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婕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普及和推广,将美育纳入基础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指明了新方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乡村学校中,音乐课程教学意识的滞后性却违背了基础教育学校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针对目前乡村音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充分利用学校的农村区域音乐资源,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及课程研发,从而有针对性地破解乡村音乐教育的教学路径,形成具有本土优势的教育教学样态。
【关键词】乡村音乐 教育困境 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2-0098-06
音乐教学是学校美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人格及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导致部分乡村地区教育资金短缺,使得多数农村学校的师生难以获得与城市相匹配的音乐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从而对乡村音乐教学的长效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此外,在以学生文化绩效占据主要教学任务的乡村学校中,还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如音乐教学被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课程占课、音乐教学设施陈旧、教师教学素养不足等。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学校之间音乐课程教育的鸿沟。因此,需要全面加强基础音乐教育的人文性,关注乡村地区的音乐文化土壤的培育,促进乡村音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助力学校音乐文化体系的创新性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学习体验。
一、乡村音乐教学的价值意蕴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和中心环节,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切入点。乡村音乐课堂是落实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将音乐课程融入乡村学校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感受乡土音乐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化课的学习也具有一定补充作用。
通过系统性地优化和创新音乐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包括“歌唱”“欣赏”“表达”等方面,使学生在对音乐理论内化吸收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并体现音乐教育的艺术魅力。此外,运用音乐质性研究方法探索乡村音乐教学的解决对策,明确乡村学校音乐教学所面临的现实瓶颈,可以有效缩小城乡音乐教育教学之间的差距,对我国乡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师教学专业的成长具有长远意义。
第一,在素质教育层面。乡村音乐教学是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依托,致力于最大限度覆盖区域性乡村文化的音乐教育服务体系。为了提升音乐教育在乡村教育中的比重和地位,乡村学校需要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音乐教学中,乡村学校应遵循音乐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外联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审美情趣为主要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弥补素质教育在乡村学校美育教育中的短板,提升学生在音乐审美、音乐鉴赏和音乐表达方面的能力。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大力开展农村音乐教学实践,带领学生走进乡村,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在感受乡情乡音、传承优秀乡村音乐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构建音乐教学体系。同时,乡村学校要对音乐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弥补素质教育与学校美育的短板,构建多元性、本土化的农村音乐教学场所,展现多元化、生动性的艺术优势,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教育资源层面。中国乡村地区具有多样性的历史文化及民俗资源,这不仅为乡村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继承、创新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础。音乐艺术是表达乡村音乐文化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乡村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民俗文化。与此同时,在数据智能助力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它也能够推动乡村音乐教育在数字技术、素质教育和民俗文化传承方面的蓬勃发展。
第三,在音乐理论层面。针对传统的乡村学校音乐课程内容,应全面、系统地推行音乐课程教学改革。重点聚焦学校乡村区域的音乐资源,积极转变落后的音乐教育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发挥音乐教学具有人文性、实践性和审美性特点的学科优势。同时,全面了解音乐及乡村学校音乐课程教育的价值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实质上,乡村音乐教育教学是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和延伸,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多元化教学形式,全面优化乡村音乐教学内容,展现“视听一体”的音乐区域性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夯实音乐教育的人文性优势,将“创造”贯穿于学校音乐课程的音乐创作、音乐演唱与表演、音乐鉴赏的整体艺术实践中,使师生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创造者和主体,使全新的音乐课程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能力全面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大力推广乡村学校的戏曲通识教育,加大戏曲教学的普及与宣传力度,支持地方戏曲艺术走进乡村学校的音乐课堂,鼓励学校开展地方性戏曲社团,以及打造学校与地方戏曲艺术团体共创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地方性优秀戏曲文化真正走进乡村校园。这种生动的音乐教育形式,既打破了传统乡村学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单一性与片面性,又生动地展现了具有中国乡村音乐教育本土化和地域性的课程价值。对此,乡村音乐教学应与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相契合,积极采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推动乡村音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发挥其启发指导和价值引领的乡村音乐教育功能。
二、乡村音乐的教学困境
教育现代化和课程本土化,是乡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在人才振兴背景下所遵循的教育原则和基本目标。通过深度融合乡村教学所蕴含的独特艺术审美,可以探索以音乐教育形态为指导的乡村音乐教学路径和传播价值。但同时,由于我国城乡差异导致的乡村学校音乐教学先天不足的教育现状,在推进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乡村音乐教育同样也面临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音乐教学的均衡发展,需明確乡村学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困境,全面夯实音乐教育的人文性优势,推动乡村音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助力乡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一)音乐学习意识薄弱
对音乐教育意识的缺乏是阻碍乡村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是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由于乡村居民对音乐教育的功能价值存在认知偏见,导致乡村学生缺乏音乐鉴赏及审美的能力。其主要原因还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价值取向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在乡村学校课程设置方面,音乐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依据乡村学校教学调查与实践探究发现,我国乡村地区音乐课程的开课率虽然已经稳步提升,但是仍存在乡村音乐课程被占课的现象。在学校音乐教学方面,由于教学时长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音乐教学目标,从而导致乡村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记忆断层,进一步影响了学校音乐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同时,乡村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储备不足、对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了解不够,致使乡村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计划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音乐教学形式单一
