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2023-03-13 01:09王成霞蔡小龙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孤独感生活满意度

王成霞 蔡小龙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项目“教康结合”背景下特殊教育专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SCTJ-2022-D-08)研究成果。

王成霞,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基本理论。 E-mail:wangchengxia2019@163.com。

[摘  要]  对重庆市范围内6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4名特殊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究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特殊儿童家长的歧视知觉和生活满意度得分在家庭住址上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同家庭月收入的特殊儿童家长在歧视知觉及其歧视感知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顯著差异;特殊儿童家长生活满意度与歧视知觉和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歧视知觉和孤独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在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7,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88%。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和孤独感对其生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同时,歧视知觉也会通过孤独感间接地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

[关键词]  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生活满意度;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  G760

一、引言

特殊儿童,又称特殊需要儿童,相比于普通儿童,其往往在感官、肢体、智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疾和障碍[1]。正是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身体功能丧失以及发展障碍等特点,导致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等相关人员的支持和辅助[2]。其中,特殊儿童家长作为特殊儿童重要的支持主体,承担着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起居、康复训练、教育等各项事务。因此,与普通儿童家长相比,特殊儿童家长在养育特殊儿童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生活挑战,承受着更多的养育压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3]。所谓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整体状况的一种主观评价,是衡量个体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个体对自身生活情况的满意程度[4]。当一个家庭中出现特殊儿童时,通常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相互抱怨和指责。特殊儿童家长需承担特殊儿童长年累月的医疗康复费用,兼顾工作与儿童照护的双重任务,这些都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更多消极、负面的心理情感,如焦虑、愤怒、无助、孤独等[5]。而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个体整体生活状况的重要心理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高低,还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6]。因此,为提升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质量,促进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对特殊儿童家长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极具现实意义。

特殊儿童家长作为特殊儿童的主要照护者,与特殊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最为密切。一方面要承担教养和照护特殊儿童时产生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还可能承受他人的过分关注、指责、语言攻击和排斥[7]。已有研究表明,特殊儿童家长在养育特殊儿童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逃避、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还可能受到来自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另眼相看,因此,特殊儿童家长会感知到更多的自我耻辱感和周围社会成员的歧视感[8]。所谓歧视知觉可释义为个体知觉到自身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种族、身份等)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产生的主观感受[9]。当特殊儿童家长知觉到周围其他社会成员的歧视时,会使其产生强烈的被歧视感,并在其生活中体验到其他社会成员更多拒绝性的态度和伤害性的行为,从而影响特殊儿童家长对自身整体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已有研究发现,歧视知觉是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个体感知到的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则其生活满意度越低[10]。

孤独感主要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自身与他人之间由于各种问题产生隔阂,导致自身所期望的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时,个体内心所产生的消极感受[11]。在教养特殊儿童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家长可能会长期遭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孤立和排斥,导致他们不仅在生活上不能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支持,还会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的孤独感[12]。前人大量研究发现,个体感知到的歧视知觉越多,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会越强烈[13]。此外,孤独感也是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个体的孤独感越高,其生活满意度越低[14]。因此,本研究假设孤独感在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可能起着中介作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虽然目前已有学者对歧视知觉、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涉及大学生、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鲜有研究以特殊儿童家长群体为研究对象来讨论歧视知觉、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以重庆市范围内6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4名特殊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歧视知觉、生活满意度以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孤独感在这两者关系上所发挥的作用。希望能增进人们对歧视知觉、生活满意度以及孤独感之间关系的了解,还能为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生活质量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学校为单位选取重庆市范围内6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剔除未作答以及不认真作答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94份,问卷有效率为89.09%。其中男性115人(39.12%),女性179人(60.88%);特殊儿童残障类型为智力障碍的有172人(58.50%),听觉障碍的有81人(27.55%),肢体障碍的有13人(4.42%),视觉障碍的有7人(2.38%),其他障碍类型的有21人(7.15%);家庭住址在农村的有200人(68.03%),城镇的有94人(31.97%);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及以下有132人(44.90%),2000—4000元有112人(38.10%),4000元及以上有50人(17.00%)。

