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

2023-03-14 04:57:28刘俐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洋务派洋务运动清政府

刘俐宏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1]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拯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企业,建设新式海陆军、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目前学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思想研究、代表人物、其对近代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的影响、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从学习国史、党史,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历史启示的角度研究较少。在对洋务运动的研究中,分析其发展进程和失败原因,可以为我们带来启示,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国内外环境

1840 年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冲击了中国一直抱持的世界体系。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准许英商自由贸易,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自主权被破坏,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1856 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攫取更多利益,英、法两国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和1860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东北、西北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增加了通商口岸开放,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所未有之“大变局”。

鸦片战争的惨败促使一大批有识之士以政治、经济改革为目标,了解西方“开眼看世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发展民用以及培养新式人才的设想,展望了“风气日开,智慧日出”“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的美好愿景。1860 年前后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入侵的双重压力下,作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即对外国侵略者妥协以便集中力量镇压人民革命,一些官僚将“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到了实践日程。

二、洋务运动的成就与历史影响

1861 年1 月清政府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拯救清朝统治的自强新政——洋务运动成为国策。

总理衙门兼有管理商务、外交、教育、关税财政、军事政治情报等权力,其首要任务是“求强”,其工作重心首先是军事技术、武装和训练军队,逐步发展到近代工业的创办。包括:陆军“练军”,用新式枪炮和聘请外国军官对军队进行新式训练;“筹议海防”,1888 年北洋舰队初步成军,在沿海七省的海口构筑了炮台等防御设施;创办军事工业,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造船厂、金陵、天津机器局及各省中小型机器局等,广泛制造枪炮、轮船、火药、机械设备、工农业等各种民用器具。[2]

到19 世纪70 年代,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和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北京条约》后“守和”的局面被打破,迫使清政府特别是洋务派作出战略性转变,“由镇压人民革命为主转变为抵御外侮为主,由举办和发展军用工业以求强为主转变为举办和发展民用工业以致富为主。”[3]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航运业、电线电报业、采矿冶炼业、纺织轻工业四大类。此外,修建了唐胥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金融银行的创办也提上了日程。

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认识到人才支撑的重要性。举办了一系列与政治、经济、军事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翻译、外交、律例、科学技术、企业管理、机械制造、矿山冶炼、水陆军事等多方面专门人才,包括“正途人员”即干部队伍以改变官吏结构。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同时兴办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3 所、军事学校9 所、技术学校16 所。洋务派还创办了近代式医疗卫生事业,在天津建储药施医总医院,威海、旅顺建水师养病院,开设了医科学堂,培养医务人才。

1884 年-1885 年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军事上“不败”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形成了政治制度民主改革方面的思潮,这是清政府也是洋务官僚所不允许的。清政府由此加强了封建专制控制,渗透到军队和经济部门。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洋务派经营多年、清政府花巨资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政治上的失败造成了军事上的失败,也宣告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以失败而结束。

历时34 年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军队和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企业在航运、电线电报、纺织、铁路、矿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初心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在发展道路上既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又对西方列强存在依赖性,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三、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提出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过渡的首次思想大解放,此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兴办洋务中,都在力行“师夷”的主张。在林、魏之后,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成为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蓝本。“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从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层面用世界眼光观察中国问题,作为一种振兴国家的方略提出,是有着积极因素的,但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师夷长技”唯在“技”,在“器械技艺”方面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冯桂芬虽然有所发展,在中西比较中提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力、君民不隔、名实相符“不如夷”的地方,但认为解决之道“惟皇上刷振纲纪,以转移间耳”,可见“师夷长技”局限在发展生产力层面,对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没有系统认识,更不可能摆脱阶级局限性谋求政治制度变革。“中体西用”则是在洋务运动的文化论战中逐步发展定型的。在中学和西学的关系方面,提倡西学的人主张学习器艺、科学原理一直扩展到经济措施、经济体制,反对西学的人则反对一切西学进入,无论是买炮船、制机器、开矿山,还是办学堂、兴商务,都强烈反对,特别在同文馆、“筹议海防”、筑铁路等洋务上爆发了大争论,甚至有人“睹电杆而伤心,闻铁路而掩耳”,因为顽固派不允许西方价值观念可能会带来的旧有制度、等级秩序、纲常礼法的崩塌。洋务派的权势人物,无不是居于高高庙堂的官僚臣子,对于“正学”“道统”的主张和顽固派无异,千方百计证明西学无害于维护纲常,采“西学”是为了维护“中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而造就了洋务派独特的“中体西用”的文化观。“体用、主辅、本末”可以看出中学和西学的地位,因洋务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没有形成完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受到封建体制的阻碍,对中国贫弱症结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中体西用”的局限性就更加显露出来,洋务派在矛盾纠结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汲取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指导思想是符合时代进程、符合中国实际、系统完整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蕴含了真理性、人民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它将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勇于开拓进取,应对风险挑战,解决重大矛盾,实现伟大梦想。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导的自救运动,它的领导力量——洋务派本身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洋务派的性质决定了它代表的是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渴望摆脱苦难命运的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洋务运动的初心就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当大机器的生产带来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时,洋务派是不可能自我革命推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洋务派集团内部是十分复杂的,有封建官僚(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为代表),有地主阶级改革派(以冯桂芬为代表),有具有浓厚买办倾向的地主士绅(丁日昌、钱鼎铭等),在民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又加入了具有发展民族工商业愿望的买办(唐廷枢、徐润等)和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等)、新式知识分子(马建忠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倾向者(郑观应等)、洋务官吏(盛宣怀、薛福成、经元善等)以及一批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这些人思想主张不尽相同,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形成不同的利益团体和派系,从李鸿章、张之洞关于津通铁路和卢汉铁路之争就可窥见一斑。在外部,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争斗不断,每一项洋务问世都要爆发大争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打压。由此可见,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由于内部势力盘根错节、错综复杂,难以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攻坚克难的领导核心,在推进改革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难以顺利进行。特别是后期当政治民主改革的思潮到来时清政府在军队和经济部门加强了控制,实行封建衙门式管理,滋生腐败,最终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汲取历史经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在全党的核心地位,使得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全党团结一致、步调统一、令行禁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