学校乡村音乐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是当前我国乡村音乐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困境之一。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将艺术实践与音乐基础知识、课外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还需要重视重塑乡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职能以及发挥文化传播职能。学校音乐教学包括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两部分。现阶段,我国乡村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多以民间音乐和民族歌曲演唱为主,其中红色曲目与民族特色歌曲占有很大比例。
在乡村学校基础教育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对外部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国家历史的了解和积累相对薄弱,对红色歌曲和民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历史内涵也难以深刻理解。因此,系统的学校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从整体课程结构来看,难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内驱力,这也会对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造成一定的阻碍。音乐课外活动的具体形式是汇报演出、小组实践及由舞蹈、乐器及合唱等组成的小组活动。然而,在音乐课外活动实施过程中,由于乡村学校地处偏远、条件相对落后,无法正常开展各项课外活动;且学生受课业影响也难以参与到音乐实践过程中,这就导致乡村学校音乐课外活动开设的质量和频率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乡村地区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意识严重滞后。而在偏远乡村地区,音乐展览或乐团演出等形式的观摩机会少之又少,且音乐会演出门票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成为大部分乡村学生无法参与音乐演出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原因之一。
(三)音乐教学设施陈旧
在构建艺术振兴乡村的体系中,要深化数字化音乐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注重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过程性、参与性,借鉴新时代的音乐教学形态、艺术元素、教学范式,辅助以AI智能技术,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音乐课堂的全员参与。但是,音乐教学设施陈旧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音乐教学的常态化开展。由于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在教学设备上投入不足,给音乐课程的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乡村偏远学校配备的音乐教学资源不符合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钢琴、架子鼓、箫等基本乐器配备不足、信息化教学设备与数字音乐教室未配套应用等。因此,教师只能借助课本资料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做中学”“练中学”“看中学”的音乐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逐渐丧失对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另外,购买音乐教学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金,这无疑又增加了乡村学校的经济负担。
(四)音乐教学方式落后
音乐校本教材是音乐教师对统编教材的补充和完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课程需要改进与优化,要重视乡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职能和文化传播职能,使学校音乐教育与乡村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教学理念相契合。此外,我国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而校本教材是学校继承、创新民间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新课改标准要求下,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学生感受乡情乡音、传承优秀乡村音乐。同时,要融合乡村教学所蕴含的独特性和本土化音乐审美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音乐鉴赏和音乐表达能力。这样能够逐渐形成多元化、本土化的农村音乐教育体系,为我国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提供重要保障。
尽管我国一些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对校本教研的关注与应用,但音乐教师在专业技能、课程开发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使乡村音乐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难以顺利开展。此外,乡村学校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现状等因素,导致乡村地区校本教材与音乐教育的民族化、素质化教育目标不统一,这也是造成我国乡村学校音乐课程改革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乡村音乐教学的实践应用
音乐教学作为学校美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乡村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乡村音乐教学是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依托,覆盖区域性乡村文化的音乐教育服务体系。作為农村学生进行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乡村音乐教育是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启发指导和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功能。在乡村音乐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应重视信息技术、音乐智能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保障乡村音乐教育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应结合乡村教学所蕴含的独特性和本土化特色,深入探索音乐教育形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教育功能。
在乡村音乐教育中融入数字教学技术,根据乡村地区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利用数字智能网络资源优势,可以构建富有生动性和审美性的乡村学校音乐课程体系。通过创设大量视听结合的音乐体验课程和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审美力和创造力,还能为乡村音乐教学改革提供全面的实践参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AI智能技术的应用应紧密结合乡村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借助信息化优势及时掌握音乐教学动态及课堂教学进度情况,准确识别并构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音乐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对乡村学生的视、听、唱、演等方面进行有效指导,以此增强乡村地区学生音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内驱力。
二是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乡村音乐教育教学是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养成音乐知识共享与小组实践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出“视听一体”的乡村音乐特色,进而推动乡村音乐教育在数字技术、素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蓬勃发展。