(二)研究工具

1.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问卷

研究采用的《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问卷》是在赵秋菊编制的《ASD儿童父母歧视知觉问卷》基础上[15],根据本研究中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目标,进行问卷编制和修订。在正式施测前,以重庆市某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家长为预试对象进行问卷的预试,并对预试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完成对问卷的修改与制订。《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问卷》共包含两个维度,10个题目,两个维度分别为歧视感知和歧视归因,问卷采用4点计分,1分表示“非常不符合”,4分表示“非常符合”,问卷得分越高的个体,表示其知觉到的歧视越多。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χ2/df=3.06,GFI=0.92,IFI=0.93,TLI=0.90,RMSEA=0.06,SRMR=0.04。计算出组合信度(CR)为0.87(>0.7),平均方差抽取量(AVE)为0.49,该值接近0.5,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该量表的聚合效度较好。在本次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2.感情与社交孤独量表

采用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用于评定个体的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情况[16],该量表有10个题目,其中有5道题表示感情孤独,有5道题表示社会孤独,量表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1分表示“无”,5分表示“很经常”,计算量表分数时需将非孤独题项进行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孤独感越强。在本次研究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4。

3.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被试的生活满意度状况[17],该量表有5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的方式,1分表示 “完全不同意”,7分表示“完全同意”,得分越高显示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在本次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和AMOS2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四)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将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所有题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6个,且首个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4.92%,远低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三、研究结果

(一)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孤独感以及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不同家庭住址、家庭月收入水平的特殊儿童家长在歧视知觉、孤独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不同家庭住址的家长在孤独感及其社会孤独维度、歧视知觉的歧视归因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歧视知觉及其歧视感知维度、孤独感的感情孤独维度以及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住址为农村的特殊儿童家长在歧视知觉及其歧视感知维度、孤独感的感情孤独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住址为城镇的家长,家庭住址为农村的特殊儿童家长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家庭住址为城镇的家长。不同家庭月收入的特殊儿童家长在歧视知觉的歧视归因维度、孤独感及其各维度以及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顯著差异,但在歧视知觉及其歧视感知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在歧视知觉上,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及以下的特殊儿童家长得分要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以上的特殊儿童家长;在歧视感知维度上,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及以下的特殊儿童家长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以上的特殊儿童家长。

(二)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孤独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对歧视知觉、孤独感各维度以及生活满意度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及其各维度与孤独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并且特殊儿童家长孤独感及其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三)孤独感在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在控制了家庭住址及特殊儿童家长家庭月收入水平影响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探讨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孤独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拟合结果显示:χ2=55.64,df=24,χ2/df=2.32,GFI=0.96,IFI=0.97,TLI=0.95,RMSEA=0.07,SRMR=0.04,模型整体拟合指标较好。如图1所示,在控制了家庭住址及特殊儿童家长家庭月收入水平后,特殊儿童家长的歧视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β=0.27,p<0.001),并且孤独感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满意度(β=-0.26,p=0.007<0.01),孤独感在特殊儿童家长的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7。为检验该中介效应是否显著,研究采用Bootstrap方法,设定Bootstrap自抽样次数为5000,采用Bias-corrected方法以及Percentile方法,计算出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7,-0.02]和[-0.14,-0.01],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结果详见表3。此外,歧视知觉对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25,p=0.002<0.01),即孤独感在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总效应为-0.3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88%。

四、分析与讨论

(一)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孤独感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居住于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的歧视知觉水平要明显高于城镇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该研究结果与白利峰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18]。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具有悠久的户籍历史,户籍制度对管理在册人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户籍制度也存在着农村户籍容易遭遇歧视的弊端[19]。虽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户籍地域歧视现象有所缓解,但是农村地区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地区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会比城镇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的感知到更多的歧视知觉。由于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医疗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因此,相比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这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大多数群体不仅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特殊儿童,还会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成员造成社交排斥,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感知到更多的歧视知觉。

