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责 盛天祺
摘要:本文以文献探究为理论基础,结合学生工作实际,探索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和提升路径。依托首批校级网络工作室“数理松鼠”积极开展资助育人教育,提升资助育人感染力,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扶困、扶志与扶智有机融合,实现受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院实际,结合现阶段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发展现状,结合高校学科特色,依托“励学共同体”志愿帮扶团队,奏响资助育人双重曲。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励志、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并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出科学可行的提升路径,并具有示范作用,为其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科学构建资助育人工作新阵地。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1]。在新时代十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资助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资助的力度不断在加大、资助形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形成了覆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为促进教育公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3]。
(一)资助育人制度不健全
我国已实现覆盖全学段的资助育人体系,同样,高校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能够顺利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审批,给予认定。从宣传成效来看,国家资助政策的解读文件与录取通知书一并发放至学生手中,做到了全员覆盖,但是未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仍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知如何进行申请、不想申请和不敢申请。在就读期间,也会出现家庭经济困难生因自身原因未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如果学校老师未及时发现,就错过了困难认定的时间。困难生资助很难形成明确的认定标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学科性、学生生活水平、学科的差异、个体差异性等,很难形成统一明确的认定标准。
(二)资助育人全局性不强
家庭经济困难生,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若对他们的帮扶只停在经济层面,忽视心理、学业、职业规划、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帮扶和引导,资助无法和育人结合在一起,受助学生就不能够真正实现自立自强。当前,一方面勤工助学的岗位和资金投入较少,且未能够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在一起,多从事非技术性岗位,对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缺乏有效帮助;另一方面,学校的奖、助政策多为无偿资助的形式,部分学生会认为这是国家指定的资助政策,是应该享受的权利,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内驱力不足,不愿吃苦受累,不愿过多的付出和牺牲自己的时间,未能很好尽到对社会的义务。高校是困难生资助的主体,协同社会、企业、家庭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由于参与程度不一,未能有效的开展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也使得资助助学的全面性有所缺失。
(一)入学前,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
为了确保新生充分了解入学前的资助政策,学校将采取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比如,在录取通知书中清晰明了地提及资助政策,将资助政策信息整合到入學手册中;组织资助政策宣讲会,邀请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政策,并解答学生和家长的疑问等。通过这一系列有力的宣传手段,学校将确保入学前资助政策的全面覆盖,为新生提供了解和充分利用资助机会的支持。
资助不是程序化的一般工作,也并不是完成了相应的规范化的动作,就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而是应该贯穿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素养的培育。新生录取通知书送达的同时,是资助工作开始的起点,此时的新生对学校的资助政策处于空白的领域,资助政策在入学前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将资助宣传的纸质材料与录取通知书同时寄达至新生手中,是各高校目前通用的做法,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做到全面的覆盖,但是无法确保每位同学进行知悉和了解。在入学前可以对资助政策进行集中宣讲,确保每位入学的新生知悉、知晓国家资助宣讲,同时可以发放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对特殊情况的学生重点关注,并建立“一生一册”档案。便于开学后与困难生申请名单进行匹配,如此同学未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及时主动联系了解情况。同时可以利用此次讲解学校助学金的情况,申请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入学后尽快完成身份转变,熟悉专业内容,提升学业成绩,争取更多的奖励,同时也为自己更多的成长机会。
入学前新生家访。新生入学之前,可以结合家庭经济困难调查问卷的情况,开展入学前新生家访。通过困难生家访,能够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困难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支持。通过开展家访活动,深入困难生家庭了解需求,重点关注困难生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了解困难生的家庭背景,包括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通过倾听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意见,制定个性化的帮助计划,同时向家庭介绍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信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选择。了解他们入学前遭遇的困难,并讲解国家资助政策,开辟绿色通道,提供相应帮助,以实际行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生顺利入学[4]。
(二)开学初,筑牢“资助+育人”新阵地
通过巧妙融合“资助+育人”战略,打造了一套全面支持学生发展的新机制。首先,通过举办资助政策说明会,详细介绍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类资助形式,确保每位新生了解相关申请条件和流程。
开学初,查看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情况,并与重点关注名单进行匹配,及时联系家庭情况特殊却未申请困难生认定的同学,与其进行深入交谈对话。同时,特别关注那些家庭情况特殊但未主动申请困难生认定的同学,学校将积极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并展开深入的交谈对话。仔细审查已有的困难生认定名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与此同时,建立一个专门的重点关注名单,用于标记那些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提出申请的同学,及时提醒申请认定,做到困难认定全覆盖。召开年级班会,讲解本学期资助政策的内容,申请时间和注意事项,并把控重要时间节点,做好提醒工作。
召开防范电信诈骗主题班会,大学入学后,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生通过线上、线下不同的平台寻找兼职机会。在新生入学季,他们成为“被诈骗”的重点关注对象。诈骗犯通过网页弹窗、社交群、朋友圈、QQ空间、短视频链接等发布兼职刷单信息。他们一般都有着“零成本,低门槛,高收入,时间自由”等诱惑,想兼职赚取零花钱的学生主动找上门。召开防诈骗专题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中专题教育,通过鲜活的案例,为学生讲解和分析在大学校园中常见的电信诈骗类型和成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筑牢防范电信诈骗的防火墙。
(三)高年级,奏响“资助+育人”双重曲