三是加强教育资源储备。在乡村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数字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丰富的优质音乐教学资源成为保障乡村音乐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通过数据技术筛选出与乡村音乐课程教学相匹配的音乐学习资源,能够使学生获得沉浸式音乐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保证乡村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是增强教育时效性。在乡村音乐教育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通过聚焦乡村音乐数字化教学资源,乡村学校可以构建数字化乡村音乐教育教学路径;通过数字赋能教学的智能化音乐学习机制,探索我国乡村地区音乐教育数字化的课程框架。此外,及时发现音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进与优化方案,可以进一步推动乡村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和创造教学。首先,在音乐演唱与游戏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字技术引入乡村音乐课程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乡村音乐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等线上教学信息平台,为学生直观地传递音乐基础知识与歌曲演唱技巧,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思考并探究音乐理论问题。这不仅让乡村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歌曲,也为歌曲演唱及音乐理解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在器乐教学过程中,乡村音乐教师可以通过AI智能和数据驱动的方法进行智能创编。通过在数字化虚拟器乐伴奏乐队中输入器乐学习的曲目、节奏以及旋律,利用计算机及音响设备进行曲目外放与输出,从而满足乡村音乐教育课程发展的内在需求。再次,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乡村学校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造成音乐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乐器图像和波形样本与乡村地区音乐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创设大量的“做中学”“练中学”“看中学”的音乐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直观、准确地理解和感受音乐文化中的基本内涵。最后,在音乐创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计算机音乐创作系统的引导下开始课堂学习。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音乐课程教学,学生可以自主操作音效,且可以反复播放,进一步增强了对乡村音乐课程基本知识及信息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为乡村地区学生学习音乐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乡村音乐教学的行动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塑音乐功能
在音乐教学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优化和升级对乡村音乐课程内容及教学的建构模式,正面理解音乐文化在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方面的功能。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将其贯穿于音乐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中,设计出多样化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流程,从而实现乡村音乐课堂的全员参与。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实践,带领学生走进乡村,深入感受乡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底蕴,特别是乡村音乐的文化魅力。在体验乡情乡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乡村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更新音乐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应适时扭转音乐教学的侧重点,确保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音乐教学,并秉承因材施教的音乐教学原则,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以此检验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并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热情。
(二)优化技术手段,创新课程内容
随着乡村音乐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可以借助信息资源的可视化优势,通过系统性地优化和创新音乐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对于“歌唱”“欣赏”“表达”的音乐能力。将数字技术真正应用于乡村学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传统教具(包括音乐教材、教学乐器与乐谱教板)与电子资源等先进教学技术,打破以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桎梏,实现音乐教学线上与线下的协调推进。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优化音乐学习方案。依据乡村音乐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应制定符合其教学规律的制度规范,及时更新与改革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调整数字化音乐教学计划,从而形成具有本土优势的教育教学样态。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驱动教学法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进而为乡村音乐课程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编写校本教材,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推进和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此,乡村学校自主开发的音乐课程内容应围绕人文地理、民间音乐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结合地区多样化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具有乡村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内容。在编写和印刷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乡村学校应注重教材的创新性与时代性,以学生为主体,关注音乐审美的内在要求,将具有本土特点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数字技术理念融入校本教材,个性化地制定乡村音乐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案。在音乐曲目整合方面,学校要保留经典歌曲在教科书中的比重,以民间音乐和民族曲目为主,同时将网络歌曲、外国歌曲、流行歌曲融合起来。在编写教科书时,应以信息化教学为基点,使多元化的在线学习材料与教科书内容相互补充。如歌曲内容部分,乡村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将任务式驱动方法涵盖乡村音乐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入独唱、合唱、朗诵、情景剧、舞蹈、乐器等表现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艺术性。
(四)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教学质量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乡村音乐教育,摒弃传统音乐教育方式,旨在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音乐参与度。在乡村地区音乐教育中利用MIDI乐谱、完美钢琴、口袋五线谱等智能软件,以智能钢琴模拟器呈现钢琴音色,让学生体验键盘演奏、写谱的优势。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的多轨音频设备,对音乐学习曲目及录制的声音进行混音与剪辑处理,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数字音乐教学课堂。乡村学生通过观摩音乐剧表演、歌曲演唱与舞台歌曲表演等音乐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音乐水平,还能充分展现良好的艺术修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行素质教育、培養多元化人才,能够进一步推进乡村音乐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
五、结语
在构建乡村艺术振兴的建设体系中,音乐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要深化数字化音乐教育理念,利用AI智能技术的全新教学手段,借鉴新时代的音乐教学形态、艺术元素、教学范式,充分发挥其启发指导和价值引领的功能。作为乡村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纽带,既要重视重塑乡村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并发挥其文化传播职能,又要深度融合乡村教学所蕴含的独特性和本土化优势。具体而言,应聚焦学校农村区域音乐资源,构建更为完善的乡村音乐教学制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乡村音乐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乡村音乐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提高乡村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乡村音乐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DB/OL].中国政府网,2023-02-13.
[2]尹云芝.乡村音乐教育信息化的现实瓶颈与纾解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02):156-160.
[3]樊霄英.建构地方高校音乐学与乡村音乐教育的联动模式[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08):79-80.
[4]肖辉.乡村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05):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