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当代启示

2023-03-14 18:04史亚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世界国家

史亚博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广西社会科学院 党群处,广西 南宁 550022)

作为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奠基人,毛泽东在时局维艰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强调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外贸,在尊重主权和合法的基础上引进外资,在对外开放中坚决捍卫国家安全,提出“向外国学习”、“要和平,不要战争”、划分三个世界等重要内容,初步回答了“为何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的问题,探索形成了一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对外开放理论,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奠定了思想根基。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重温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整体特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开放事业具有重要启发。

一、生成基础: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

毛泽东清楚认识到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互动关系,指出中国“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1]16,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不可分。1935年12月,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后, 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2]1611936年7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强调:“当中国真正获得独立时,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需要许多国家来参加。”[3]1938年 10 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中国无论何时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不能孤立,“需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1]16,这也是我们的立脚点。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4]666。1949年6月,毛泽东又强调:“在国际上,我们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真正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5]1475这就要及时消除与苏联共产党的一些误解,有效巩固双方的亲密关系。他主张以世界革命的历史背景去考量中国革命问题,强调中国与世界是一个整体,阐明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新中国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基于“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认识,毛泽东强调:“在国际上,我们要团结全世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首先是团结苏联,团结兄弟党、兄弟国家和人民,还要团结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6]88毛泽东结合时局先后提出“中间地带”(1946年8月)、“两个中间地带”(1964年1月)和“三个世界”划分(1972年2月)的思想,强调把开放的重心移向“第三世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援助,加强同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政党的联系,有效应对了苏联霸权主义,保障了国家安全,缓和了国际关系。这些战略性举措使中国在国际上逐步摆脱了孤立的处境,也逐渐掀起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正如邓小平的评价:“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改善我们的国际处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7]160总之,在艰难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与南斯拉夫建立了正常化外交关系,通过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与朝鲜、越南建立了友谊关系,在古巴革命胜利后实现了中古建交,逐步恢复在“三个世界”中的党际交往,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创立了基础条件。

