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云
【摘 要】民歌是一种依靠语言进行表达的音乐文化,它既能够让本民族的人们抒发感情、愉悦身心,又能够作为音乐符号进行文化传播。将各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再现地域音乐文化艺术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从而更好地发挥地域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实现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共赢的发展模式。本文以黔东南苗族音乐文化为切入点,对少数民族歌曲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民歌 地域音乐文化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2-0092-06
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他们从北向南不断迁徙,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东南亚也有很多苗族人聚居。我国的苗族同胞目前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几个省或自治区,其中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与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苗族民众聚居最为集中。各地的苗族居住环境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的苗族自然村寨少则几户,多则上百户甚至上千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千户苗寨”。为方便生活,苗族村寨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其建寨地址多选在山坡地或较为平坦的山脚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县是苗族同胞聚集最多的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
苗族同胞人口众多,各自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在黔东南地区,苗族被分为长裙苗和短裙苗两个群体,尽管这种称谓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它反映出各地苗族之间的差异性。尽管各地苗族的服饰、生活习惯略有不同,但他们的语言和信仰都非常统一。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苗族同胞已经脱离了过去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通过勤劳勇敢实现了乡村振兴,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一、苗族民歌的无穷艺术魅力
(一)苗族的语言与民俗节日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形成文字记载。因此,苗族同胞通过歌声来记录历史,传承礼仪、习俗以及生活经验和劳动智慧。根据地区不同,苗族语言大体可分为湘西、川黔滇、黔东三种地区方言。在发声时,苗语的声音位置靠上靠前,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明亮清脆。
苗族的民俗节日非常多,主要节日有牯藏节、苗年、踩花山、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等。每当过节,苗族人民就会通过唱民歌、跳芦笙舞等方式来进行庆祝。節日期间经常举办的娱乐活动有赛马、对歌、跳芦笙、斗牛等,场面热闹非凡。苗歌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婚丧嫁娶,苗歌总是伴随着各种场合渗透在村民的生活中。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苗族飞歌”,就是男女青年在谈恋爱“游方”时唱的一种民歌。所谓“飞歌”就是在山坡上放声高唱的山歌,其特点是声音嘹亮清澈,穿透力极强,歌声传播甚远,能在两山之间萦绕回旋。为描述这一山歌的特点,苗族人民为这一歌种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称谓——“飞歌”。
(二)苗族民歌的种类
在苗族最为集中的黔东南,这里是一片歌的海洋、舞的世界。这里的苗歌种类丰富,风格迥异。苗歌的歌唱内容包罗万象,从描述开天辟地、歌唱宇宙和人类诞生的苗族古歌,到人生尽头的丧葬歌曲;从田野坝头演唱的情歌,到喜结连理的婚嫁歌,这些歌曲渗透在苗家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毫不夸张地说,苗歌是苗族先祖在世世代代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是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苗人先祖将其生活经验、族群历史、祖规祖训编入歌曲,世代传唱以警醒后人。苗歌是苗族人民心灵的记忆,堪称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苗歌的种类繁多,按照其演唱场合和演唱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古歌、飞歌、迎客歌、酒歌、情歌、山歌、丧葬歌曲等;按照演唱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独唱、重唱、对唱、齐唱等类型。
(三)歌曲与习俗的融合
贵州黔东南地区被誉为“百节之乡”,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节日活动频繁密集。在这些节日里,人们载歌载舞,用歌声传递幸福,用音乐传承文化。苗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族群,每当有客人来访,苗家人必会杀鸡宰鸭,身着节日盛装到寨外摆酒迎候,盛情款待远方来客。在迎接客人的过程中,主人家会拿出家里自制的米酒、唱起迎客歌,表达对客人的欢迎。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看到,当人们去朋友家做客时,朋友早早在村口设下拦门酒等候,不会喝酒的就可以用歌声来代替;在吃饭时还有迎宾歌、酒歌等。苗族人民通过歌曲来传达情感和意愿,他们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入歌声中。
在苗家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民族歌曲与其民俗民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村寨中有年轻人结婚时,当男方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中,女方家中的亲朋好友会唱迎亲歌;当待嫁姑娘出嫁走出家门时,亲人们会唱起送别歌。在苗族地区,音乐总是与民风习俗、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黔东南地区苗族民歌的特征
(一)旋律特征
在旋律上,黔东南苗族民歌可分为两种腔调,即叙事调和抒情调。高亢、嘹亮是苗族歌曲给人的第一印象,但这只是其中之一。就苗族飞歌而言,其确实有着跌宕起伏、直击人心的震撼效果。然而,由于苗歌种类繁多,其旋律特征整体呈现出以下两点:
1.旋律宽广,音程跨度较大
具有这一特征的当属大家所熟知的“苗族飞歌”。其演唱旋律前后起伏较大,音域通常会在八度到十三度之间。这类歌曲旋律高亢热情,声音位置较高,歌声穿透力非常强,一经唱起,歌声响彻山谷,极具感染力。这类歌曲通常采用三音列旋律手法进行创作,在旋律的行进过程中,调式的主和弦会被分解,使得旋律中音程的大跳出现得较为频繁,常常会有超过四度的音程大跳,有时甚至出现八度音程大跳。旋律进行多为下行,这是苗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苗族民歌这种大起大落的旋律特征与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2.旋律婉转,进行平稳
具有这一特征的主要是情歌、酒歌、古歌等民歌。特别是苗族的古歌,其旋律行进多以级进为主,旋律进行平稳,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这类歌曲叙事性较强。
(二)节奏特征
苗族民歌的节奏特征也具有多样性,几乎囊括了平时所用到的全部节奏类型。苗族歌曲的节奏常常很自由,没有严格地规定节拍,更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自然流动。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通常依靠气息的长短来控制乐句。苗族歌师在演唱曲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根据演唱情景的不同对歌曲的节奏和时值进行加工,以满足不同的歌唱需求。
(三)曲式结构特征
苗族民歌基于中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创作而成,其调式以徵调式居多,调式调性比较单一。在苗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是b3音的使用。这一音的使用有悖于传统民族调式中偏音的使用,以此来体现苗族音乐特有的调式色彩。
苗族民歌的音乐结构也多种多样,有一句式、二句式、三句式。其中,二句式是苗族歌曲中较为常见的曲式形式。这种曲式通常由两个不同的乐段组成,每个乐段都有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也是苗歌唱词中通常采用对仗句的原因。
