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特征表现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2023-08-09 00:51徐红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茧房扎根编码

徐红昌

(河北大学 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0)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阅读和电子阅读成为公众重要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公众广泛使用的阅读形式。一部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的阅读兴趣,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使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阅读需求,改善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但是也可能会引发用户的信息来源片面、价值观念极化等社会问题。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和移动阅读行业的繁荣,但是长期依赖算法技术推送喜好信息,很可能会导致用户形成信息茧房,严重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从长期看不利于阅读行业和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人民日报》、《天津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更是多次呼吁算法不是算计,[1]警惕信息茧房。[2]因此,本研究以信息茧房典型特征和形成机理为研究主题,从用户信息行为的视角,阐释信息茧房的特征状态和形成机制,为有效化解信息茧房的社会风险,提出必要的对策与建议。就理论层面而言,本研究系统阐释信息茧房的典型特征和形成过程,重点考查用户情感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有助于丰富用户情感研究以及信息茧房的相关研究;实践层面,在明晰信息茧房的典型特征和形成路径后,为信息服务平台破解信息茧房以及丰富信息产品情感化设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优化网络信息环境,制定破茧策略提供必要的借鉴。

一、文献回顾

信息茧房一词源于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的著作《信息乌托邦》,在原著中信息茧房被表述为一种隐喻。桑斯坦发现,互联网时代,用户个体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兴趣量身制作“个人日报”,“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阅读行为很可能会导致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长此以往个体就会被禁锢在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之中,个人的信息生活呈现定式化、程序化的趋势。同时指出,信息茧房一般会经历信息窄化、群体极化的演化阶段。[3]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算法技术的兴起,信息茧房日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和作用路径领域展开激烈讨论。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学者争论的焦点基本在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算法技术是否已经成为信息茧房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一直渲染算法技术造成信息茧房的社会氛围,[4]呼吁合理利用算法技术,避免信息茧房的出现;[5]Straun、Borgesius 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形式,发现在巴西、西班牙等出现的信息茧房与算法技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6][7]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算法技术只是扩大了信息茧房的覆盖范围和发生频率,并不是信息茧房形成的必要条件。喻国明等通过量化研究证实,算法技术不仅不会造成信息茧房和信息窄化,反而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真实、多元的信息世界;[8]彭兰也指出信息茧房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算法技术只是其中因素之一,同时指出破解信息茧房需要借助算法的力量,为公众构建一个多元融合的信息世界;[9]段荟等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与算法技术相比,用户个体因素对于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的影响作用更大。[10]

综上所述,关于信息茧房尤其是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相关的研究多侧重于讨论算法技术与信息茧房因果关系,忽略了用户个体感知尤其是主观感受在信息茧房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用户情感和主观感受在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弥补上述研究不足,丰富信息茧房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挖掘和更好的探究用户情感和主观感受,本研究决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相比,质性研究属于非干预性研究,更具有整体性,能够保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原始状态和自然情境。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行动研究、田野调查、扎根理论和民族志等。结合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分析,扎根理论无疑是最佳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扎根理论遵循自下而上的研究逻辑,多以社会现象等真实存在社会情境为研究对象,通过严谨周密的数据加工和数据分析,深刻剖析社会现象背后蕴含的本质和规律;[11]其次,扎根理论在信息资源领域已经被广泛采纳,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展示了良好的适用性,尤其是在探究信息用户情感状态和主观感受的过程中表现良好。田馨滦等以扎根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系统描述了用户隐私疲劳的产生机制以及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为后续预测用户隐私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12]甘春梅等以微信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为研究对象,利用扎根理论法重点分析了消极情感体验的影响作用,构建的微信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理论模型,开辟了移动新媒体时代用户信息行为新的研究领域;[13]王贇芝则结合弹幕视频网站用户的行为特点,借鉴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探究了弹幕视频网站用户从众信息评论行为的驱动因素和形成机理,为今后从众信息评论行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4]

(二)数据搜集与整理

根据第49 次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32 亿,其中短视频用户数量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已达到9.34 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到90%以上。同时研究报告还显示,短视频信息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15]因此,本次研究以短视频用户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用户的主观感受、信息行为、信息经历以及使用体验等。在确定受访对象时,遵循以下标准:第一,使用短视频信息,至少有3 年短视频平台信息使用经历;第二,善于交流,能够较好的理解访谈问题和准确的表达个人的体验和想法。再通过非随机抽样的形式,最终确定了27 名初次受访对象。在和受访对象的交流互动中,有8 名受访者明确拒绝了此次访谈,2 名受访对象在访谈过程中表现不够积极主动,最终确定了其中的17 名短视频用户作为最终的受访对象,具体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访谈样本的基本情况

