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欢
2019年1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旗帜鲜明地肯定了教研工作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就全国来看,“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让教师具备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和教学改革、中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并将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教科研人员必须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能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进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育管理决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将师训、教研、科研、教育信息化分割开来,否则就是片面的。只有实现教科研训和信息化一体化,才能够更好地承担好新时代教研机构的使命和职责。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机构不健全
我国教研室这一组织结构,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建立的,1952年开始创办教师进修学校,而电教馆成立相对较晚,中央电教馆于1978年经中央领导人批准成立,教研、师训和电教分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地方依然三个机构分设,以独立、合署办公或教育主管部门内设机构的方式开展工作。但是,实践证明,无论采取任何方式,如果不能将师训教研和电教部门实现整合,就不可能实现师训教研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就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 职能定位不清
长期以来,教研部门主要承担指导和管理的职能,包括编写教材、教学参考书、教辅用书,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训练,对各学科教学质量进行调研考试、分析与监控等。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电教馆主要负责制定本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及电化教学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和培训工作等。从以上三个部门的职能可以看出,三个部门(单位)在教研、指导教学、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等方面均有共同的职能,职能交叉的情况较为严重。无论是师训教研,还是教育信息化,共同的目的都是提高教育质量。另外,随着社会发展,教师进修学校已经失去了承担提高教师政治和文化水平的职能,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普通学科,亦没有必要单独设置机构强化管理,教学研究也离不开教师技能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实现教研机构教科培信一体化势在必行。
3. 职能发挥错位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学研究重心下移至学校,学校同样承担着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育信息化建设等职能,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的核心工作,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要求推进校本管理,而目前,教研、师训和电教部门依然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行使着行政管理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研、师训和电教部门的服务职能,也不利于发挥学校与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与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的理念相背离。
4. 人员配备不齐
很多地方的教研机构岗位设置不科学,人员配备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未能按照职能发挥科学设岗,人员数量较少,昆明市许多县级教研机构只有6至7人,大量的人员在编不在岗,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借调,未真正从事本职工作。
5.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求师训教研人员必须深度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和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能力等。但是,我们很多人依然停留在表面,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研究不深,思考不多,方法单一。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教科培信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1. 深化机构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第二条就提出,“完善教研工作体系”,“健全教研机构”,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研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要改进教育教研工作,必须首先深化机构改革。通过上文分析,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仅仅完善教研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整合教研、师训和电教部门,成立新的教科培信机构。有的县(区)已经先行先试,例如,2006年5月,广州市越秀区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加挂教育发展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牌子,被教育部评估认定为全国示范性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2020年,昆明市五华区将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与五华區教育科研中心合并,整合成立了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安宁市也于2018年3月整合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和人才服务教育分中心,成立了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从广州市越秀区、昆明市五华区和安宁市的改革情况看,尽快机构名称、内设机构和人员组织方式不同,但都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干部培训、教师培训、教研、科研、信息技术各方面的资源,职能定位更加准确,职能发挥更加高效。相对来说,安宁市改革更加彻底,除上述职能外,安宁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心还承担着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和装备管理的职能,这和教育部改革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2. 不断充实科研人员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成长与发展,重点是强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只有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教科研队伍,才能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科研学术支持。首先,要从学校中遴选具有豐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水平高的优秀教师补充到教科研部门,着力解决教科研部门人员数量少、学科不齐、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其次,要加强教科研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要搭建平台,提供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否则就会脱离教学实际,不利于更好地服务和指导教学。
3. 完善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良好的工作的机制是工作正常、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高效的教科培信工作机制,才能将教科培信整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广州市越秀区建立了教科培“三能统合”发展模式和“三联六合”研训模式。“三能”指教研、科研和师训,“三能统合”,即将教研、科研和师训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其目的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联六合”中的“三联”指区域、学区和学校,将全区学校化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分成几个学区,每个学区包括几所学校,“六合”指主体引导、头脑风暴、课例研究、学区互动,校本跟进、区域共享。其主要工作机制是教研员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训主题,教研员、中心组和基地学校备课组对研训主题进行思维碰撞,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课例展示、研评课例,学区内教师就研训主题进行深度研讨,学校再进一步实施并反思,最后由教研员和全体教师整理教学资源推荐给学科教师使用。此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研训员、区域、学区和教师的力量,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又到理论,主题鲜明,措施有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学科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教育必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否则将是低效的,也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需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必须广泛运用于教育管理、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育服务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资源平台,对学校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几年,如何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将教育科研、培训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师训教研科研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教研、科研、师训和教育信息化为抓手的教科培信工作机制。
这个工作机制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课堂,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找到制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和短板是什么,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初步研究(教研和科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进行教学实践,最后反思、总结、提升形成可推广运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将教科培信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环节,即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初步措施→实践→反思、提炼、形成成果→培训推广运用。另外,无论是教研、科研、师训,还是教育教学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这就要求研训员明白,自己既是教研员,也是科研、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运用人员。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研机构教科培信一体化建设改革势在必行,但就教育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上下联动,不断深化,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