鸦片战争后,随着军事失败而来的是外国资本的侵入、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中国个体手工业和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受到摧残。为“自强”“求富”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洋务运动选择的道路是“师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办军用和民用工业企业,从早期的官办发展到官督商办,在民用工业企业中商资商办,在企业的经营中体现了商品价值、自由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规律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种“师夷”只是从技术和商业方面的,技术上从购买到研究自制,商业上以盛宣怀为代表的洋务人才坚持按“买卖常规”办事,遵循商品经济规律,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必然受到阻碍。一方面封建主义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千方百计扼杀新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存在依赖性。洋务派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就连“总理衙门”这个领导洋务运动的中央最高机构,在设置时都是为了处理签订“和约”之后“通商善后”事宜的,必然有着和外国资本主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外国资本主义从谋求利益出发,是不可能支持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的。因此,洋务运动选择的“师夷制夷”的道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问题。

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汲取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历史和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路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坚守初心、方向、原则的同时,始终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完善,因此能够走的对、走的通、走的远。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切进步的力量源泉。

清朝统治者面对英法联军入侵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内外两个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在“御内”和“制夷”上首先选择了“御内”,“师夷长技”首先执行的是“制人民”。在洋务运动的酝酿和初期,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买办官绅,勾结外国势力“商借洋兵”镇压农民起义,这就是所谓的“借师助剿”,这一行动与奕䜣、曾国藩等洋务派头目达成了默契,也使江浙沪的买办士绅成为了洋务运动重要的社会基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洋务派大力以“求富”为目标兴办民用工业企业,加强铁路、电线电报等基础设施,其目的也是为清政府开财源、筹军饷而不是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甚至把修建关东铁路的资金和海军军费挪用给慈禧太后办六十大寿,造成关东铁路的停建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这些都鲜明地反映出洋务运动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人民群众支持的,最终失败也是必然的。

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汲取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使命,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建党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历史。历史伟业是人民创造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汇聚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和平的外部环境

“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战争会破坏经济建设,甚至会毁灭一切经济建设成果和文明成果。”[6]

西方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为了快速的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多的掠夺原材料,争夺商品的销售市场,在地理大发现的加持下,在全世界开始了侵略扩张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西方侵略者打开中国市场、入侵中国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在酝酿阶段,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了圆明园,清帝逃往承德,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东北和西北国土150 多万平方公里。洋务运动从发生到结束的40 年间,列强侵略不断加剧。1871 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后左宗棠被派往新疆督办军务,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迫使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清政府收回伊犁,但沙俄仍从中国勒索了大量赔款,割取了特克斯河流域一带土地。1874 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沈葆桢率军到达台湾交涉和备战。经过外交斗争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台事专条》,付给抚恤银10 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40 万两。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战火从越南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1885 年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三千万两“赎辽费”,开放四地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日、俄两个帝国主义虎视东北,东北人民处于战争阴影下。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清政府风雨飘摇,洋务运动追求的富强根本不可能实现。

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汲取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社会中可能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做大朋友圈。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反对霸权强权,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四、结语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列强入侵、辱国丧权,文明蒙尘,国家危亡。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已经出现了寻求救国救民、改变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次次抗争和探索。洋务运动就是其中由中国统治阶级中具有开明意识的精英发动的一次自救运动,一次自发的改革尝试,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无法承担起挽救中国的重任,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历史研究,分析了其在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发展道路、群众基础、外部环境的局限性,印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指导思想、正确的道路选择、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和平的外部环境。历史寻找着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责任,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惧风险挑战,维护安全稳定,就一定能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洋务派洋务运动清政府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探析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40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8:12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浅析洋务派家书中的养生与修身思想
《洋务运动》教案
浅议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4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军事历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