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 余菊芬
刘茜,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学前融合教育。E-mail:18101246360@163.com。
通讯作者:余菊芬,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特殊儿童康复与护理。E-mail:932081583@qq.com。
[摘 要] 为探究指导性反馈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言语行为干预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对14篇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归纳其在干预对象、干预情境、使用材料、评估工具、实验设计、干预目标和干预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和特征。据此,提出应进一步重视指导性反馈实证研究的开展、注重指导性反馈干预的效果追踪、优化指导性反馈干预的实施方案,开展指导性反馈结合其他干预方法的综合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 指导性反馈;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 G760
一、引言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下简称ASD)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1],其核心症状表现为言语沟通社交障碍、兴趣狭隘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方式[2]。虽然随着《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诊断标准的变化,语言行为发育障碍不再作为ASD的核心障碍[3],但无论是在临床医学还是有关ASD的研究,都发现ASD儿童语言行为障碍仍十分明显。有研究指出,ASD者大多伴随语言发展迟缓[4],在语言学习中缺少灵活性[5],较难形成言语学习的生成性技能[6],大约26%—29%的ASD者无法获得功能性语音语言[7]。
语言障碍可能会广泛地影响ASD者认知、社交和学术成就等功能领域的发展[8]。斯金纳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将言语定义为一种可以习得的行为,强调可以通过控制动机、强化、前提刺激等环境变量对言语行为的习得进行控制[9]。斯金纳将言语行为的范畴扩展至语音、书写、肢体动作、说者行为、听者行为等内容[10-11]。金宁等人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将儿童言语行为的发展分为初级言语行为阶段、中级言语行为阶段和高级言语行为阶段,并指出ASD儿童初级言语行为主要有听者行为(Listener Behavior)、提要求(Mand)、仿说(Echioc)、命名(Tact)和对话(Intraverbal);中级言语行为包括知名(Naming)和自动附加(Autoclitic);高级言语行为包括阅读和写作[12]。言语行为理论也成为近年来ASD者沟通領域干预的重要理论基础,语言行为作为直接影响ASD儿童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因素,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指导性反馈(Instructive Feedback,以下简称IF)是一种教育策略,是基于ABA原理在言语行为教学过程中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13]。Werts等人将IF定义为在随后的教学试验事件中向学生呈现额外的、非目标的刺激[14]。已有研究表明,向学龄前到成年的普通和特殊学习者提供IF刺激,可以在没有额外指导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额外目标,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未来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其有效获取未来行为[15-16]。现有研究表明,IF在不妨碍教育主要目标技能获得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ASD儿童包括命名、交互式对话、反向对话等多种言语行为的发生[17]。因此,本研究将对IF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言语行为干预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孤独症儿童言语干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点启发。
二、研究方法
①
注:VB-MAPP(Verbal Behavior Milestones Assessment and Placement Program),言语行为里程碑评估及安置程序;
② DAYC(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of Young Children),幼儿发展评估;
③ VABS(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文兰适应行为量表;
④ PPT(Progressive Prompt Delay),渐进式提示延迟;
⑤ Stanford-Binet(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Fifth Edition),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五版);
⑥ PPVT-IV(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Fourth Edition),皮博迪图片词汇测试(第四版);
⑦ EVT-II(Expressive Vocabulary Test,Second Edition),表达性词汇测试(第二版)。
