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卢子华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帮扶,一直是一项重点工作。现阶段,从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来分析,既有一些成熟的经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总体而言,高职院校还有继续进步的空间,要朝着精准资助的工作方向继续前进。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现状及突破展开论述,希望高职院校认清现状,主动改革学生资助工作,以精准资助为目标,走出循规蹈矩的资助模式,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诉求,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少一些负担、压力,接受适合自己的资助,心无旁骛地学习,阳光积极地生活,怀着一种乐观的心态。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近年来,对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学生,各地区高职院校都在采取帮扶措施,希望学生进入更好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但从最终结果来分析,有些高职院校并未达成资助目标,仍需继续探索精准资助的方式方法。分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现状及突破,旨在总结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以新时代的校园环境、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研究新的资助方案,落实新的资助措施,快速构建精准资助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明确三个重点,即:资助对象、资助方式、资助制度,并围绕这三点,对话教师、对话学生、对话家长,争取各方面的配合,共同完善精准资助工作。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开展精准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全面关怀学生,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构建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要重视精准资助工作,将真诚的帮助、温暖带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具体分析如下:
(一)全面关怀学生
在精准资助相关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发放合适的生活补助,从生活层面,解决学生的种种困扰,满足学生在吃、穿、住、行等层面的基本需求。随着生活上的压力逐渐减少,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越来越好,有利于学生重拾自信,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此外,通过精准资助措施,高职院校可以调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一些科学的心理辅导。这是心理层面的关怀,可以开导学生、温暖学生,激发出学生的生活热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1]。由此可见,实施精准资助计划之后,从生活到心理,高职院校可以全面关怀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二)促进教育教学
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落实,可以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体来说:一方面,学生的配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常有后顾之忧,甚至会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获得学校的资助之后,学生可以渐渐走出忧虑,积极配合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各学科的课程上。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是一种推动力,可以显著提升教育教学成效;另一方面,學生的奋斗。学校的资助,可以激励学生,唤起学生的奋斗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个人的奋斗意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2]。例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奋斗,可以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负责组织活动、协调关系,学生侧重于实践、探索、创新,在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凭借个人的奋斗意识,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与教师携手,共同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活动质量。
(三)构建校园文化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帮扶,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还关系到校园文化。举例来说,以精准资助为主题,高职院校可以进行一些校园宣传,包括:广播宣传、网站宣传、展架宣传等。在宣传内容中,高职院校可以详细地介绍:精准资助工作的意义、精准资助工作的方式、精准资助工作的目标、精准资助工作的原则等。这些内容,可以展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校风校训。这些内容,可以融入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带给学生更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享有愉快的校园生活。另外,围绕精准资助工作,高职院校可以策划一些校园活动,如:精准资助校园讲座、精准资助师生论坛、精准资助学生家庭调研、精准资助志愿者行动等。这些校园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强调人人参与、身体力行,不仅可以关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感染其他学生,让越来越多学生体会到“互帮互助”的幸福感,让越来越多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荣誉感,增强每一位高职学生的爱心、责任心[3]。这些校园活动,主题深刻、形式多样,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彰显高职院校的精神文明,体现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
结合精准资助工作的现状来分析,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这几项问题:资助对象的评估不精准、资助的方式不适合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缺乏制度。随着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真正走出困扰,安心地学习。具体分析如下:
(一)资助对象的评估不精准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资助对象。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评估资助对象时,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常常依赖于教师队伍的主观判断,给予教师队伍过大的权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发出质疑,不理解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不愿意配合、支持。此外,评估学生的过程中,有些高职教师不够严谨,没有详细地审核各项资料,一些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被纳入资助范围,一些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没有获得应有的资助机会。教师队伍长期带着这样的工作态度,也会导致资助对象不精准、资助工作混乱[4]。在高职院校内部,如果资助对象的评估不精准,很容易引发纠纷,失去学生的信任。
(二)资助的方式不适合学生
