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美劳动画卷——《捣练图》

2023-03-12 09:20行桥鑫
美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织绣炭火仕女

行桥鑫

1.捣练活动通常由妇女在秋季天气转凉时进行,“捣练”便逐渐被赋予了秋思闺怨的象征意义。

2.画中仕女多梳鬓云高耸的圆形发髻,这种发型在隋唐时期的贵族妇女中十分常见。

3.《捣练图》中正在生火的仕女手执团扇,扇面绘有芦汀野鸭图,你发现了吗?

4.炭火盆边插着一双火筷子,可用来翻动炭块,让炭火烧得更旺。

5.正在织绣的女子身着白衣,衣袖上的白色有些泛黄,颇具古旧的韵味。

6.唐代女性喜用花钿装饰眉间,画中的仕女便在眉心贴有蓝、绿两色,呈三瓣状的花钿。

7.《捣练图》右上角有一行小字“天水摹张萱捣练图”。这些字是金朝皇帝完颜璟写的,其中“天水”指的就是宋徽宗。

夜深了,月亮掛上树梢,孩子们已经进入甜蜜的梦乡。此时,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再次忙碌起来。借着月光,她们将布料放在砧板上,用木杵不停地敲打,每敲打一下,对远在边关征战的丈夫的思念就更深一分。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述了这种孤寂的“捣衣”场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我们在感叹古代女性勤劳的同时,不禁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何为“捣衣”?为何要在夜晚捣衣?想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可以从一幅画谈起。

何为“捣衣”?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幅描绘我国唐代仕女捣衣场景的珍贵画作——《捣练图》。此画原作早已遗失,作者是唐代仕女画大师张萱。这幅摹本出自北宋末年极具艺术天赋的宋徽宗赵佶,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捣练图》中共绘制了12个唐代宫廷仕女形象,她们分为三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捣衣工序。按照欣赏古画的顺序,将画卷从右向左徐徐展开,画面展示的依次是捣练、织绣、熨烫的场景。

捣练组由四位仕女构成。她们围着一座枯黄色的长方体石砧,上面放着用细绳捆绑起来的白色布料——生练。所谓“练”是一种生丝织品,因为质地坚硬且颜色不够洁白,所以在缝制衣物之前,必须先用沸水煮泡,再将布料置于石砧之上用木杵反复敲打,才能使布料变得平滑、柔软。

捣练是个力气活。四位仕女被分为两组,轮流捣衣。她们围绕着石砧两两相对,每人手中都持有一个中间细、两头粗的木杵。站在中间的两位仕女此时微弓着背,正举着木杵欲向下捣去;另外两位仕女则是持杵静立。更为生动的是,左侧穿红衣蓝裙的仕女把木杵靠在胸前,一只手正在给另一只手挽袖,显然在为下次捣练做准备,这一细节让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织绣与熨烫,姿态的对比之美

画卷中间描绘的是织绣的场景。两位仕女以中间的线轴为中心,一个坐于左侧的凳子上,面向观者;一个坐于右侧的地毯之上,背对观者。面向观者的仕女一只脚踩在凳子上,手捏绣花针,认真地缝补着置于腿上的白练;背对观者的仕女正从线轴上拉扯丝线,定要把缠在手上的丝线梳理清楚。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刚刚捣好的布料就能直接拿来缝制了吗?事实上,捣练的正确步骤应该是先捣练、熨烫,最后才是缝制,但在《捣练图》中,这种顺序被打乱了。关于如此安排场景的理由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画家很可能参考了北魏时期壁画的构图方式——组合画式,将最具感染力的内容放在画面中央。所以在观看这幅画作时,大家不妨采取从卷轴两边向中间观看的方式,或许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画卷左侧描绘的是熨烫环节。熨烫之前先要生炭火。身穿蓝衣、蹲坐在地上的年轻仕女,正在为熨烫组准备炭火。她手执团扇,为炭火添风助燃。炭火烧得太旺,她不得不转过脸去,以手掩面遮挡热气。在她左侧站立的四位仕女也呈两两相对之势。两边的两位仕女身体微微后仰,将长长的布料展开,而不绷紧。中间的两位仕女,一人手握盛有炭火的熨斗缓缓移动,将布料烫平,另一个年轻的仕女则配合着她的动作将白练料理平整。白练下面还有一个可爱俏皮的粉衣小女孩,与辛苦劳动的仕女形成鲜明的对比,为画面增添了一抹轻松活泼的色彩。

服饰与发梳,唐人的风韵之美

《捣练图》除了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仕女捣练的过程,仕女们的服饰纹样与发型装束也同样值得我们细细欣赏。唐代仕女的服饰主要有裙、衫、襦等,她们将短衫的下襟掩在束胸长裙之内,外搭半透明的披肩,使整个人物呈现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可谓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在捣练组中,最右侧身穿绿色长裙的仕女,其披肩上的纹样是以浅蓝色构成的六边形,内部以红色、绿色填充,整体形状类似龟背,因此被称作“龟背瑞花”;在织绣组中,坐于翡翠色毯子上正在理线的仕女,身着大红色披肩,靛青色枝蔓缠绕其上,枝蔓内填以粉色莲花,这种纹样线条柔美,色彩浓丽,被称为“卷草莲花”;在熨烫组中,左侧身穿蓝色长裙的仕女,短襦以粉色为底,上织边线以两片叶子构成的菱格,内部填充呈放射状对称的瑞花,纹样由此得名“菱格瑞花”,体现一种吉祥、庄严的格调;蹲在一旁生火的仕女,其所穿服饰的纹样同样颇具特色,绿色长裙上以晕色圆环为骨架,中间填充如意瑞花,其形似雪花,这种纹样称为“团窠瑞花”。图中服饰纹样搭配多变,充分体现了唐代服饰端庄、明艳的特点。

与纹样相配的还有仕女们的发型装束。《捣练图》中的仕女们束发时多用梳子装饰其上,每把梳子的形状都略有不同,有的装饰于发鬓前,与额间的花钿相互搭配,有的装饰于发髻之后,这也是唐代仕女较为流行的一种装扮。

月下捣衣声,古人的智慧

“捣练”这一活动最早出现在诗文之中,后来逐渐成为绘画的题材。如汉代班婕妤在《捣素赋》中云:“于是投香杵,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飚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又如魏晋时期曹毗在《夜听捣衣》中云:“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又如南朝诗人谢惠连在《捣衣》诗中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至唐代有王建的《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甚至大诗人李白也在《子夜吴歌》中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在这些诗句中,捣衣活动总是在夜晚进行,捣衣的妇人们也常常与月亮相伴,带有几丝凄清之感。

原来,经过捣练后的布料很容易变得松散,所以捣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所以捣练一般不在温度过高的时候进行,需等到夜晚温度降低或者在温度较低的季节,才能开展捣练活动,只有这样,捣练出来的织物才能更加紧实、耐用。

在古人的世界里,捣练不仅是一种劳作活动,它还被写进了诗文之中,绘入了画卷之上,寄托了无数人的浪漫遐想与情思。

猜你喜欢
织绣炭火仕女
清代仕女图轴选
“丝绣华章——清华藏珍·织绣展”展览
新媒体环境下金秀瑶族织绣艺术传承发展问题及对策*
走进名厨厨房
In the kitchen with the chef 走进名厨厨房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从《宫乐图》看唐代仕女
东正,与织绣拍卖同成长
乾隆时期的藏传织绣佛像
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