首先,以“autism”“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与“instructive feedback”“IF”和“language”“verbal responses”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ProQuest、 SpringerLink、 Google Scholar以及ERIC等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将时间限定为2010—2022年。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筛选标准为:(1)研究类型为实证研究,进行了干预实验;(2)被试为ASD儿童;(3)干预方法至少包括(IF;4)研究目的是探究IF对ASD儿童言语行为干预的效果。删除无关和重复文献,共获得14篇运用IF对ASD儿童言语行为进行干预的实证研究文献。
三、研究结果
对收集到的14篇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分别从干预对象、干预情境、使用材料、评估工具、实验设计、干预目标和干预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文献内容分析结果详见表1。
(一)干预对象
所选取的14项实证研究均以ASD儿童为干预对象,且都有一定的语言学习需求,部分被试同时伴有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和唐氏综合征等。现有研究共涉及42名ASD儿童,其中男性31名,女性11名。从性别占比的情况上来看,男性干预对象占比高达73%,性别数量差异较大。在干预对象年龄方面,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13岁,年龄跨度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学龄前阶段。与此同时,在研究的被试数量方面,研究被试数量大多集中在2—4名,最多为9名。
(二)干预情境
纳入分析的14项实证研究涉及的干预情境主要包括治疗室、教室和家庭等。干预情境可以根据干预目的的不同,具体分为控制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类型。目前,大部分IF实证研究主要是在控制环境下进行的,研究大多在特定的实验室、治疗室和“一对一”教室开展干预,研究人员会对环境进行严格的处理和安排,尽可能地控制可能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保证实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如Sarah等人聚焦于行为干预诊所的环境下使用IF干预ASD儿童的听者反应和交互式对话水平的研究[32]。近些年的IF实证研究越来越重视IF在较为自然情境中的运用效果,开始关注环境控制对IF干预效果泛化的影响,逐渐开始注重探寻IF在自然情景中的适用情况。如Casey等人将干预放在儿童家庭中,通过实证研究观察IF对ASD儿童言语内反应的影响情况[33]。Guangyi Lin聚焦于运用IF提升ASD儿童在家庭环境中语言词汇的获得和使用情况[34]。
(三)使用材料
所有研究都对其使用的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大多研究都有图片、强化物、摄像机、数据表和计时器等材料。在图片的选择和制作上,部分研究根据干预对象和研究设计的具体情况,将图片的颜色、形状和尺寸大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有的研究图片材料是14.6cm×11.4cm的尺寸,有的是7.62cm×7.62cm的尺寸。与此同时,近些年的研究也注重将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纳入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内容中,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有效地提升了干预研究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效率。
(四)评估工具
研究都运用了专业评估工具评估了被试的先备技能并进行了详细报告。VB-MAPP是纳入的所有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在7项研究中都有使用。VB-MAPP是桑德伯格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开发的语言和社会能力评估训练系统,在ASD康复领域被广泛应用[35]。PPVT-IV和EVT-II使用也相对较多。
(五)实验设计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实验设计方式進行分析和梳理,发现14项研究均是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其中包括8项多基线实验设计、5项交替实验设计、1项多基线和交替组合的实验设计。在8项多基线实验设计中又包括跨行为与跨情境的多基线实验设计,如Christopher等人将3名ASD儿童的较长语言反应作为IF目标进行干预,并在研究中探究了目标的维持效果[36];Casey等人使用交替实验设计,探究IF目标在连续陈述和间歇性陈述中获得的有效性和效率,研究结果显示,间歇性陈述中次要目标的呈现比连续陈述中次要目标的呈现更有效[37]。
(六)干预目标
干预目标是指在针对某一主要目标行为进行干预教学和反馈的过程中使用IF这一方法来呈现的次要目标。IF目标区别于主要目标,是指被试在对主要目标(如被试在三类水果的图片中正确选择出苹果的图片)作出正确反应后,使用IF的干预方法对主要目标进行内容补充或完成延伸后的次要目标(如被试成功选择苹果的图片后,研究者使用IF说明苹果是水果,即IF目标为被试者掌握苹果的类别这一目标)。不同研究因其干预情景等条件的差异对其干预目标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如Valeria等人在其研究中将配对、重复、名称命名、名称指认、特征指认、特征命名、交互式对话中的填空式、Wh式问题和反向对话等言语操作进行了详细的操作性定义[38]。所纳入的14项研究中,有2项研究的干预目标为命名,有2项研究的干预目标为听者反应,有4项研究的干预目标为交互式对话,有4项研究的干预目标为语言词汇的掌握,有5项研究的干预目标为ASD儿童的言语内反应。已有研究大多将命名、交互式对话、听者反应等目标综合纳入干预中,探寻IF对ASD儿童多种类型言语行为发展目标的影响。
(七)干预流程
1.前期评估
现有研究都会在正式实施IF干预之前进行偏好物和先备技能的评估。如Sarah等人采用无放回偏好物评估来确定ASD儿童喜欢的物品作为其完成任务之后的强化物[39]。在先备技能评估阶段,首先,研究者会综合使用多种专业评估工具来了解ASD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其次,会对ASD儿童的配对、名称命名和名称指认等与IF目标相关的言语行为进行评估,每个阶段都包括了三个目标行为回合,当1—2个预热回合和3个干扰回合的正确率都达到89%时,研究者将正式进入干预阶段[40]。
2.预热