此外,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首先,与农村地区相比,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居民[20],并且城镇地区休闲娱乐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完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活动范围更大,交友范围更广,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更加便捷、舒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城镇地区特殊儿童家长的生存质量,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水平[21]。其次,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主观评价指标,是个体对自身整体生活状况及生活各个方面的自我感受,因此,个体的心态和人生态度也会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产生重要的影响[22]。由于特殊儿童存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身体功能缺陷与障碍,因此,相比于普通儿童家长,特殊儿童家长在抚育特殊儿童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更多的压力,进而对其生活满意度造成不利影响[23]。但并不是所有的特殊儿童家长都处于较低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如果特殊儿童家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人生态度来面对养育特殊儿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始终对自己的养育能力充满信心,也能够有效地降低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24]。

研究结果还发现,特殊儿童家长的家庭月收入水平不同,特殊儿童家长的歧视知觉水平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特殊儿童家长的歧视知觉水平要明显高于2000以上的特殊儿童家长,也就是说,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特殊儿童家长相比,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特殊儿童家长的歧视知觉水平较高。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经济状况是影响个体歧视知觉的重要因素,基于财富的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歧视知觉[25]。对于特殊儿童家长而言,他们要承担抚育特殊儿童过程中的医疗康复和教育费用,而家庭月收入水平较高的特殊儿童家长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较好的医疗和教育条件,因此,相比于家庭月收入水平较低的特殊儿童家长体验到的歧视知觉水平更低。

(二)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及其各维度与孤独感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其孤独感水平越高,反之亦然。该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26],与歧视知觉较低的特殊儿童家长相比,歧视知觉较高的特殊儿童家长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交互动过程中会接收到更多的歧视与敌意,从而使其感受到自身不受欢迎、被排斥,进而有意地回避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导致他们会产生更多的孤独感[27]。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及其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则其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反之亦然,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28]。个体的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则其感知到来自群体其他成员的孤立和排斥越多,感知到群体其他成员对其的接纳程度越低,同时产生更多的压力和消极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生活满意度造成不利影响[29]。特殊儿童家长孤独感及其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特殊儿童家长的孤独感水平越高,则其生活满意度越低,反之亦然,该结果与张欣怡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相类似[30]。孤独感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由于各种人际关系问题而导致不愉快的情感体驗[31]。相比于孤独感水平较低的特殊儿童家长,孤独感水平较高的特殊儿童家长,会在生活中产生更多消极、不愉快的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会降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三)特殊儿童家长孤独感在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在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歧视知觉不仅会对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而且歧视知觉会通过孤独感间接地影响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满意度。歧视知觉是个体对自身的群体成员资格(如种族、身份等)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产生的一种悲观、消极的主观感受[32]。因此,当特殊儿童家长感知到的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感知到更多的偏见与敌意,同时也会拒绝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长此以往会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产生更多的隔阂、冲突和矛盾,这会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的质量,导致他们产生更高水平的孤独感[33],而随着特殊儿童家长孤独感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产生更多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产生不良影响。相反,特殊儿童家长感知到的歧视知觉越低,其感受到的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其他群体成员之间的理解、包容以及支持越多,这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他们的孤独感水平较低,而特殊儿童家长的孤独感水平较低会使他们在生活、工作以及其他的社会交往方面产生更多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孤独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得出结论如下:特殊儿童家长歧视知觉和孤独感对其生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歧视知觉既可以通过孤独感间接影响特殊儿童家长生活满意度,也可以直接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

(二)建议

我国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家长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层次不高,收入水平较低,这导致他们在养育特殊儿童的过程中不仅缺乏特殊儿童医疗康复和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费用,而且很难得到周围亲友切实的帮助和支持,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歧视知觉水平较高,同时也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进而对其生活满意度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建议从以下方面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建立特殊儿童家庭专项救助模式,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相关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其次,专业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特殊儿童照护、康复训练以及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支持,并重点帮扶农村地区低收入水平特殊儿童家长。最后,社区应积极教育康复宣传特殊儿童的相关科普知识,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残障观,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特殊儿童以及家庭成员。此外,社区还应关心关爱特殊儿童家长,定期深入特殊儿童家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他们进行互动和交流,积极开展公益活动,邀请特殊儿童家长参加,增加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降低其孤独感,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水平。专业机构还可以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专业的情感支持援助,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孩子的残疾和障碍,使他们对抚育孩子充满信心,让他们在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第三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1-2.

