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彼得·潘故事”的成长主题

2023-03-13 15:38蔡俊
影视戏剧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彼得

摘 要|《彼得·潘》是英国作家J.M.巴里的成名作,至今仍旧是孩子们最爱的儿童剧目,而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电影也在不断翻拍。论文通过对“彼得·潘故事”及其当代影视改编版本的分析,认为随着多元媒介时代的到来,“彼得·潘故事”获得了跨越媒介的生长,形成了一个丰富和庞大的互文体系,虽然故事的主角一直是那个不愿长大的男孩,但贯穿整个故事系列的却是永恒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彼得·潘;跨媒介;成长主题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英国作家J.M.巴里一生创作颇丰,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幻想剧《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小说《小白鸟》(1902年)中,后来巴里将这个故事发展成为剧本,并于1904年在伦敦公演,大获成功。之后每上演一次,巴里就将剧本修改一次,定本到1928年才得以出版。此后,巴里又根据这一题材相继出版了童话《彼得·潘在肯辛顿公园》(1906年)、《彼得·潘》(1911年)、《彼得·潘的缺点》(1926年)等,这个永远不会长大的男孩的故事随着巴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逐步完善,这也使“彼得·潘故事”不再局限于一个单一文本,而是与其他相关文本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互文性的“彼得·潘系列”。随着多元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个故事更是获得了跨越媒介的生长。时至今日,《彼得·潘》仍旧是孩子们最爱的儿童剧目,而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电影也在不断地被翻拍。这个故事从1924年起就多次被搬上银幕,从1953年迪士尼的动画版,到1992年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指导的《铁钩船长》,再到2003年的英国电影《小飞侠彼得潘》和2015年美国版的《小飞侠:幻梦启程》,“彼得·潘故事”越来越丰富。在不同的版本中,故事的细节有一些小小变动,彼得·潘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形象也在作者和改编者不断对故事的修改中逐渐立体而饱满。虽然“彼得·潘故事”的主角一直是那个不愿长大的男孩,但贯穿整个故事系列的却是永恒的成长主题。

一、时间之外的孩子

每一个儿童故事里总有一个大坏蛋,我们就从“彼得·潘故事”中的大坏蛋海盗船长虎克说起。虽然他是一个狡诈无比的大人,有许多凶恶的海盗帮手,有使不完的阴险恶毒的手段,可是他却从来都没有击败过彼得·潘。彼得曾将虎克的一只手臂割下来喂了鳄鱼,于是这只鳄鱼便把虎克当作世上最美味的食物而一直追捕他。这条鳄鱼也不是普通的鳄鱼,因为它曾碰巧吞下过一只钟,所以它的肚子里会永远发出“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因此,只要听到时钟的滴答声,虎克便如临大敌,这声音既提醒他逃离正在靠近的危险,又一刻不停地给他带来了生命的威胁,是他无法忽视又无法摆脱的存在。没有指针的滴答声比精巧的钟表刻度盘更象征了一种时间的无形存在,在电影里,时间己经和虎克的全部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时时刻刻关注时间,时时刻刻想要摆脱时间,但是,他越是这样,时间就越牢牢地捆住他的手脚,他仿佛是一个时间的囚徒,无法逃离时间给他设下的陷阱。在1992年版的《铁钩船长》中,导演斯皮尔·伯格更凸显了这个“时间”的主题。电影中有一段情节讲的是虎克将所有能找到的时钟全部砸毁,并且他还怂恿彼得的孩子杰克毁掉父亲送给他的表。“孩子,快让时间停止……”虎克对杰克说。“总是说话不算话,从不花时间陪我们。”杰克一边抱怨着,一边砸毁了海盗船上所有的时钟。

与虎克相反,故事里的彼得·潘是个超越时间的孩子,他不僅永远不会长大,而且永远不会死亡。在动画版和2003年版的电影中,故事没有交代彼得·潘离家出走,来到永无岛的原因,在《铁钩船长》中,彼得·潘则明确说出了自己离家的动机:

我很怕,我不想长大,因为每个人长大后就会死掉,所以我逃跑了……

彼得·潘逃离了死亡,从而也逃离了时间。所以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各种版本的电影里,彼得·潘从来没有时间的概念,时间对他来说没有约束力。在这一点上,彼得·潘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孩童,小孩子是没有记忆的生物,也是没有时间概念的物种。他们一点也不在乎时钟的滴答声,只是固执地按照自己内心的节奏成长。彼得·潘的迷人之处也在于此,在时间面前他是自由的。巴里在确定彼得·潘的年龄问题上前后有些出入和矛盾,所以在“彼得·潘系列故事”里,他的年龄成谜,他的记忆也成谜。故事并没有交代虎克和彼得之间的仇恨从何而来,前一秒彼得可能还和虎克船长拼得你死我活,下一秒他可能就把虎克船长的凶恶残忍忘得一干二净了。虽然这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却正是孩子的特点。儿童是活在每一个当下的生物。

虎克:潘,你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

彼得:我是少年,我是快乐,我是刚出壳的小鸟。

这段台词看起来像彼得·潘在胡说八道,但也说明了彼得也许根本不知道他自己是谁。时间侵蚀着我们的存在,让我们渐渐走向衰老,毕竟我们谁也不能真的像彼得·潘那样永远做个小孩。但时间也塑造了我们的现在,时间决定我们从何处来,并将走向何处。就像我们前面所说,彼得·潘与虎克船长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他可以超越时间而生活。但是生活在时间之外就没有烦恼了吗?在2003年版的电影《小飞侠彼得·潘》的结局,温迪问:

温迪:你不会忘记我的,对吗?