精准资助的过程中,资助方式很关键。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为:一方面,资助形式单一。考虑到学生家庭困难,有些高职院校直接发放补贴,没有其他形式的资助。虽然高职院校的出发点很好,但工作形式过于单一,高职院校没有认真地进行调查,不了解学生家庭的贫困原因,也不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这种形式的资助,只能缓解暂时的困难;另一方面,忽视学生感受。资助学生的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过度地宣传学生。比如说,有些高职院校习惯于召开集体会议,让资助对象依次上台发言,接受学校的统一资助,并且,在集体的注视下,介绍学生的家庭信息、生活模式[5]。这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可能会十分抗拒,难以接受这样的资助方式。
(三)精准资助工作缺乏制度
实施精准资助计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包含多个环节,如:发布通知、统计信息、审核资料、上报情况、走访家庭、工作宣传等。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计划、有效率、有结果、有责任人,不能粗心大意、违背规则。现阶段,对于全盘的精准资助工作,有些高职院校缺乏“精准资助统筹管理制度”,相关领导很难进行集中化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很难做到规范、标准。久而久之,有些工作环节过于拖沓,有些工作环节找不到责任人,各项精准资助工作始终停留在初期阶段,难以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学生申请资助时,也会感觉到效率低、模式守旧,难以产生认同感。另外,精准资助工作涉及资金分配、物品分配,是一项敏感度很高的工作,全校师生都在关注这项工作。如果完全依靠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不利于营造公正、透明的资助氛围,不利于树立精准资助工作的权威性。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忽视了“精准资助工作监督制度”,没有针对相关流程、相关人员,实施必要的监督措施。即使出现不规范现象,也很难去补救、追责[6]。以上现象说明,高职院校部署精准资助工作时,风险意识远远不够,相关领导还没有认识到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精准资助工作的突破,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其一,严格进行资助对象的评估。其二,采用学生认可的资助方式。其三,完善精准资助工作的制度。这样一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资助。具体分析如下:
(一)严格进行资助对象的评估
落实资助措施之前,高职院校可以发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标准文件”,根据文件中的统一标准,认真评估学生的家庭信息、个人信息,判断学生是否符合资助条件,选拔出一批需要资助的对象。如果学生存在质疑,可以随时查阅文件,解读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或者,咨询相关教师。此外,为了保证评估过程的严谨性、公正性,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责任制”,确立相关教师的工作职责[7]。一旦出现评估失误,如:信息漏审、信息错审等,相关教师要主动承担责任,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纠正失误环节,让每一位需要资助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平等的资助机会,让学生充分信赖资助工作。
(二)采用学生认可的资助方式
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慎重选择资助方式,让学生认可资助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创新资助形式。高职院校要认真调查贫困家庭,了解贫困原因,分析学生的性格、心理,采用合适的资助方式。比如说,对于需要补贴的家庭,直接发放补贴,对于需要就业的家庭,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对于需要医疗援助的家庭,联系一些优质的医疗资源,形成一套“多样化资助体系”,适应不同类型的贫困家庭;另一方面,尊重学生感受。高职院校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能过度地宣传学生。例如,以线上对接的方式,直接发放生活补贴,保护学生隐私信息,或者,在宣传工作开始之前,與学生一对一沟通,获得学生的同意之后,再安排相关的宣传事宜[8]。并且,在宣传过程中,不泄露学生的家庭信息,不展现学生的生活模式,侧重于宣传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
(三)完善精准资助工作的制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精准资助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精准资助统筹管理制度”。按照该制度,相关部门可以统筹管理精准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审核资料、上报情况、走访家庭等。并且,针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确立工作目标、工作进度,配备充足的工作人员。该制度的落实,有利于高职院校领导进行集中化管理,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规范化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在申请资助时,可以根据统筹管理制度,有步骤地进行申请,寻求相关负责人的帮助。总体来说,基于统筹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感受到高水平服务,认同高职院校的精准资助工作。另外,在精准资助工作中,资金分配、物品分配均属于比较敏感的环节,考虑到这些工作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监督制度”。该制度一视同仁,强调:人人接受监督,人人享有权益。该制度全面落实之后,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可以形成一种压力,有利于工作人员反思精准资助工作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获得更多保护,有利于学生捍卫自己的权益。一旦出现不规范现象,高职院校领导可以依据这项制度,快速处理问题,维护精准资助工作的秩序。
综上所述,关于精准资助工作,高职院校要有不断突破的意识,要把学生的困难,真正放在心上,放在重要位置。具体来说:首先,发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标准文件”,设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责任制”,严格进行资助对象的评估。其次,构建“多样化资助体系”,尊重学生的感受,采用学生认可的资助方式。再次,建立“精准资助统筹管理制度”和“精准资助工作监督制度”,完善精准资助工作的制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精准化研究―― 基于对扬州市职业大学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X-b/2018/1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远航,郭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0 (7):107-111.
[2]赵贵臣,肖晗.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55-159.
[3]欧阳铁磊,叶玲肖.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策略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0(8):45-47,129.
[4]倪义坤,刘科生 . 大数据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以学生校园网络行为数据挖掘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21(2):152-156.
[5]樊永生.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62-66.
[6]何旭娟,吴晓君,周艳玲. 高校资助育人“双助”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20(9):139-143.
[7]何鹏飞.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3):35-39.
[8]申素平.教育立法与受教育权的体系化保障[J].教育研究,2021(8):35-47.
(作者单位:1.扬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2.扬州市职业大学医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