[2]Zuurmond M,Nyante G,Baltussen M,et al.A Support Programme for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Ghana: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n the Wellbeing of Caregivers[J].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2019(1):45-53.

[3]黄儒军,申仁洪.国外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5):14-19.

[4]Aktan O,Orakci S,Durnali M.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Life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2020(5):679-695.

[5]Staunton E,Kehoe C,Sharkey L.Families Under Pressure: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Irish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2023(2):192-199.

[6]Szabó M,Seton M,Maxwell I,et al.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Australian Actors and PerformingArtists:Life Satisfaction and Negative Affect[J].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2022(2):106-117.

[7]馬仁海,梁海涛.心理关怀视阈下的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困境及干预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8-42.

[8]McHatton P A,Correa V.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Perspectives From Mexican and Puerto Rica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J].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5(3):131-142.

[9]Carden K D,McDuffie D L,Murry K,et al.Minority Stress Process Among Older Black Americans:The Role of Age,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Anxiety[J].Aging & Mental Health,2022 (4):852-859.

[10]Khodabakhsh S.Factors Affecting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Adults in Asia: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22(3):1289-1304.

[11]王成霞.聋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103-108.

[12]孙怡青,安莉娟,姚宏伟,等.特殊儿童父母的教养心路历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0(9):15-21.

[13]Lee Y,Bierman A.Loneliness as a Mediator of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Depression: Examining Education Contingenci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019(2):206-227.

[14]Wang L,Yao J.Life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20(2):258-266.

[15]赵秋菊.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歧视知觉、社交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8.

[1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99-301.

[17]Diener E.Traits Can be Powerful,but are not Enough:Lessons From Subjective Well-Being[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96(3):389-399.

[18]白利峰,杜向农,马娟,等.精神障碍患者歧视知觉与生命意义感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3):429-432.

[19]陈杰,郭晓欣,钟世虎.户籍歧视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1(2):89-96.

[20]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 (2023-02-15)[2023-10-04]. http://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

[21]叶温乐.特殊儿童父母高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22]李润洁,杨颖,曹春京.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生活满意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5):469-470.

[23]Emam M M,Al-Hendawi M,Gaafar Ali D.Parenting Str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in Three Arab Speak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2023(1):134-152.

[24]朱绍宁,王金明,李慧,等.特殊儿童父母亲职压力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养育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1(3):171-174.

[25]Amirova A,Rimes K A,Hackett R A.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Comparison Betwee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J].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2(10):1-11.

[26]Han S,Hu Y,Wang L,et al.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Mental Health Symptoms Among Persons Living With HIV in China: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J].AIDS Care,2021(5):575-584.

[27]朱丽娟,张守臣,张亚利,等.歧视知觉与自闭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关系:体验回避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5):1025-1028.

[28]Ye F T F,Sin K F,Gao X.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Parents of Children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Hong Kong: Impacts of Stigmatized Identity and Discrimination Under Social Unrest and COVID-19[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1-13.

[29]贾绪计,白佳蕊,林琳,等.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和教师支持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9-35.

[30]张欣怡,罗增让.孤独感在大学生人际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28):77-81.

[31]Goodfellow C,Hardoon D,Inchley J,et al.Loneliness and Personal Well-Being in Young People:Moderating Effects of Individual,Interpersonal,and Community Factor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22(4):554-568.

[32]Straiton M L, Aamb A K, Johansen R.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Immigrants in Norway: The Role of Moderating Factors[J]. BMC Public Health, 2019 (1):1-13.

[33]胡梦娟,关文军.自闭症儿童父母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的特点——自尊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0(3):62-69.

The Effect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on Life Satisfac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WANG Chengxia  CAI Xiaol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

Abstract:Based on a survey of 294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six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within Chongqing with a questionnaire,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s of discrimin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in between. Results: The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ore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home address, and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the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scores of parents with different monthly incomes of households of education ; life satisfaction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rceptions of discrimination and loneliness,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s of discrimination and loneliness; loneliness partially mediated between the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was-0.07 and accounted for21.88%of the total effect.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loneliness could be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in predicting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could indirect on life satisfaction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Key words: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life satisfaction; loneliness(特約编校  孙  敏)

猜你喜欢
孤独感生活满意度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郑州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居住区绿地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