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从电影《闪灵》中的男主角杰克·托兰斯入手,观察美国家庭恐怖片中担任“父亲”“丈夫”身份的男性角色的“崩溃”及其隐喻含义,分析造成其悲剧的微观个人因素和宏观社会因素,揭示美国父权制下中产阶级家庭的困境与美国梦的消解。这种模式背后,是人物在性别角色社会化影响下的男性焦虑,更是美国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普遍危机。
关键词|《闪灵》;核心家庭;父亲形象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恐怖电影作为广受欢迎的电影题材,在提供视觉冲击以及娱乐消遣的同时,也能够起到释放大众的精神压力的作用,这一功能可折射出当下社会中普遍的现实焦虑。可以说,影片中的恐怖元素就是观众焦虑的具象化存在。根据恐怖元素和题材的不同,恐怖电影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反映难民危机的边境恐怖片(Border Horror Film)、质疑纪实媒体的伪纪录恐怖片(Mockumentary Horror Film)等[1]。其中,有一类以家庭为主视角的恐怖电影值得引起注意,即美国的家庭恐怖片。它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探讨其中的伦理、道德、情感问题,由此诞生了一系列著名作品,如《遗传厄运》(Hereditary,2018)、《招魂》(The Conjuring,2013)、《宠物公墓》(Pet Sematary,1989)等等。改编自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同名小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拍摄的《闪灵》(The Shining,1980)讲述了下岗教师兼作家杰克·托兰斯带着妻儿来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好望宾馆,在歇业季节里担任宾馆冬季看守人的职责,因受幻象折磨而发疯试图杀死家人的故事。在影片中,杰克的角色由家庭的建设者逐渐转变为家庭的破坏者,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核心家庭中男性角色崩溃的剧情结构在美国家庭恐怖片中屡见不鲜,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American Horror Story 1)中出现了同样的情節设置,一家三口中的父亲最先被幻觉所蒙蔽,最终酿成惨剧。为何在父母与孩子中,最先被攻破防线的是父亲,而非妻子或子女呢?
一、性别角色社会化与性别冲突:
杰克的男性焦虑
社会心理学家达里尔·贝姆(Daryl Bem)和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认为,性别歧视是一种人们潜在的意识形态,即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一套信仰体系,因为他们缺乏对世界的其他看法。性别角色观念,即角色要与一个人的性别方面的生理特征相适应的观点,有助于人们理解社会向男性和女性所施加的压力。[1]影片中的杰克在父权制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方式——男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女人则承担家庭主妇的责任。[2]
杰克持有坚定的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在他的设想中,男性必须是刚强果决、承担重任、养家糊口的形象,而女性则需要顺从、配合男性。失业令他无比自责与痛苦,经济上的窘迫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接下了看守好望宾馆的工作,证明他作为父亲、男人的能力,并且对冬季与世隔绝的恶劣环境和此前看守人一家的悲惨下场不以为然。在妻子温迪前来问候正在写剧本的他时,他表现出极度的愤怒与不耐烦,并警告她“无论我在这里做什么,只要我待在这就意味着我在工作,也就是说你不能来打扰我”。在酒店前看守员格雷迪对他说“你的儿子丹尼拥有你根本不了解的天赋,并且正在试着抵抗你的意志”和“你的妻子似乎胜过你,比你更加机灵”时,杰克全都表现出激烈的否定态度。他始终在迎合传统观点下性别角色观念对于男性的期望,想要确立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无法接受“妻儿可能不需要自己”这一念头。
然而事实证明,杰克的现实能力无法与他的理想男性预期相匹配。温迪在见到丹尼脖子上的掐痕后,认定杰克再次伤害了儿子,此前杰克曾在酒后状态下扭伤了丹尼的手臂。这位母亲的底线再次被触及,她终于忍无可忍,不再去迎合丈夫的观念、对丈夫百依百顺,开始反抗。这也是当时美国性别危机的缩影。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美国持续不止的经济衰退让男性群体面临就业危机,为数不多的就业机会也由于女性的加入而更加竞争激烈。[3]父权制社会下男性自古以来的主导地位遭到挑战,而杰克觉察到自己已落入下风。被原工作单位开除、剧本创作不顺利、儿子过早的自立意识,以及妻子的拒绝服从,不断地给杰克施加压力,日益加重他来自男性身份的焦虑。
杰克的焦虑表现在许多方面。根据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形成焦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抑制。[4]由于焦虑会带来自我的渺小感与贬低自己的倾向,人们通常倾向于以逃避的方式来抑制。杰克的酗酒、长时间工作、发泄欲望、沉迷于幻象中的酒吧和舞会,无一不是为了让自己暂时忘记现实焦虑。然而,这种逃避的方式是无法消解焦虑情绪的,反而会使消极情绪对内产生攻击性,造成适得其反的局面。杰克伏案工作写出来的剧本通篇只有一句话:“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乐,杰克是个笨蛋)最终,焦虑超过杰克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转而向外爆发,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杰克拿起斧头,狂热到失智的双眼瞄准了自己的妻儿。