三、苗族民歌的社会文化功能及传承现状
(一)苗族民歌的社会文化功能
1.文化教育功能
苗族民歌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是苗族传统音乐的载体和传播手段。在苗族生活中,它被广泛运用于文化教育。通过歌词和旋律,苗族民歌传递着苗族的历史、传统習俗、道德观念等文化元素,以此来完成古人与今人在社会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上的传递。歌曲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等内容可以启发思考、传递智慧和道德准则,帮助后辈了解苗族文化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此外,苗族民歌还被运用于学校教育中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文化。
2.文化传承功能
苗族民歌作为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情感和记忆。通过世代口传,苗族民歌在苗族社区中被广泛传承和保护。年长的苗族人通过唱歌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授苗族歌曲的技巧和意义,传承苗族民歌的传统。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持了苗族文化的延续,还加强了族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
3.文化交流功能
苗族民歌在苗族社区内和不同文化之间发挥着积极的文化交流作用。苗族民歌常常在各种庆典、婚礼、宴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演唱和表演,通过音乐的魅力感染和吸引其他民族,促进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友谊和理解。通过欣赏苗族民歌,人们能够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4.文化传播功能
苗族民歌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传播和推广苗族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会、文化节、演唱比赛等形式,苗族民歌得以广泛传播给更多的人群。苗族民歌通过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传承苗族的音乐艺术。这种文化传播不仅提高了苗族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二)苗族民歌的传承现状
1.保存和传承方面
所谓苗族民歌的保存,即指对现存于民间的、原生态形式的民歌进行保存。这种保存包括对歌曲的生存环境、歌师等传承人、歌曲曲目等方面进行完整科学的保护。在对原生态音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的完整性,即要尊重歌曲的原真性。对此,可以借助现代的录音录影设备对原生态音乐进行“博物馆”式的保存。据笔者了解,苗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近些年,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传统音乐的抢救力度,使得传统音乐的传承出现向好的趋势。苗族的长辈通常将苗族歌曲传授给年轻一代,以保持文化的传统和连续性。此外,一些学校和文化机构也在努力推动苗族民歌的传承,例如组织歌唱比赛、举办文化节活动等。
2.文化复兴方面
所谓文化复兴,指的是要完成传统音乐的发展。这里所讲的发展,是建立在“保存”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脱离其原型任意发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要求的举措。近年来,苗族民歌经历了一定的文化复兴。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有极大的提高,苗族民歌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一些苗族艺术团体、歌手和音乐人致力于将苗族民歌推广到更大的舞台,提高苗族民歌的受众面,以此唤起公众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3.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方面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离不开多媒体和数字化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苗族民歌也通过多媒体和数字化平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音乐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欣赏到苗族民歌的录音和演唱视频;网络上也有大量关于苗族民歌的内容和介绍。这些多媒体和数字化渠道为苗族民歌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苗族音乐的魅力。
四、苗族民歌在本地高等院校中教学应用的研究
(一)苗族民歌在本地高等院校中教学应用的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学院派声乐教学体系中,高校的声乐教育通常沿用传统的三大声乐教学体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是以气息、腔体、共鸣为基础,搭建发声技巧,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我国西部的大多数高校,由于经济发展及地域的限制,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与一线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突出地方办学特色、走多元化学生成长之路,应是一项非常不错的教学举措。在地方高校中引入地方民歌元素进行教学,是地方高校保护和传承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也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将苗族民歌融入本地高等院校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苗族民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传统音乐文化比较富足的地方,高等院校应当重视并深入研究当地民歌在教学中的应用。
据笔者的课程设置调研,苗族民歌在本地高等院校的教学应用现状如下:首先,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苗族民歌的相关课程,如民族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苗侗艺术概论等,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苗族民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掌握苗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对苗族民歌的研究和分析,加深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一些高校还开展了苗族民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音乐会、演出、讲座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苗族民歌的魅力,提高对苗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欣赏水平,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最后,在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对苗族民歌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方面探讨了苗族民歌的演唱技巧、音乐风格特征、文化内涵解读、传承保护策略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高校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还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总体来讲,苗族民歌在地方高等院校中的教学应用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研究工作,以推动苗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发展。
(二)苗族民歌在本地高等院校中教学应用的研究意义
