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娇
摘要: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内涵的劳模精神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都不过时,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本文基于有关劳模精神的重要文件精神和重要论述,归纳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职业理想面临的严峻挑战,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其深层原因,结合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及实践成果探索加强高职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劳模精神;路径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劳模精神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长于新中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虽然在每个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其内核基本稳定。从“出大力、流大汗”的忘我劳动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到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型劳动,劳模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1]。
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内涵的劳模精神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都不过时,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2]。
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
争创一流是指在追求卓越的目标引导下,每个人都奋发向上,争创一流。劳模都是各行各业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典范。
艰苦奋斗精神的内在核心是不怕困难,勇于挑战,不满足已有成绩,不避讳差距,始终奋发向上、谦虚谨慎,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勇于创新就是不拘一格,不因循守旧,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连创新高。
淡泊名利是以超脱世俗、豁达客观的态度看待一切。劳模的业绩与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密不可分,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奋斗不息,并且能做到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成为人们尊敬的先进人物。
甘于奉献就是要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用奉献来自我约束、自我升华。
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劳模们用奋斗引领社會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祖国的发展奋勇向前。劳动是构建社会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石。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劳模们用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高职院校培育劳模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创新之举。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培养崇高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优秀劳动品质和工匠精神,并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现状,课题组于2023年7月以陕西高职院校学生为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实录的方式,以随机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75份,有效问卷645,问卷回收率为96.43%,有效率为95.55%。除了问卷调查外,本课题组还召开座谈会9次,个别访谈学生94人。调研结果较客观充分地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识和认知情况,也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中,还存在着片面认知劳模精神,对劳模精神的宣传渠道较窄、力度较小,与育人结合力度不够等问题[3]。
(一)对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认知欠缺、导向有偏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劳模精神的深刻认识,对其内涵和价值认识不够全面。一些学生认为劳模精神是一种过时的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脱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认识导致学生对劳模精神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动力。在中华文明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辛勤、持久、创造的劳动者,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推动着国家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对个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内涵价值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调查中,高职学生能普遍认识到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理念。但提到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的劳模精神时,36%表示不了解,7.33%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过,可见对劳模精神的宣传与弘扬仍待加强。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始终注意多层次、全方位建构劳模形象,使劳模形象与国家形象、社会形象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尤其是注意将劳模形象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争当劳模。
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劳模形象认知有多元化、多样化倾向,将“明星人物”“公众人物”当作劳模。部分学生不愿向劳模学习,不愿意成为劳模,认为劳模们都是干脏活累活的人,自己不愿意或吃不了那份苦。这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劳模形象建构宣传和劳模评选标准方面有所欠缺,导向有偏差。
(二)对劳模精神的有效宣传力度较小、渠道较窄
新媒体对劳模精神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在宣传载体上,46%受访学生认为劳模精神的认知来源是教材,获取媒介较单一;在宣传节点上,主要集中“五一”劳动节前夕或劳动月,日常宣传较少;在认知阶段上,受访学生表示大学接触劳模精神内容较义务教育阶段少很多,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关于劳模精神的也较少,仅21.3%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开展过“劳模进校园”主题活动,58.3%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在调研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发现:42%的受访者认为信息获取渠道较窄,23%的受访者认为内容比较陈旧,形式比较单一,作用越来越小,30%的受访者认为与实际脱离,看起来热闹,但效果不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劳模精神的宣传方面还需要着重探索和实践。
另外,劳模精神的宣传往往借助于媒体传播,缺乏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创新强的宣传队伍,将政治建设和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宣讲教师往往是就宣讲而宣讲,未能深入研究理论知识,了解劳模精神的发展脉络,未能走进劳模身边,了解劳模事迹,没有情感共鸣自然难以达到打动人心的宣传效果。
(三)对劳模精神的育人功能挖掘不深、延续不够
新时代,高职院校逐步结合自身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将劳模精神融入课堂,劳模精神的育人功能逐渐显现,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未形成课程教育体系,劳模精神的讲授主要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对其他课程的渗透性不足,使劳模精神的感召力、凝聚力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对劳模精神的学习和弘扬延续性不够,学习和传播劳模精神往往限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所,未能体现在全方位的育人过程中;三是在探索培养评价机制方面存在漏洞。劳模精神的评价更多依托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会直接导致成绩不合理,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较低,进而影响其对劳模精神的认知、理解和传承。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劳模精神的过程中,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效果。这导致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和体验不深刻,难以真正将劳模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以上调研数据和调研结果为我们厘清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情况和存在问题提供了现实支撑,也为探索多维度全方位弘扬劳模精神路径提供了思路方法。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要注意加强引导,强化宣传,主动占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教育三个阵地,探索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线上与线下齐互动,让劳模事迹可亲、可近、可敬、可信、可学,共同提升劳模精神的培育效果。
(一)加强引导,融入教育,发挥劳模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和职业内涵,发挥劳模的榜样力量和引领效应,将劳模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五育并举体系中。分析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将劳模精神转化为行动指南,激发劳动热情,明确奋斗目标,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在建构劳模形象中,注意循序渐进,更多地关注普通劳动者的奋斗事迹,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挖掘学生身边的劳动榜样,逐步过渡到各级劳模的先进事迹。常态化宣讲劳模事迹和劳模精神,强化劳模形象认知,引导学生学习劳模、愿做劳模、争当劳模,从而真正实现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二)紧扣时代,紧贴现实,创新劳模精神的宣传方法载体
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新媒体正逐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宣传劳模精神时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传播媒介,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构建宣传媒体矩阵。同时注意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语言,专心的宣传内容,贴心的宣传载体让宣传内容入脑入心。
在宣传时间节点上更加注重平时而不仅仅限于重大节日,真正将劳模精神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劳模事迹报告会、劳模精神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体验劳模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舆论引导,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宣传劳模精神重点在于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创新强的宣传队伍,强调政治建设与舆论引导有机统一,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及时获取到各方资讯,精准判断舆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同时,这支队伍也必须是劳模内涵的学习者、劳模事迹的传颂者、劳模力量的敬畏者、劳模精神的践行者,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劳模精神的伟大之处,才能对劳模们有敬畏之心,才能有真情实感的报道和宣传,才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三)主动占领,“三个阵地”,共同提升育人实效
高职院校培育劳模精神要主动占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教育阵地,探索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线上与线下齐互动,让劳模事迹可亲、可近、可敬、可信、可学,共同提升劳模精神的培育效果。强化课堂教学,将劳模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4]、通识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当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劳模精神;加强社会教育,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与劳模面对面交流[5],心与心碰撞,聆听劳模事迹,全方位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如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访各级劳模,举办劳模精神宣讲会,开展劳模精神进企业、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劳模力量,践行劳模精神;用好网络教育阵地,运用新媒体矩阵创作或转发关于劳模精神的好作品、好案例、好做法、好经验,擴大劳模精神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与线下教育活动良性互动,共同提升劳模精神的培育效果。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广大劳动者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高职院校必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诠释劳模价值,反映劳模精神内涵,以劳模精神为指引,从广大劳模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勇担社会责任,践行时代使命。
本文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院级科研项目《致敬建设者,奋进新时代――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3YKYB-03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夏一璞.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弘扬路径[J].工友,2022(05):32-34.
[2]赵浚,田鹏颖.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98-102.
[3]吴沛东.当代大学生劳模精神认知状况分析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102-106.
[4]李娅婷.新时代“劳动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以“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18):53-56.
[5]尹成鑫,和震,任锁平.劳模、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6):59-64.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