正式进入IF干预之前,干预者大多会对参与的ASD儿童进行预热,通过1—2个回合的动作模仿、仿说等内容帮助ASD儿童热身,干预者对儿童的正确反应进行表扬等积极反馈,对错误的反应进行矫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预热环节的目的只是帮助儿童热身并简单熟悉流程,所以无论被试的反应是否正确,都不会影响干预进入目标任务流程。
3.正式干预
研究中关注IF干预的操作流程,重视区分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使用IF干预所呈现出的次要目标。如针对特征指认这一言语操作,干预者会同时呈现正确的样本卡片和两张干扰卡片,告诉被试:“指一指××。”当儿童在三张卡片中选出对应的正确卡片时,干预者对儿童进行表扬和强化,同时向儿童展示卡片,并增加IF陈述,内容可以是该目标的特征。如以“医生”为选择目标,那么IF陈述可以是“他在医院工作”。IF陈述结束后,干预流程即结束,此刻便不需要对被试对IF陈述做出的任何行为给予强化或纠正。若被试在第一步指认目标时已经出现错误反应或无反应,那么干预者可以进行反复操作,直到儿童反应正确。
(八)干预效果
干预效果将从即时效果和维持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即时效果方面,大部分研究均产生了良好的即时效果,但也有部分研究未发现IF干预的效果。如lara等人对4名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的研究结果发现,仅有1名儿童获得了良好的IF干预效果,另外3名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研究者也指出,使用的IF类型、IF呈现的形式、IF的目标与儿童兴趣匹配程度和儿童自身的兴趣动机等其他变量都有可能导致效果的差异[41]。在维持效果方面,5项研究明确报告了干预研究取得的维持效果,但整体观测的维持时间都相对较短。
四、讨论
(一)研究的总体情况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以3—6岁的男性ASD儿童为主,14项研究的被试均为ASD儿童,且大多伴有智力落后、癫痫等问题。研究被试的年龄跨度较小,主要集中在学龄前阶段(3—6岁)的ASD儿童,对学龄期、青春期和成年期ASD者的关注相对不足。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ASD者的言语水平会有所提升;或者是由于对成年ASD者的言语水平进行IF干预的难度较大,程序也较为复杂。在干预对象的性别方面,现有研究中干预对象大多为男性,性别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点与ASD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有着直接的关系[42],现有研究也未就性别对IF干预效果的影响进行报告。因此,未来有关IF的实证研究还需要更多关注ASD者所伴随的不同类型的障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ASD者在IF干预中的效果差异和实施注意事项,进一步关注ASD者的类型、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全面细致地探寻IF对ASD者言语发展的干预效果。
2.研究场景
研究大多集中于较强控制的环境。早期的IF干预场景大多集中在单独的房间,如治疗室、干预室和教室等,研究者会对干预的环境进行控制,尽可能地排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从而有效提升干预的效率。目前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具有较强控制的环境、“一对一”教学安排、被试数量较少等条件,对IF在自然环境下、小组教学中和ASD儿童日常生活中泛化效果的探索研究相对较少,对IF在集中教学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还不太清晰,对控制情境和自然情境IF使用效果的比较研究暂未见到。因此,未来运用IF干预ASD儿童言语发展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多聚焦于不同控制情境、不同的自然情境以及两种情境的结合等干预场景,还可以进一步关注IF干预由较强控制的环境转换、泛化到自然环境的路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3.使用材料
研究使用的材料大多相似,部分内容会根据干预目标进行灵活选择和调整。现有IF干预ASD儿童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使用材料大多为挡板、书写用具、图片、卡片、计时器、数据表、摄影机和儿童偏好物等。不同干预使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研究者会在实际工作中根据ASD儿童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干预的项目灵活地进行调整和运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聚焦于不同材料以及不同材料组合对IF干预ASD儿童言语行为的影响,从而尝试开发IF的不同主题的材料包,有助于IF在教育干预实践过程中被广泛运用。
4.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以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为主。单一被试实验可以针对个体行为做出全面、深入且细致的分析,追踪个体行为变化的内容和原因,从而有效判断干预方法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情况[43]。目前,现有研究设计主要还是较为单一的多成分设计和多基线设计等单一被试实验设计,虽然也有将多成分设计与多基线设计相结合的实验设计,但相较而言,现有关于IF的实证研究在实验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探寻和更新。随着对IF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使用IF干预具体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刻,未来的研究也应该考虑运用更具多样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设计类型来探寻IF的干预效果。
