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6日,全国政协所属的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在京举办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11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开放发展文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交流。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出席论坛,代表相关专题分论坛在全体会议作题为“深化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发言。发言内容摘登如下。
很高兴与各界新老朋友相聚一堂,共同参加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中国经济社会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17届,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交流对话搭建了重要平台,为增进各国民心相通、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论坛以“开放发展文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紧扣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会议安排,我围绕“深化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作一发言,与大家分享两点体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是各种文明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始终在相遇相知、相交相融中向前发展,共同缔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赓续,同样时刻演绎着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碰撞与融合的壮阔场景,书写着中外友好交往和文明交流的传世佳话。从延续千年、绵亘万里、贯穿东西的古丝绸之路,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交往,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责任与担当。中国政府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务实举措,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走深走实,为全球繁荣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着气候变化、生态破坏、贫富悬殊、种族冲突、领土纷争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加剧了不同文明间的误解隔阂,阻碍了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历史和现实证明,应对化解各种风险挑战、重建人类社会新秩序,需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文明对话是国际社会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价值力量,唯有依靠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有效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
国际传播是文明交流互鉴不可分离的推进器,文明交流需要传播,国际传播促进人类文明互鉴、进步发展。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深化国际传播、加强文明对话,更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挖掘文明内涵。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要善于总结和梳理各种文明的发展脉络、文化特征和世界意义,增进各国对彼此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和现实国情的理解与认同。要充分发挥媒体、智库、出版等在传播知识、交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不同文明成果的多角度研究和阐释,廣泛传播各国文明精华和文化精髓,增进民众之间的了解与认知。
广泛开展交流。国际传播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后疫情时代,要积极搭建各种对话平台,推动各国政府、政党、议会、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等各领域人员往来,勤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不同文明之美,善用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文明之别,在交流互鉴中扩大理念契合点和利益汇合点。要充分释放社会组织、青年群体、草根人士等传播优势,增添传播活力。
用好数字技术。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推动文化单向传播向全息体验和交互传播转变。要学习掌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善于运用AR、VR、元宇宙、智能机器人、LED演示大屏等新应用场景,广泛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数字影视等新媒体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生动化展示、传播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重话语方式。话语体系构建是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方面,关乎文明对话交流实效。跨文化的传播要深入研究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心理认知、思维逻辑、语言特点、接受习惯,善于换位思考,找准参照系、对照物,注重凸显全人类共同价值,激发共情、共鸣。要采用国际通行的叙事方式进行交流,着力提升讲故事的技巧和能力,寓道于事、以小见大、揭示真理、启迪受众。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规律,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各国共同参与与行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作为全国政协领导下的高端智库,长期以来在推动中外友好事业方面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衷心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交流、广泛合作、增进了解,共同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