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洋务派家书中的养生与修身思想

2016-06-08 09:14杨琳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4期

杨琳

摘 要:作为书信意义上的家书,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并流传至今,家书中的内容大多情感真挚、真实可鉴,被视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晚清重臣,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身份背景,他们的家书不仅体现了为人做官时的思想心得,而且观照了晚清时期的历史。家书中保留了洋务派对养生和修身方面的认识,更是值得现代人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洋务派;家书;养生;修身

写家书是游子在外将自身见闻、经历和想法记于书信并寄予家人,或报一声平安顺利,或是聊表思乡之情。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都收有家书。作为晚清时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家书为人注意。关于洋务派代表的家书研究,大多集中在治兵方略、为人处世等内容,而在家书中多处体现的养生和修身思想仅限解读。本文拟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家书内容作进一步梳理,比较其中蕴含的养生和修身思想,发掘其共通之处,以期洋务派代表的家训智慧惠及当下。

一、重养生、求康健安乐之境

曾国藩等人非常重视子女的家教问题,他认为:“子弟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1]105,常在家书中询问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家人的健康问题也不可忽视,正如李鸿章在家书中写道:“人虽有文章、名誉、金钱,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2]102

洋务派代表根据日常体会总结出多条养生秘诀。李鸿章提出“其最易致病而促寿者有十六条”[2]102:在日常起居方面,不能熬夜、吸烟或醉酒,应多开门窗,多做运动;在三餐饮食上,早餐吃饱即可,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可食之过饱,使胃肠不得休息等等。左宗棠由于早年清苦的经历,向来主张生活以简单朴素为好,要求子女“衣无求华,食无求美,用当用之钱”[3]87,在生活中务必要“饮食宜淡泊,衣冠宜朴洁。”[3]172他认为儿子的体质“禀赋强弱,多由母气”[3]218,是天生受到母亲身体的影响。左宗棠赞同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的中医观点,认为“调养以研思虑为第一要义”[3]218,要通过后天调整心情、加强锻炼方能改变虚弱的体质。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无论是提及本人的养生之法,还是书信于家人的养生之道,都体现了他十分注意并善于总结养生经验。在给澄弟、沅弟的信中,曾国藩说:“我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以养生六事勉励他们,‘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1]156曾国藩不仅强调这养生六事不仅是“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1]156,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饭后三千步近日试行,自矢永不间断。”[1]536

李鸿章生平78岁,左宗棠73岁逝世,曾国藩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重视养生有利于延年益寿,而正如李鸿章在家书中所说,“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而。”[2]102身体健康,心情安乐也是养生的目的之一。

二、重修身、盼家族兴旺绵长

除了对养生的重视,洋务派代表在家书中也特别强调关于读书求学的认识。曾国藩让弟弟和儿子少在书信里叙述家里的琐事,而是多呈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4]375人有志则意识到学无止尽,不会轻易满足;人有识则看到了天外之天,不会坐井观天;人有恒心,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曾国藩对子女读书要求极为严格,常在家书中作以指导,甚至对读什么书、怎么读都有指点。在与六弟的家书中,曾国藩自行设立课程让其实践,如每天静坐一会儿静心凝神、读书要看完绝不二心、将每日发生的事情一一记录、每月也要写一两篇文章使自己月不忘其所能等等。曾国藩把自己总结的经验体会,大到为人处世,小到吃喝住行,悉心向兄弟和子女传教。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在中国古代鲜有家族鼎盛传至五代的历史,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可见曾氏家书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对于子女的教育,左宗棠倡导厚积薄发,“读书在穷理,作事须有恒”[3]48,人只有“多历艰辛”,坚持博览群书并持之以恒,才能“练成材器”。同样,李鸿章在家书中也反复告诫儿子读书“只须有恒,不必多写,多写则生厌,厌则无功”[4]490,保持谦虚低调之心,“惟求学须有恒心,不可因稍得门径,以为己足”[4]514,恒心是求学的关键与根本,保持好学问教的态度,总会求得新知、学有所成。关于学习方法,左宗棠一再强调,书要手到、口到、心到,“古人说:事父母、事兄长、待昆弟朋友夫妇之道;以及洒扫、应对、进退、吃饭、穿衣、均有现成的好榜样。口里读着者一句,心里就要想着者一句,又看自己能照着者样做否?能如古人,就是好人;不能,就不好,就要改,方是会读书,将来可成就一个好子弟。”[4]3

李鸿章看待子女读书的问题,他既与曾国藩有着“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奋读书为主”[4]373的共识,又承认左宗棠所说的“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4]499同时,他对经学之道亦有自己的见解:“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经学之道,不患不精焉。”[4]489清朝中后期重义理尚解经,乾嘉考据之风盛行。熟悉了李鸿章的政治经历,提到他对经学的理解,实为后世研究晚清经学提供新见。

三、家书中养生与修身思想的统一

在洋务派代表的家书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对为人处世、从政治军等方面的观点各异,但是关于养生与修身方面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谈到身病与心病的关系,李鸿章提出“然病者身也,而心志则不能病也。当病之时,宜息养其身,而不可灰颓其志气。”[4]56外由内主,相由心生,身病的根源是本心,调整心情是治病的关键,不可意志消沉而加重身病。“保养之方,以节思虑慎起成,为最要!饮食寒署又其次也!读书静坐,养气凝神,延年却病无过此者,体我爱尔之心以自爱,吾忧其少解乎!”[3]215左宗棠也认为,养生的最大秘诀是减少多余的忧虑,轻松行事,安养生息,多读书以明智,用博爱之心爱人爱己。

曾国藩亦是提倡养生首先要养心: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清心寡欲;二是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身心内外,都要庄重宁静;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与勤劳,少安逸享乐,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曾国藩主张戒躁戒怒,对于不顺心的事情要沉着冷静。在听说长子曾纪泽生气患肝病后,他娓娓道于书信:“此心无刻不提起,故火上炎,而血不养肝。此断非药所能为力,必须放心静养,不可怀忿怄气,不可提心吊胆,总以能睡觉安稳为主。”[1]245

曾国藩等人提到的节思慎虑和戒骄戒躁,既是有益身体健康的启示,也是涵养性情、培养良好品行的内在要求。曾氏认为:“养生与为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强,或是家中振兴之象。”[1]256养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只求身体康健、延年益寿,而是达到一种身心安宁的境界。对于治学修身,定是抱着恒心耐心与决心,找对方法,方可穷理治经以达意,并将所学运用于实际以达治世。重视养生与为学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倘若能“兼营并进”,不仅是家中振兴之象,更是国家之希望。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4.

[2]邓曙光.李鸿章家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3]邓曙光.左宗棠家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4]襟霞阁.清十大名人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