5.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均证实IF对ASD儿童言语行为的干预有着积极效果。在干预目标的获得程度方面,所有研究都在获得主要目标的基础上,通过IF干预有效获得了IF目标,在更短的干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在目标的泛化程度方面,IF干预有助于ASD儿童进一步泛化学习概念,获得更多言语行为技能。在目标的维持效果方面,Christoph等人和Sarah等人都在研究中报告了IF干预有着较好的维持效果[44-45]。
(二)IF的优势与局限性
IF能够有效提升ASD儿童言语教学的效率。IF干预使儿童在掌握主要目标的同时,也获得了IF语句呈现的次要目标,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以Casey等人的研究为例,在其研究中,两名ASD儿童都在掌握主要目标的同时掌握了部分次要目标,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46]。
但目前,IF在自然情境泛化的效果存在爭议,IF的干预目标在ASD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泛化效果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IF干预ASD儿童言语行为的效果受不同IF类型影响较大,如平行IF(目标刺激相同的反应)、扩展IF(对所教授的概念进行拓展)和无关IF(概念上与目标行为无关)的影响效果并不同[47-49]。Delmolino等人在研究中明确指出,不同类型的IF对ASD儿童教学效果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50]。
五、建议
(一)重视实证研究
通过不断的循证实践,IF逐渐成为公认的能够有效干ASD儿童言语行为的方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IF的操作和研究也越来越规范化和科学化。近年来,国内研究者高度重视循证实践研究的作用和价值,强调循证实践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和明晰干预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项[51-52]。目前我国关于IF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本土情况的IF实践探索较为不足。我国后续研究应该重视在循证研究中对IF进行探索,通过对国外研究经验的学习和拓展,对IF干预程序进行本土化处理和完善,在实证研究中不断丰富IF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二)注重IF干预的效果追踪,开展持续的追踪研究
国外关于IF持续追踪的研究较少,涉及效果追踪的研究也大多只关注较短时间内(如两周内)的延时效果,对更长时间的效果追踪关注则较为不足。由此,我国研究者可以在国外学者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对IF的实证研究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关注IF干预的维持效果。通过追踪研究的问题反馈,不断反思和更新IF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从而更加高效地帮助ASD儿童提升其言语行为水平。
(三)开展综合的干预研究
首先,对IF与多种干预方法的结合进行探索。现有研究已经证实,IF可以与其他方法联合进行干预。研究证实,在原有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加入IF比没有加入IF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干预对象在掌握主要目标的同时还获得了IF目标,干预效果明显增强[53]。一方面,ASD儿童言语行为问题较为复杂,使用多种干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能够使干预效果达到最佳;另一方面,IF作为承担次要目标的方法载体,多与其他干预方法所承担的主要目标联合进行干预。所以,未来不仅可以注重探究不同干预方法与IF的组合,形成综合性较强的干预模式;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探索IF和不同干预方法结合的干预效果,从而为更高质量的干预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和操作指导。其次,加强对参与IF干预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IF干预人员专业培训体系。将ASD儿童的家长、教师及同伴纳入IF干预训练中,为ASD儿童的家长和同伴提供有关IF干预方法的专业支持。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家长执行式干预和同伴介入法都是对孤独症儿童有效的干预方式[54-55]。可以为家长和同伴提供IF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培训其IF使用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让多方力量都加入ASD儿童的IF干预中,从而有效拓展IF的实施主体,形成一种较为多元、多方的干预模式。最后,随着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逐渐被证明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效率[56-57]。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多元化、高技术化特质的科技辅助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58]。在IF应用于ASD儿童的干预研究中,大数据的支持能有助于提升干预数据的录入、提取和分析效率。因此,我国未来使用IF的干预研究要注重获取新兴技术的支持,形成科技与干预、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全面、高效的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65.
[2]邵智,郝建萍,静进,等.儿童自闭症康复治疗学[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8:3.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V[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50-59.
[4]Edition F.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J]. Am Psychiatric Assoc, 2013(21): 591-643.