彼得:我?忘记?永不。

温迪:你还会回来吗?

彼得:我会来听关于自己的故事。

当其他的孩子都渐渐长大,彼得·潘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故事、一个传奇、一个神话。童话告诉我们:

你看看温迪,会发现她的头发变得花白,身材又缩小了,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很久以前。现在简是个普通的成年人,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女儿。每年春季大扫除的时候,除非彼得忘记,不然总会来接玛格丽特,带她去虚无岛,在那里玛格丽特给彼得讲关于她自己的故事,他听得很有兴趣。玛格丽特长大后,也会有一个女儿,她也将成为彼得的妈妈。只要孩子们还是快乐、天真、没心没肺的,事情就会一直这样继续下去。

一拨一拨的孩子都会长大,只有彼得·潘永远被封印在永无岛。他被封印在故事里,寻找着自己生命的意义。如果无忧是以忘却为代价,那么真的有人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吗?忘记那些儿时的伙伴,忘记那些快乐的时光,甚至忘记那些成长的烦恼,换来的只是独自一人不断循环的欢乐时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不禁追问,是什么让彼得·潘下定决心飞向永无岛呢?

二、站在窗外的孩子

当彼得·潘还是一个正常的人类儿童的时候,有一次他无意中听到了爸爸妈妈在谈论自己长大么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让他非常反感,于是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当他在外面酣畅淋漓地玩到尽兴之后,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当他回到家门口,试图通过当初离家出走的那扇窗子重新回归家庭与人类社会时,却发现窗子已经关死了。在电影《铁钩船长》中,彼得·潘说道:

但我还小,我想我妈妈。所以我决定飞回自己家的窗口。可是它关上了,他们已经忘了我。我去找其他的窗口,其他没有关上的窗口,我就是这样遇到温迪的,我在她的房间追我的影子。

彼得·潘的妈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他的床上正睡着另一个小宝宝。眼前的一幕让彼得·潘伤心也不已,从此他断绝了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念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彼得·潘之所以永远无法长大,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父母放弃了对他的希望,放弃了对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尽管彼得·潘表面坚强,但事实上他也是一个害怕孤独的孩子,他需要被认同和关注,所以当他回家的窗口被关上了,才会不停地寻找那些没有关上的窗口。他把那些孩子从窗口带走是不是也是某种形式的报复?童话中有一处情节是大部分电影版本中没有的,在孩子们回家前,彼得·潘派小仙子叮叮先去温迪家里,提前把窗子关好:

“快,叮叮,”他小声说,“把窗户关上,闩好!对了。现在你我必须从门出去。温迪回来,就会以为她妈妈把她关在了外面,她就只能跟我回去了。”

……

他不知道弹的这首曲子叫“家,甜蜜的家”,但知道它说的是:“回来,温迪,温迪,温迪”。他开心地喊道:“你再也见不到温迪了,女士,因为窗户闩上了!”

或许彼得并非没有一丝想要长大的念头,只是曾经为他打开的那扇窗早已关闭。在故事里,即便他是一个受到孩子们崇拜的小英雄,他作为孩子被父母疼爱的需要和被人关注的特质还是在不经意间统统显现。温迪的父母在这一点上和彼得·潘的父母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孩子们离家出走,杳无音讯,但他们始终没有关上窗户,因为他们时刻都在盼望自己的孩子们平安归来,而且坚信他们一定会回来,所以他们要保证孩子回家的路畅通无阻。在2003年的电影版里,当达林先生和太太与孩子们相认,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彼得选择了从窗外向里注视着。彼得·潘是倔强的,尽管他面临矛盾,但倔强的性格还是使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漫长且永无止境的童年岁月中,彼得·潘将有数不清的欢乐,那是其他孩子永远也享受不到的。但是他透过窗户看到的那种欢乐,却也是他永远无法得到的。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投影,也许很多人在童年时都有一个想要离开家庭去大千世界闯荡的时刻,有的人或许半真半假地进行过这样的行动,有的人或许只是在幻想中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儿童文学和艺术热衷于讲述儿童离家探险主题故事的原因,但这些故事大多有一个共同点——主人公最后都回家了。因为孩子们最终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总是那么温和,自己也还没有能力独立生活下去,因此,在这些故事里,小主人公们都经历了“离家——成长——归家”的旅程。作为旅程终点的“回家”也是成人文学艺术和儿童文学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学者佩里·诺德曼曾这样论述儿童文学中的离家主题:

成人小说在处理年轻人的离家的事件时,结果通常是他们决定留在外面闯荡。……但儿童虚构文本中的人物往往在失去家又找到家之后,懂得了家的意义……克里斯多夫·克劳森说:‘如果家是一个优越的地方,一个不会发生关于生活与文明等严重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家是我们基本上应该呆着的地方——那我们就可能是在处理儿童故事;如果家是我们必须逃离的地方,以便成长或……保持纯真,那我们就是在处理青少年故事或成人故事。我们还可以在克劳森的两种类别之间做进一步的区分:离家能促进人的成长的故事,是给成人看的;离家能让人保住某种形式的纯真的故事,通常是给青少年看的。至于找到一个安全的家,并能让人像小孩般自由生活于其中的,则往往是儿童小说最关注的主题……”

这样看来,彼得·潘真的是非常特别的男孩,因为他是儿童文学、戏剧和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无法归家儿童形象。为什么会如此呢?就像我们前面提到,很多孩子都有想从人生中出走的时刻,它的到来或早或晚,因此父母需要为这一时刻的到来随时做好准备,并要承诺永远为孩子保留那扇窗——让他们随时可以回来的窗。有了那扇窗,当孩子重新回来的时候,也就是他获得成长的时刻。就像在2003年电影版的最后,温蒂从永无岛回到家,对父亲说:

我准备好了,我准备好做一个大人了。

所有人都羡慕彼得·潘,都觉得不想长大是他的主动选择,他是一个逃离了时间的孩子,逃离了死亡的孩子。但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也许他也是一个迷失在时间中的孩子,回家的窗已经为他关闭,他是一个窗外的孩子。

三、彼得·潘长大了

“彼得·潘系列”是一个不断被改编和改写的故事,不同版本的再創造也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人对成长的理解。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忘记,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长大了,会发生什么呢?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铁钩船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长大了的彼得·潘的故事。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彼得·潘故事”最大的未解之谜,就是关于时间。时光飞逝,当年的小飞侠彼得·潘已长大成人,成为一名出色能干的律师。他与儿时的女伴温蒂的孙女结婚,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在现实世界中幸福温馨,其乐融融。可是,这个时候的彼得已经忘记了自己小飞侠的身份,以及儿时在永无岛上那些惊险和快乐的时光。在带着妻子和孩子们探望祖母温迪的路上,钩子船长虎克竟然再次出现,并虏去了他们的孩子。焦急的彼得手足无措,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他必须尽快找回小飞侠的身份,回到永无岛与宿敌虎克决一雌雄。

《铁钩船长》的有趣之处就在于,电影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视角重新讲述了一遍这个故事。“不想长大”很多时候都是成年人对儿童的误解,或是成年之后对已经逝去的童年时光的缅怀,因为只有长大之后才能明白长大的代价,才能明白长大之后我们要放弃年少时的无邪天真和随性自由,转而接受肩负重担的命运,才能明白长大非但不容易,而且令人难以接受,成长过程中总不免带有哀悼与伤感。当然,也有些人无法或者不愿接受这种转变,于是就造成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便是所谓的“彼得·潘症候群”,或者荣格所说的“儿童情结”。“彼得·潘症候群”用来描述那些拒绝长大,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不成熟的成人。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彼得·潘系列”都有一个相同的开头: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只有一个孩子不愿也不想长大。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充实的童年生活,就无法顺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所有的孩子都是勇往直前的,所以彼得·潘注定孤独,注定会被长大了的孩子们所遗忘。有着幸福童年的孩子才有勇气长大,因为他并不觉得长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也让我们反思,作为成年人该如何葆有童心,毕竟永无岛是我们都曾经去过又永远无法回去的地方。对于儿童的成长,作为成人一定要抱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不移的信任,同时鼓励孩子勇敢乐观地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和阵痛,毕竟人不能一直活在过去,尽管小飞侠彼得·潘是孩子们童年时代的守护神,我们还是应该选择长大,我们不能选择逃避。也许,长大的那一刻,就是魔法消失的时刻。人一方面需要成长、渴望成长,一方面又畏惧成长、逃避成长。因为成长需要付出艰辛、承受痛苦,成长意味着从熟悉安全的地方进入陌生而又充满风险的地带。成人如此,儿童也是这样。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两难,每个孩子都注定会长大,无论他童年有着怎样的奇思妙想,也许都会被忘却。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魔力的消失不是一种惩罚,只是成长的必然结果。更何况,葆有童心的大人,会有新的魔法。

本论文为202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蔡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彼得
彼得与狼
探寻彼得兔的故乡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兔2:逃跑计划
开学啦!
彼得潘
彼得潘
下雪啦!
彼得·贝伦斯简介
彼得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