1.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民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无不喜爱歌唱。在苗家村寨中,歌唱是抒发情感和彼此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地方高校将苗族民歌应用于声乐教学中,收集、整理和创作更多优秀的苗族民歌,更加全面地记录和传播苗族传统音乐文化,对苗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在高等院校中进行教学应用研究,可以记录、保护和传承苗族民歌的音乐作品、歌词、乐器等,防止其消失,促使其蓬勃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各地区民歌的发展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民族心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各地区的民歌总会烙上本民族特有的民族印记。苗族是一个沧桑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苗族民歌记录了先祖们的丰功伟绩、宗教信仰,也记录了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性和风俗礼仪。多才多艺的苗族先辈将生活写入歌曲,才有了今天听到的苗族民歌。苗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在高等院校中进行教学应用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因此,将苗族民歌演唱纳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对促进少数民族不同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拓宽高校声乐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原生态”音乐文化以其不同于学院派唱法的独特个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原生态”歌曲被搬上舞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中国民族歌唱艺术,实际上是来源于田野草根的艺术,其在劳动中产生,贴近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广泛流传于群众中,是族群生产生活经验的缩影。将黔东南苗族民歌应用于声乐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苗族民歌,增加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地方“原生态”民歌的加入还可以丰富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方法。将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方法融入传统声乐教学,可以更加体现地方民歌的教育价值。
3.推动学科发展,促进黔东南苗歌融入现代文化
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种事物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呈现不一样的发展态势,事物的发展也会被打上时代的印记。文化的不断变迁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合情合理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更甚者有些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正濒临消亡的境地,抢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刻不容缓。在保护传承音乐文化这一重任中,拓宽人们的审美视野、加强美学领域的发展不失为一种良策。苗族民歌在地方高等院校中的教学应用研究可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如音乐学、民族学、文化学等,推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研究苗族音乐的重要领域。
4.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人领略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地方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地方高校理应成为地方民歌进课堂的推手。苗族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高等院校中进行教学应用研究,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通过在高等院校中进行教学应用研究,可以增强苗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他们对苗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苗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三)苗族民歌在本地高等院校中教学应用的研究对策
1.建立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彰显地方特色
为了确保传统音乐的教学质量,地方高校可以设立苗族音乐学或苗族文化与音乐專业,招聘专业教师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专门的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以此来保证传统音乐的教学质量。同时,地方高校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利用和挖掘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来设置特色专业,开展特色声乐教学。此外,可开设本土艺术课程选修课来开展特色教学,以此彰显民族特色,同时完成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另一方面,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对苗族民歌的多学科探讨,将其与音乐学、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结合起来,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丰富研究的角度。
2.开发教材和教具
据笔者的调查,黔东南地区各中小学以及凯里学院的学校教材设置中,只有凯里学院五年制民族音乐传承班的学生在《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概况》这一课程中能学到有关苗族民歌的极少部分内容。在教育部强调大中小学音乐教材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的教育理念下,笔者认为相关政府和文化部门可以召集部分优秀的专家和民间艺人共同编写适合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相关教材,并将这一教材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之中。此外,还应编撰或收集适用于苗族民歌教学的教材、乐谱、歌词等教育资源,并开发相应的教具,如音乐软件和乐器。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苗族民歌的经典旋律整理成册编入学生的视唱练耳教材,通过课堂中的教唱,让学生熟悉苗族民歌的旋律,从而体会苗族音乐的精髓。
3.建立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结合
地方高校应与当地苗族聚居地合作,建立苗族民歌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实践的机会,如实地调研、参与传统演出等。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或民间演出团体的合作,依托地方特色资源,特别是非遗中心这一平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与社会服务多方面的合作。通过组织苗族音乐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方式,提供学者交流的平台,促进对苗族民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苗族音乐的学习和实践,设立学生社团或乐团,组织演出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那些地方传统音乐丰富的地区,将地方民歌应用于承担培养民族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之中,加强对苗族民歌传统知识的保护和传承,记录和保存珍贵的苗族民歌资料,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这不仅可以彰显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而且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民歌种类多样,唱词内容丰富,歌曲题材广泛,其歌唱方法和声腔运用极具地方民族特色。将黔东南苗族民歌应用于凯里学院声乐教学,不仅有利于苗侗音乐文化的传播,更是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这一举措也完全符合本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唐代俊.桂西北民歌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2(10):187-188.
[3]杜元媛.关于民俗音乐走进普通高校音乐课堂的若干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