在广泛参考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形成了本次研究的预访谈提纲。在正式访谈开始前,随机选取了5 名用户进行预访谈,根据受访对象的回答和对预访谈提纲的建议,将表述不清、难以理解和回答的访谈条目进行优化,最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正式访谈提纲的题目主要包括:您了解信息茧房吗?您对信息茧房的理解;您是否有被信息包围的经历,您当时的感受;根据您的实际,谈一下哪些因素尤其是哪些主观因素会导致您处于信息包围之中;请您描述一下,哪些主观感受、情感因素会影响您处于信息茧房之中;您对于信息茧房的态度以及采取哪些策略破解信息茧房等。

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正式访谈决定采用线上形式进行。在和受访者约定好访谈时间和访谈形式后,会提前将访谈提纲发给正式访谈对象以便于熟悉访谈内容。在征得受访对象同意的前提下,整个访谈过程全程录音录像。每次访谈的时间控制在30 分钟左右,整个访谈基本围绕访谈提纲展开,也会根据受访对象的回答和状态,就某一方面尤其是情感体验等主观因素方面进行深入访谈。历时一个半月,最终完成对17 名正式受访对象的访谈。随后课题组根将录音和录像信息整理转译成17 份访谈文本资料。在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前,随机选取其中的12 份进行编码分析,余下的5 份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数据编码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按照扎根理论三阶段分析法展开。Straus 认为扎根理论文本分析主要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主要完成文本分解、主题归纳和概念关联等编码分析任务。[16]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探索信息茧房典型特征和形成机理,严格按照扎根理论三阶段分析法对随机选取的12 份原始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在编码分析过程中为了保证编码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尽可能的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课题组选取两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分别带领编码小组同时进行编码,只有两组的编码分析结果相似程度达到90%以上,编码分析才算完成,否则将重复上述编码步骤。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编码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主要是将原始文本资料进行打散、分解、初始概念化,抽象表示原始文本资料中涉及到的活动、事件、对象等。在开放式编码阶段,两个编码小组需要将打散的原始文本资料逐段、逐句、逐词的进行分解、抽象理解重新赋予概念,将一些出现频次过少(少于3 次)的初始概念进行剔除,最终完成开放式编码。结合本次研究,在开放式编码阶段,课题组共得到有效初始概念25 个,提出一些无效概念,合并一些重复概念,共得到有效概念14 个。由于开放式编码涉及到的文本数据过于庞大,开放式编码只显示部分结果,具体信息如表2 所示。

表2 开放式编码分析结果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扎根理论编码分析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用来完成概念归纳的任务。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主轴编码通过合并、归类的方式,将主题类似、概念趋同的初始概念进一步抽象归纳,最终得出独立范畴和主范畴以及之前的联系。本次研究围绕信息茧房典型特征和形成机理这一主题,将14 个初始概念,进行合并、归类,进一步挖掘范畴之间的关系后,共得出疲劳体验、情绪感知、信息因素以及过载情境四个维度的主范畴,具体的范畴信息和内涵如表3 所示。

表3 主轴编码分析结果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阶段,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的基础上,通过核心范畴的梳理,进一步明确主范畴和核心范畴的关系,在不断整理“故事线”的过程中,经过原始语句的验证,最终确定核心范畴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结合本次研究确定的核心范畴以及二级编码确定的主范畴(疲劳体验、情绪感知、信息因素和过载情境),通过选择性编码的结果证实主范畴和核心范畴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的关系结构如表4 所示。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模型,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模型

(四)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12 份原始文本信息、14 个初始范畴以及4 个主范畴加工提炼,经过选择性编码梳理出主范畴和核心范畴之间的“故事线”后,最终得出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信息茧房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疲劳体验、情绪感知、信息因素和过载情境四个维度因素的影响。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保证扎根理论编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般会采用理论饱和度检验来验证编码分析过程和编码分析结果。本次研究除了将余下的5 份原始数据数据分析材料进行编码外,另外随机采访了3 位信息行为领域的专家,通过“文本+专家”的形式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在3 位专家的监督下将余下的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在专家认可编码过程以及检验编码结果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出现的情况下,又对3 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访谈结果也没有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由此分析,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编码分析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

四、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研究结果显示,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可以真切感受到信息茧房的存在,出现了信息回音、认知茧房等典型特征。其中,一部分用户已经意识到信息茧房的危害,能够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措施预防和破解信息茧房。在信息回音阶段,不仅会造成用户信息来源单一、固化等信息窄化现象,也容易引发情绪同质,[17]引发“情绪茧房”“情绪回音室”[18]等社会问题。在认知茧房阶段,认知茧房具体表现为用户认知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出现了认知同化,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等群体问题。而破茧行为是用户意识到信息茧房问题后,一部分信息素养较高用户出现的被动应对行为。参考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三阶段模型,结合中国语境,移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信息回音—认知茧房—信息茧房—破茧行为”的演化阶段。[3]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信息茧房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疲劳体验、情绪感知、信息因素以及过载情境四个维度因素的影响。