至于为何崩溃的是父亲角色而非母亲,答案同样隐藏在性别角色社会化下的父权制家庭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影响下,父亲(男性)主要作为工具、桥梁,将家庭与外部社会连接起来;母亲(女性)则担任表达性角色,起到的是维持家庭内部稳定的作用。[1]由此可见,母亲的角色与核心家庭的联系是更加紧密的,而父亲角色由于存在一部分对外性,更易受到外部因素的直接影响与冲击,具备更强的不稳定性。在影片中作为超自然存在的宾馆黑暗力量也正是因此才选中杰克作为他们行凶的刽子手。
二、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危机:
美国梦的消解
《闪灵》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自然历来不乏解读和评论。其中,杰博维茨和杰夫里斯曾提出,杰克既是宾馆的看守人,同时也守望着美国梦,而《闪灵》全片呈现的就是梦境破碎的空虚与焦虑。[2]既然杰克个人身上体现的是美国梦的消亡,那么托伦斯一家作为整体也象征着美国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困境。
20世纪上半叶后,美国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家庭模式不断变迁。结构功能主义奠基者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经过观察提出了美国家庭理论。其观点为,现代工业制度提出了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的要求,而相对孤立的核心家庭不受传统扩大家庭强制性的亲属关系的妨碍,能够有效地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核心家庭也满足家庭的两种主要的社会需要:儿童社会化和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依托。于是,由双亲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应运成为占主要地位的家庭模式,因为它能够完美适应现代社会的标准。[3]由杰克、温迪夫妻和独生子丹尼组成的家庭就是现代社会典型的核心家庭。
从家庭内部来看,托兰斯一家的裂痕早已存在。核心家庭以夫妻关系的建立为起点,一般情况下以子女离家而告终,其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就是贯穿始终的夫妻关系。尽管与丹尼的心理医生面谈时,温迪极力为杰克酒后伤害丹尼的事迹找借口开脱,试图将它描述成一次意外,但她不断快速抽烟的肢体动作和委屈无助的面部表情已经暗示了她自己也并不相信这套说辞。杰克多次表现出来的暴力倾向已经给她造成了心理阴影,令她惧怕自己的丈夫,对亲密关系失去安全感。然而同样受到父权制影响的温迪被教导要依靠自己的丈夫,她别无选择,只能惴惴不安地希望杰克能够守住戒酒的诺言。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杰克备受男性身份焦虑的困扰,引起焦虑的不仅是杰克个人内在的冲突,也有他与温迪之间的性别冲突。在潜意识层面,杰克的攻击性是指向温迪的。父权制思想在核心家庭中的男女两性关系里埋下了隐患,长此以往必然爆发危机。
从家庭外部来看,托兰斯一家的分崩离析实则是时代的产物。美好核心家庭的幻想正是美国梦的缩影,《闪灵》以家庭的破碎这一隐喻暗示了美国梦的空泛苍白,以及这一文化对美国核心家庭所造成的伤害。在杰克来到好望宾馆面试时,经理桌上插了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布景已似有所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历了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历史重大事件,在美苏争霸的局面中由强转弱,同时女权运动逐步发展、离婚率持续攀升,经济、政治、思想形势动荡不安。在越战中,美国耗费了巨额财力,甚至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淖,国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现实与梦想的严重错位制造了极大压力,而在性别分工固化的观念下,背负着养家糊口责任的杰克被迫全盘承受这种压力。他陷入美国梦的成功神话之中,想象自己在这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但到头来只是受到宾馆的蛊惑而已。影片中好望宾馆这一意象正是象征着美国及其价值观,它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场之上,修建之时还与当地印第安人发生过几次冲突。撇开影片隐含的种族观点不谈,杰克最后走向癫狂,也与他受到宾馆“掠夺”“暴力”的传统影响有很大关系。
《闪灵》聚焦于一个美国三口之家的悲剧,通过杰克这一角色展现了“父亲”这个角色在自身性别认同和核心家庭地位中的脆弱性,最终导致崩溃的结局。影片中虽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恐怖元素,但除去幻觉以外,真正的行凶者只有托兰斯家庭中的父亲杰克,因此他的失控也是最具有文化意蕴可供解读的。并且,这一情节结构也在许多家庭恐怖片中广泛被应用。对杰克“崩溃”原因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美国家庭恐怖片的诞生背景与流行原因——恐怖片,其实是自身焦虑的释放与可视化。通过毁灭的结局,焦虑暂时被摧毁,但现实的危机并未消失,因而观影过后恐怖仍然盘旋心头。
[李珺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