[5]荆伟,方俊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词语习得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53-58+21.
[6]Ming S, Moran L, Stewart I. Derived Relational Responding and Generative Language: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Behavior Analysis, 2014(2): 199-224.
[7]Rose V, Trembath D, Keen D, et al. The Proportion of Minimally Verbal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a Community-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me[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2016(5):464-477.
[8]Durkin K, Conti-Ramsden G, Simkin Z. Functional Outcomes of Adolescents With a History of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 With and Without Autistic Symptomatology[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2(1): 123-138.
[9]Skinner B F. Verbal Behavior[M]. New York: Appeton-Century-Crofts, 1957: 59.
[10]Mason L L, Andrews A. The Verbal Behavior Stimulus Control Ratio Equation: A Quantification of Language[J]. Perspectives on Behavior Science,2019(2):323-343.
[11]王分分,祝卓宏.言語行为的关系框架理论视角: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新探索[J].心理科学进展,2017(8):1321-1326.
[12]金寧,户秀美,马永强,等.孤独症儿童言语行为教学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20(4):46-53.
[13]Bennett K,Reichow B, Wolery M.Effects of Structured Teaching on the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J].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1(3): 143-152.
[14]Werts M G, Wolery M, Holcombe A, et al. Instructive Feedback: Review of Parameters and Effect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 1995(1):55-75.
[15]Albarran S A, Sandbank M P. Teaching Non-Target Information to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 Examination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Literature[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 2019(1): 107-140.
[16]Holcombe A, Wolery M, Werts M G, et al. Effects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on Future Learning[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1993(3):259-285.
[17]Wolery M, Ault M J, Doyle P. Teaching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Use of Response Prompting Strategies[M]. London: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92:11-23.
[18][32][39][40][45]Frampton S E, Shillingsburg M A.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erbal Responses Using Instructive Feedback[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20(2):1029-1041.
[19]Reichow B, Wolery M. Comparison of Progressive Prompt Delay With and Without Instructive Feedback[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1(2):327-340.
[20][41][50]Delmolino L, Hansford A P, Bamond M J, et al. The Use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for Teaching Language Skill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J].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3(6):648-661.
[21][38]Gavidia V L, Bergmann S, Rader K A. The Use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to Promote Emergent Tact and Intraverbal Control:A Replication[J].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2022(4):1-26.