(一)疲劳体验

疲劳体验是个人主观感知维度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先前的研究大多关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个性化服务带给用户使用体验的改善,忽略了长期个性化信息服务带来的负面效应,疲劳体验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疲劳体验主要包括内容疲劳、社交疲劳和隐私疲劳3 个方面。内容疲劳包括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内容、方式的疲劳,有的受访者表示,初次接触感觉信息内容很新鲜,很好玩,但是现在很反感;社交疲劳包括对于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的疲劳;隐私疲劳指的是意识到隐私保护和隐私维权的疲劳,有的受访者已经意识到个人的数据隐私被侵犯,但是会疲劳应付。疲劳体验会促使用户安于现状,被动接受信息服务,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如何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化解疲劳体验的负面风险,不仅是信息茧房研究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也是后互联网时代,信息服务平台面临的新问题。借助个性化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实现快速发展,在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如何有效缓解用户的疲劳体验,将有助于移动新媒体平台实现二次飞跃,打破流量和用户增长放缓的瓶颈,助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此外,就隐私疲劳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初见成效,不少用户已经有了数据隐私保护的意识,但是如何维权、真正化解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又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二)情绪感知

情绪感知是用户个人主观感知维度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先前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愉悦、同情等具体情感对于信息茧房形成的影响作用,但没有形成完整的情绪感知研究体系。本次研究进一步细分了情绪感知的维度,具体包括瞬时情绪、习惯情绪和情绪耗竭。瞬时情绪包括愉悦、愤怒、同情等瞬间产生的情绪;有的受访者表示,搞笑的信息越看越多,后来发现,整个页面都是充斥着搞笑信息,看不到其它类型信息;习惯情绪包括习惯、顺从等惯性情绪。在习惯情绪的影响下,用户长期处在习惯、温和的信息状态中,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形成信息茧房,如何摆脱习惯情绪的影响,走出信息茧房是情绪研究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情绪耗竭包括情绪变化、消极情绪的影响,不少受访者表示,在情绪耗竭的情况下,只会消极对待现有的信息环境和个性化信息服务,长此以往就会被同质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包围,形成信息茧房。由此可见,除了愉悦、同情等瞬时情绪外,习惯情绪和情绪耗竭也应该纳入信息茧房的研究范畴,尤其是情绪耗竭,移动新媒体环境下,以算法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本应改善用户的信息体验,但是事与愿违导致用户消极应对,出现情绪耗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信息因素

信息作为连接各个要素的纽带和信息生态中的神经系统,在信息茧房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因素可以划分为3 个维度:信息质量、信息同质和信息过滤。信息质量主要是指信息内容、信息类型和信息格式等;信息同质指的是信息内容、信息价值观趋同等;信息过滤主要包括信息推送和过滤机制。移动新媒体环境下,确实产生了一批优质、耳目一新的信息资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虚假、同质化的劣质信息存在。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片面迎合用户的喜好,难免会产出一些质量低下的信息,还有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雇佣网络水军,这种唯流量、唯热度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不仅会导致用户价值观极化,出现信息茧房,长此以往还会污染整个信息环境,[10]不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因此,相关机构和部门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一批向上向善的信息作品,树立信息服务行业的标杆,不断优化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坚决破除唯热度、唯流量的信息传播机制。

(四)过载情境

不少研究已经注意到信息时代信息过载和冗余已经成为新常态。移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中国语境以及信息茧房的典型特征,过载情境可以划分为信息过载、功能过载和社交过载3 个具体维度。信息过载包括信息冗余、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价值密度越来越小等;功能过载主要包括多平台使用和功能设计过多等情况,有的受访者表示,平台功能过多和跨平台使用会使我不知所措,只能关注自己熟悉的信息和内容等;社交过载包括社交功能、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的冗余。社交网络和社交功能本是移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服务之一,但是社交过载导致的社交倦怠和社交焦虑同样也应当引起学者的重视。过载情境是导致信息茧房形成的情境因素,除了信息过载外,功能过载和社交过载也成为用户面临的新的信息情境。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加强数字综合治理能力,为公众创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环境,信息服务平台也应当适时优化信息服务,尤其是UI 交互服务,适应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为用户创造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环境。

五、结语

本次研究以信息茧房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对信息茧房典型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构建了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回音和认知茧房是信息茧房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特征;疲劳体验、情绪感知、信息因素和过载情境四个维度因素是影响信息茧房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了信息茧房未来研究的重点。研究结论从理论层面为信息茧房形成机理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性解读;从实践层面为相关部门和机构破解信息茧房,净化互联网环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与此同时,本次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首先,扎根理论属于质性研究范畴,虽然提出了信息茧房形成机理概念框架,但是只是初步构想,缺少系统性的验证和社会检验;其次,在编码分析过程中,虽然严格遵从扎根理论分析框架,但是在具体的归类、范畴化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先前知识和主观印象的影响,造成编码分析的结果存在主观性成分;最后,访谈的数据总量还偏小,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扩大数据样本量,对研究结果进行完善和优化。

猜你喜欢
茧房扎根编码
信息茧房
材料作文“信息茧房”阅卷实录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