

四、结语: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0]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说服力是实效性的根基,有说服力才会有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遮蔽、消解和流失,是导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弱化的三种主要样态。要化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弱化的危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实效性,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责任主体(包括党和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为目标,采取系统性、建设性的举措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是常提常新更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31]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和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概而言之,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必须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生成逻辑和影响因素,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齐抓共管、守正创新等基本原则;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塑造,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教育工作者的可信度,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高质量供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造性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精细化实施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向化营造。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