[22]Carroll R A, Kodak T. Using Instructive Feedback to Increase Response Variability During Intraverbal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2015(2):183-199.
[23][36][44]Tullis C A, Frampton S E, Delfs C H, et al. Teaching Problem Explanations Using Instructive Feedback[J].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2017(1):64-79.
[24]Loughrey T O, Betz A M, Majdalany L M, et al. Using Instructive Feedback to Teach Category Name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4(2):425-430.
[25]Tullis C A, Marya V, Alice Shillingsburg M. Enhancing Instruction via Instructive Feedback for a Child With Autism Using a Speech-Generating Device[J].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2019(1):103-112.
[26]Zemantic P K. A Comparison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During High and Low Demand Contexts on Intraverbal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D]. Eugene: University of Oregon, 2019.
[27]Vladescu J C, Kodak T M. Increasing Instructional Efficiency by Presenting Additional Stimuli in Learning Trial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3(4):805-816.
[28][33][37][46]Nottingham C L, Vladescu J C, Kodak T, et al. Incorporating Multiple Secondary Targets Into Learning Trials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7(3):653-661.
[29]Leaf J B, Cihon J H, Alcalay A, et al. Instructive Feedback Embedded Within Group Instruction for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7(2):304-316.
[30]Nottingham C L, Vladescu J C, DeBar R 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Presentation Schedule:A Replication With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20(4): 2287-2302.
[31][34]Lin G. The Use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for Teaching English and Familial Language Vocabulary to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D].Minnesota: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2022.
[35]白晓宇,Tawanda S M,祝卓宏.PEAK关系训练系统:孤独症语言障碍康复的新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19(11):1896-1905.
[42]Maenner M J, Shaw K A, Bakian A V,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ged 8 Yea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1 sites, United States, 2018[J]. MMWR Surveillance Summaries,2021(11):1.
[43]韦小满,刘宇洁,杨希洁.单一被试实验法在特殊儿童干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4):27-30.
[47]Holcombe A, Wolery M, Werts M G, et al. Effects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on Future Learning[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1993(3):259-285.
[48]Stinson D M, Gast D L, Wolery M, et al. Acquisition of Nontargeted Information During Small-Group Instruction[J]. Exceptionality: A Special Education Journal, 1991(2): 65-80.
[49]Werts M G, Wolery M, Holcombe A, et al. Effects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Related and Unrelated to the Target Behaviors[J]. Exceptionality,1993(2):81-95.
[50]Delmolino L, Hansford A P, Bamond M J, et al. The Use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for Teaching Language Skill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J].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3(6):648-661.
[51]胡晓毅,翟钰欣,孙蕴轩,等.孤独症儿童循证实践研究发展及其對特教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21(4):7-13.
[52]傅王倩,黄晓磊,肖非.特殊教育中循证实践标准设立的困境与应对[J].比较教育研究,2018(7):104-111.
[53]Reichow B, Wolery M. Comparison of Progressive Prompt Delay With and Without Instructive Feedback[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1(2):327-340.
[54]曾松添,胡晓毅.美国自闭症幼儿家长执行式干预法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5(6):62-70.
[55]连福鑫,王雁.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教育学报,2017(3):79-91.
[56]刘革平,高楠,胡翰林,等.教育元宇宙:特征、机理及应用场景[J].开放教育研究,2022(1):24-33.
[57]雷江华,习妮.大数据背景下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1(5):4-8.
[58]李欢,林佳英.近20年国际特殊教育辅助技术研究的演化路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0(1):7-16.
A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structive Feedbackin Speech Behavior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LIU Xi1,2 YU Jufen2
(1.School of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2.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to speech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14 relevant foreign empirical studies we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their curr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intervention objects, intervention context, materials used, assessment tools, experimental design, intervention objectives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were summarized.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empirical research,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tracking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intervention, optimize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intervention, and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nstructive feedback combined with other intervention methods.
Key words:instructional feedback;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peech action
(特約编校 孙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