二、历史主线:谋求生存与和平共处的艰难演进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萌芽于乱世,致力于救国,在中西文化激荡之间坚韧不拔,抗日战争时期表现为自力更生基础上争取外援,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为团结世界上真正的民主力量以彻底解放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表现为求和平、谋通商。可以说,谋求生存与和平共处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主线。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军事上积极争取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经济上强调平等互利、吸引外资,提出对外贸易,成立对外贸易局[2]122,文化上强调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面目就起了变化。”[5]1470俄国十月革命为苦难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是阶级专政的方法,最宜采用”[8]2,马克思列宁主义照亮了中国前进之路,引导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无产阶级唯物史观去剖析国家的前途命运,俄国十月革命开启了中国革命与对外开放的新纪元。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在自力更生基础上争取国际援助。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原则在遵义会议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1937年5月,毛泽东提出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世界和平阵线结合起来,明确了对外工作目标:“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与他们建立友谊关系。”[9]关于战后中国重建、发展经济的问题,他提到:“中国必须工业化,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10]1945年3月,毛泽东与美国外交官约翰·谢伟思谈话时强调了中美利益的紧密联系,指出“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彼此互为补充,不会竞争。比如,美国的重工业和制造业需要有一个出口市场,也需要为它的资本投资寻找出路;中国不具备大规模工业所需的东西,必须建立起轻工业以供应其市场,有原料和农产品可以帮助偿付这种外贸和投资。美国不仅是援助中国发展经济的最适当国家,也是能充分参加中国经济发展的仅有国家”[10]。1945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完整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三项原则[1]43:打败日本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各国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各国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举措为中国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赢得了主动权。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在政治上强调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经济上提出同世界各国进行友好合作、发展通商事业。1946年5月,《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明确提出,在“两利”原则上我们可以与外国签订一些经济契约[1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指出:“中国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必须尽可能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5]1435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5]1466毛泽东强调在平等互利、尊重主权的原则上,中国与外国政府及人民恢复和发展通商贸易,充分证明了中国谋求和平友好、开放性、独立性的对外开放的意愿,也标志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初步确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孤立和包围,毛泽东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上提出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开展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1950年,我国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波兰、捷克、匈牙利、印度、越南等十七国建立外交关系[12]。1951年,我国同大多数周边国家进行交流往来,强调互相理解、支持和同情。并且,我国与斯里兰卡、印度等开展经贸合作。1951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9.6亿美元。1952年,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占比达16.3%,196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有14个。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审时度势发起“乒乓外交”,缓和中美关系。1971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1972年,中国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正式建交。1976年底,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13个,基本上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超过147.5亿美元[13],为国际经贸往来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交往前提:尊重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显著特征。他认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必须立足于“独立”之上,一旦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寸步不让、绝不妥协。1936年7月,毛泽东与美国的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反复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争取外援的前提和归宿;争取外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决不可过分依赖,更不能拿原则做交易。1937年8月,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也指出,争取抗战胜利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互助协定。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高于一切,“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5]1465。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活动”[8]335。1945年,毛泽东提出“在彻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互相尊重国家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14]1085,对新中国下一步的对外交往政策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5]1435。在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下,1949年春夏,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面对国际上两大阵营的对峙,毛泽东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判断,认为我国的对外政策只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确定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为我们党的对外交往对象,争取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努力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政府愿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他看来,国家主权高于一切,只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比如,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明确承认一个中国的基础上,凡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承诺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从1950—1951年,我国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4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也同瑞典、丹麦、瑞士和芬兰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5],表明了我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同时,毛泽东高度警惕那些企图通过资本输出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强盗行径,并坚决与侵犯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行为作斗争。面对美国在朝鲜、越南的帝国主义行径,我国坚定支持朝鲜、越南的反抗斗争,坚决捍卫中国领土和主权等核心利益不受侵犯,积极开展抗美援朝、援越,并取得了伟大胜利,巩固了周边安全。1958年,他果断拒绝了苏联关于在我国领土与领海建立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的无理要求[6]391。毛泽东认为,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决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我国的主权,即使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也要强调独立自主,在任何强国面前始终坚持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四、实践路径:积极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毛泽东强调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1944年8月,他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一方面应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不是排外,另一方面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并善于与人家合作,决不是惧外媚外。”[16]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诚恳地向外国学习”,要有一点勇气,把那个架子放下来,“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6]41。一方面,毛泽东强调谦虚谨慎向外国学习,要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6]44。另一方面,毛泽东提倡吸引和利用外资,主张发展对外经贸关系,进行补偿贸易,鼓励引进人才和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944年6月,毛泽东与美国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谈话时指出,“中国非常需要和欢迎外国的投资”[17],但只有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感到满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1946年,毛泽东提出对外通商和经济合作的原则与方针,允许外国在解放区建工厂、开矿、发展交通和海外贸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与苏联、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也积极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外贸易策略。1952年4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与40多个国家的工商界人士接触,同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11个国家的工商团体和企业签订了贸易协议。1952年6月—1958年3月,中国与日本先后签订了4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毛泽东指出“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18],与泰国代表团交谈时表示“我们之间只讲和平共处、讲友好、讲做生意”[1]229,还鼓励华侨回国,实行积极的投资政策,“支持华侨投资开厂或搞投资公司”[6]171。中国积极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与苏联等国家签署共建项目、合办企业等,积极争取贷款、技术、项目和专家相结合的援助政策,吸引大量华侨回国投资和兴办实业。1972—1973年,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引进26个大型技术设备、计划,总额43亿美元,配套建成武钢一米七轧机、北京和上海石化总厂、四川长寿维尼纶厂等大型冶金、化工企业。在毛泽东看来,对外开放之目的是通过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创造和提升我国自力更生的条件和能力,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科学方法:批判继承与学习创新的相互融通

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略,提出我国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东西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地吸收”[4]707,就是要始终把握好批判继承与学习创新的辩证融通。