在高年级,实施“资助+育人”双重策略是学校推动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建立全面的奖学金与助学金计划,资助优秀学生并关心经济困难同学,既激励学业出色者,也为有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了经济支持。
1.加强消费观教育
大学可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在此阶段他们的价值体系还没有成型,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积极的进行教育,创新资助育人模式。能够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产生积极作用。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自己身份发生的转变还未做到完全适应,比如在大学期间“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具备哪些能力,践行什么样的行为”等。许多学生初次离开家长的精心呵护,独自前往陌生城市求学,加强消费观的引导,避免出现花钱无节制,或通过不合法,合规的渠道为自己谋取生活费。加强人生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在接受国家资助的同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学校、为社会做贡献,为攻克卡脖子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加强困难生兼职的引导
大学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黄金时期,大多数学生会将兼职仅仅当作赚取零花钱的渠道,存在随意性、短视性、盲从性的问题。通过主题教育引导各位学生谨慎选择兼职,增强自己防范意识,保持警惕。同时要在明确自身职业特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兼职渠道。要以学业为重,平衡兼职与学业,处理好自己兼职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最后是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不从事违法违规的兼职,同时自己利益受损时,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校可以建立兼职信息平台,为困难生提供实时的兼职岗位信息。定期组织兼职招聘会,邀请企业到校园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为困难生提供面对面的咨询和面试机会。开设兼职就业辅导课程,培养困难生的职业素养,教授求职技巧和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
3.加强专业知识教育
经过大学一年的知识学习,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初步了解,部分同学通过学习获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有一部分同学通过学习获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同样也有一部分同学因学科基础薄弱,出现挂科情况。我院是基础学科大院,学科难度大,挂科率高、重修率高。为提升学业成绩,可组建了励学共同体学业帮扶团队,帮助学科困难的学生提升学业绩点。对困难群体按照学业成绩划分小组,邀请成绩优异的同学加入团队来帮助绩点低学生提升学业成绩,邀请绩点低的同学加入团队,成为被帮扶对象,有针对性的提升学业成绩。同时邀请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进行经验分享,激励更多的学生提升学业成绩。
(四)毕业前,加强价值引领与使命教育
在毕业前,加强价值引领与使命教育是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成功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这一目标。组织主题讲座和座谈会,邀请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启迪学生对未来的认知。同时学校可以在毕业班课程设置中引入相关课程,探讨个人、社会和职业层面的使命与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服务他人的意义,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开展专题研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激发对未来的奋斗目标。
1.加强价值引领
在大学后半场,职业规划显得更为重要,家庭经济困难生大多数面临考研与就业之间的选择。大多数同学会因为家庭经济原因,选择尽早就业。另一部分同学想通过攻读研究生,提升自己学业成绩,但又面临学费困难的问题。通过开展生涯职业规划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生涯职业规划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生涯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积极引导他们关注自身成长,关注职业发展。与此同时,在分享会结束后,提供学习资源的清单,包括推荐的书籍、在线教育平台、学习工具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提供给学生进一步的支持,如答疑服务、辅导资源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所学专业,提升学业成绩。
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多于城镇的就业岗位,许多同学倾向于留在大城市,不再愿意返回乡村,但是乡村的发展,需要大量知识的倾注,这就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乡村振兴需要高校毕业生,积极引导广大困难生毕业后返乡就业创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发光、发热,助推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反向就业创业同样也是当下形势的理智选择,是顺应我们社会发展,满足现实需要的有效举措。
2.加强使命教育
在研究生考研成绩公布后,邀请励学共同体团队成员为低年级学生做考研经验分享,激励更多的同学掌握学习技巧,提升学业成绩。励学共同体团队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各自独特的经验,包括学科选择、复习计划、心理调适等方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着重强调实际的学习经验和技巧,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建议。分享者可以分享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在毕业前夕,召开诚信还贷主题班会,引导助学贷款同学在就业后按时还贷款。详细讲解还款流程以及贷款逾期对个人和家庭可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金融意识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和借贷观念,提高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强化还款意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在毕业前夕,组织召开诚信还贷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即将毕业的助学贷款同学在就业后按时还清贷款。
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的育人目标,有效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更好的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形成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扶困、扶志与扶智有机融合,构建以人为本的关怀型资助育人体系,多措并举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实现受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院实际,结合现阶段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发展现状,结合我院学科特色,依托“励学共同体”志愿帮扶团队,奏响资助育人双重曲。对我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出科学可行的提升路径,并具有示范作用,为其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楊少辉.算细账深挖潜倾力打造完善的全链条教育体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02):15-17.
[2]王长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发展的新部署[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38(03):1-5.
[3]李卫兵,花海波,星言.新征程,新梦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科技、人才与文化”释读[J].高中生之友,2023,(04):4-9.
[4]张雨爽,荣阳阳,杜璇等.大学生兼职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4):93-95.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