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珍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常规课题“依托学业质量标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与研究”(立项号:FJJKZX22-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探究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 小学 文言文教学
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篇目,可见统编教材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却存在课堂沉闷、学生厌倦、收效甚微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学文言文时,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從文字、文本、文化三方面入手,让学生既能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能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一、品读文字,丰富语言积累
入选统编教材的文言文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值得细细品味。因此,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字词,品味内涵,丰富语言积累。
1.古今对比,辨析字义。文言文中,有些字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今字义的差别比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准确辨析这种区别,避免出现乱读、误读的现象,否则将直接影响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如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中“学而不厌”的“厌”,在现代文中的意思是“不喜欢”,而在本文中的意思却是“满足”。又如,古人说“走”,表示的意思是“跑”,与我们现在“走路”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有些字词的古今用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准确辨析,记住词义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2.字理探究,理解字义。汉字是一种表意的文字,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也含有一定的字理。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字理对汉字的结构和意义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字义,识记汉字。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的“善”,教师就可以通过字理进行教学。首先,出示“善”的甲骨文,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善”是由“羊”和“目”组成,表示眼神安详温和;接着,让学生结合字理说出“善”的本义是“吉祥、吉利”,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好”。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善”的理解就更加直观、更有文化味,也更容易记住这个字。
3.联系旧知,弄懂字义。回顾旧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基础,还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类似语言现象,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字义理解的陌生感,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弄懂字义的目的。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之”的意思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中“炎帝之少女”的“之”,以及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中“问之”的“之”,让学生在回忆之前学过的旧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杨氏之子”的“之”的意思是“的”。这样,通过前后勾连类似的语言现象,学生就能融会贯通,准确理解汉字的意思。
二、品析文本,探寻言语秘妙
入选统编教材的文言文短小精练,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智慧。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析文本,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背后的意境,发现古人表达的秘妙所在。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读透文言文。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一个瑰宝,而这些成语很大一部分出自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场寓言故事竞赛,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这样的课堂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支架,读懂文本。文言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利用支架(如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厘清文言文内隐的结构框架,把握文言文的内在逻辑,进而了解故事内容。如教学《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自读、合作读等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再次结合注释读懂句子大意;然后,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故事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从而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内在逻辑。
3.借助范式,补足空白。入选统编教材的文言文虽然行文简洁,但作者往往在人物描写、故事情节、主题意蕴等方面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白点”。教师解读教材时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填补空白。如《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虽写出了伯牙琴技高超,但文本中只写了他鼓琴志在太山和流水,还可能志在什么地方呢?文章没写。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伯牙鼓琴,还可能志在什么地方?”让学生按照“伯牙鼓琴,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这样的范式填补空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链接文化,拓宽文化视野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历史资料、拓展课外阅读等,帮助学生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他们沉浸其中,感受文言文经典的魅力。
1.联系生活,接近距离。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拉近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接着,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从中得出“做事不能不劳而获”这一观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一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拉近文本同生活的距离;最后,让学生再次结合文本内容,明白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2.结合资料,攻克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攻克文言文学习难点。如《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很多学生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不理解,认为友人去世,完全没有必要毁坏自己心爱的乐器。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后“资料袋”,让学生从中了解“知音”和“高山流水”的意思,以及有关伯牙、锺子期的传说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万分悲痛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自己的交友观,感悟真挚的友情。
3.拓展阅读,感受文化。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教育作用,拓展相关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先结合注释和资料,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接着,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帮助学生厘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行各业为实现强国梦而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以及《饮冰室文集》,体会作者的毅力、学识和魄力,从而明确实现中国梦所要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思考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努力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瓶颈,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了解经典文化的价值所在,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