一方面,他注重结合中国实际,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强调“我们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6]42,“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19]68,“从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19]264,但是要避免“全盘西化”,“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6]131。这就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1]237,“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6]41。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 读外国书。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完全照外国办法办事,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6]55总之,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东西,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不能盲目照搬,“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6]43。

另一方面,他主张在实践中创新,不能丧失民族自信心。针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毛泽东反对形而上学、不加分析地排斥,“对待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将其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14]1083。“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4]706,要把吸收外国的东西变成中国的,“学习外国,最终的目的是创新”[6]83,“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4]707,其目的是改进、发扬和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即“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6]82。

六、显著特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辩证统一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首次阐述了自力更生与国际援助的辩证关系,强调第一是自力更生,第二是国际援助。1945年8月,毛泽东针对革命工作和经济建设,主张“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中外一切反动派”[1]51,“我们希望有外援,但不能依赖它,要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14]1016。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国际上帝国主义封锁、可能的武装干涉,我国面临着恢复国内经济的艰巨任务,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外交策略,重点加强与苏联、东欧国家的交往,以获得外部援助、争取苏联贷款、引进大批项目和技术、开展技术合作。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出访苏联,与斯大林就中苏条约、贷款协议、贸易协定、航空协定等问题进行商谈。经过近3个月的谈判,双方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中苏关系,苏联向中国贷款3亿美元的协议达成,随后也签订了关于在中国新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以及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等3个经济协定。然而,政治上的“一边倒”并非经济上的“闭关锁国”,毛泽东并未排除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经济往来,强调与世界各国做生意是一个全局性的考虑,提出“不同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只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双方愿意共处”[1]160,“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1]210。1952年底,中国先后与英国、荷兰、法国、瑞士、比利时、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和协议合同。1954年8月,毛泽东与英国工党代表团会面时倡议,中英两国“一要和平,二要通商”,强调中国“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愿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1957年,中国同丹麦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20世纪50年代末,因中苏关系破裂,毛泽东在“既反美又反苏”的情况下,提出“双拳打人”外交策略。他强调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外交关系,指出“革命是自主,建设也是自主”[1]318,只有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立性。邓小平曾指出,我国的建设方针还是毛泽东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7]351。

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实事求是地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外交政策,有效打破了国际敌对势力的多层封锁,为我国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提升了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经验启迪:持之以恒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主动

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平共处、平等互助,坚持走自己的路,主动开创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第一,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长期性。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20]随着人的交往的扩大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人类文明从地域的、民族的历史,逐步走向“世界历史”的历程。这需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发展的世界市场和人类文明,日益加强与整个世界的联系。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已紧密与世界联为一体”[1]16。邓小平也提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1]64那么,想要发展得尽可能快一点,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因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必须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2]27不断扩大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2]46。中国共产党作为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科学把握这一客观规律,始终保持与外部世界保持紧密联系,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协调统筹好“两个大局”,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内容形式,不断扩展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水平。

第二,牢牢把握国家主权的独立性。国家主权至高无上、不容丝毫损害,这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石。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企图卡住我们的脖子、干涉我国内政。因此,在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国际风险,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绝不允许存在侵害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任何行径。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23]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世界浪潮,中国实行更加开放、更具兼容的对外政策,“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24],毫不动摇坚持多边主义,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合作共赢,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第三,牢牢把握自主创新的一贯性。 毛泽东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从“向西方学习”“以俄为师”“以苏为鉴”,到“走自己的路”,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任何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想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最主要是依靠本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正如习近平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25],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要做到独立自主、学习创新的有机统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22]248。当然,自主创新是全面开放环境下的创新,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国际上的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第四,牢牢把握全球视野的战略性。习近平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26]在新征程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的鲜明标识,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战略思维,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将开放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优化外部环境,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在保持中华民族特性的同时,继续坚持利用与批判相结合,“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1]373,在日趋激烈严峻的国际竞争中继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和赢得未来。

猜你喜欢
世界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