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大要素”驱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

2023-03-11 09:28丁义浩郑若彤
关键词:学段教学内容思政

丁义浩,郑若彤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为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就必须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从而满足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建设的本质要义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建设[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承载者;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分析、把握者;学生是教学内容的学习、接收者。教材、教师、学生作为相互作用的三要素,共同促使思政课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动态、和谐、辩证、统一的过程,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一、以“三大要素”驱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思政课一体化运转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在“大思政”背景下,教学内容是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推进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创新,便明确了大中小学课程联动、内容衔接的实践指南。

(一)环环相扣的教材供给是教学内容实现“螺旋上升”的前提所在

环环相扣的教材供给放眼全学段的共同发展,分层划分的理论知识关怀各学段的特殊属性。教学内容“螺旋上升”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内外联动、前后贯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共融的教材体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决定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平均值”,也影响着每阶段教学“有序有增量”地上升。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4]311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与人的认知发展相同,呈现出圆圈式的螺旋曲线,是在层层深入的基础上逐渐提升的慢性培育过程。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在遵循辩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在联系与发展中“扬弃”,重点知识虽反复呈现但符合逐层深化的要求,是实现质量提升目标的必要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须紧握教材联动的核心要素,以“交错深化”的内容完善应对教育创新的变局,诠释和践行“螺旋上升步步高”的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需要“入眼、入心、入脑”,只有以教材遵循教学规律凝聚不同学段特色、集聚不同思政元素,才能打通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壁垒,以静态的教材知识体系承载动态的教学内容,实现各学段间的双向互动,分解“各自为政”的传统理念,逐渐解除衔接痛点、疏通过渡堵点、破除推进难点,由此真正“守好每段渠,畅通各段渠”。以统一的教材革新,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梯度性和层次性,找准学段的角色定位,精准发力,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阵地作用,使全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从而满足辩证法的“螺旋上升”要求,指引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走进高质量发展的“田野”。

(二)纵横贯通的教师讲解是教学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所趋

纵横贯通的教师讲解保障全学段的互通共建,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推进各学段的同向同行。教师以深刻生动的讲解,化冰冷的教材知识为鲜活的字眼,不仅是作为教学内容活的灵魂而存在,更是以具体实践落实教学内容铸魂育人使命担当的真实呈现。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和把握者,是思政课教学内容顺利交接育人棒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是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过程,思政课教材的恰当设定是育才之根本,而教师的合理引导是育人之中枢。“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3]。立德,以德育为先,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立大格局、大担当、大胸怀;树人,以人为本,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活经络、足精气、硬骨气。二者并列并重、相互包含,是“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6]。

在教师的“精加工”下,孩子步入小学启蒙学习、初中体验学习、高中常识学习到大学实践学习的有序衔接进程;在教学内容的灵活转换下,教师教会学生明辨是非、遵守秩序、恪守底线,实现“他我”与“自我”相结合,真正产生对党、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加深学生的政治底色,在活的思想场“思政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共情、共振、共鸣。以教材改革为圆心,辅之以多元的教师培训,展现思政课的“有仙气”和接地气,使全学段教师破除“唯教材”“唯学段”的两点论,坚决向古板固化的“教书匠”说不,真正做好驱动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的“艺术家”。

(三)循序渐进的学生成长是教学内容推进“因材施教”的目标所求

循序渐进的学生成长利于全学段的整体规划,自浅入深的培养目标需要各学段的有效贯通。学生道德成长的进阶性需求,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带入由简单至困难、由具体至抽象、由感性至理性不断转化的既定空间,也注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统筹规划层次提升、深度变化的教学内容来满足随年龄而长、分阶段而进的成长接续。学生是教学内容的学习者和接收者,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分层设定的必然依据。宏观上,不同学段思政课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内容设定有统一要求,但微观上具体落实也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化、因材施教,在不同学段间依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开展思政课教学。学生是接受专业课程知识的学生,更是接收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生,自小至大每一成长阶段都需要兼具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信念培育。因材施教,“因”的是年龄增长、思维提升的学段差异,“因”的更是文理不同、专业不搭的教育背景。纵向成长差异和横向学科差别同属于教学内容一体化切实性改革的“试验场”。

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若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便不能只局限于灵活讲解的教师带着有序递进的教材走向学生,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带着教材活跃迎合教师,循序渐进的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展现主体差异性,从而达成各学段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讲解上的相对适配。以教材奠基、以教师垒高、以学生封顶,共同构筑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的“金字塔”,在三要素的驱动下真正实现塔尖上教学内容的精准承接、合理延续、有效升华,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建构起“不抢跑”“不滞后”的一体化内容体系。

二、以“三大要素”驱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为要求,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横向关联、纵向贯通的教学内容体系,是确保知识传递效度最大化的有力措施。近些年来,思政课改革呈现目标设计、内容编写、教师培养和考核评价的协同走向,但教材改革、教师改制、学生改组等要素的发展现状距离真正实现一体化梯度渐进、循序上升和有效衔接的高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教材“供不应求”的知识设定直接引发内容的简单重复

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载体”,作为发挥实际作用的教学内容,其特性不同于教材内容。从教材编写的角度考究,课标调整滞后、课本修订周期长、学段独自研制等短板,导致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不可避免地偏离螺旋上升、功能互补的航向。虽然各学段教材设定“各有千秋”,但因学段互通欠缺,教材间存在着部分简单填充的重复区和无从涉入的空白区,从根本上割断了各学段之间由浅至深、由易至难、由简至繁的协同推进,“过频”与“过少”成为内容一体化过程中反响最为强烈的问题。

结合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教材进行内容选定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普及与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等核心内容在进入初中后的政治课上必定会重复性出现。但一体化并非是要求核心知识完全不重复,而应当是摒弃功效渐低的无效重复。一方面,实质相同的知识点,未体现应有的学段“增量”。对于原理类、事实类、实践类等不同类型的教材知识,不同学段均从“内涵意蕴—价值意义—实践要求”的理论逻辑入手进行解读,多数存在着概念的三次阐释、价值的多次强调和做法的再次突出,学段变换之时精简阐述未走向细致论证、固定知识未变成鲜活实例,也就注定无增量的教材设计会致使整体内容做不到强弱适宜、深浅各异,甚至在重复中存在相同知识表述不一致的现实问题,为学生带来“选1 还是选2”“到底哪个才是正答”的思维困扰。非必要的简单重复,在纵向序列的过程中以平行方式推进掩盖了上升所必需的渐进性,让学生产生已经熟悉的认知错觉,从而凭借前期学习的经验积累而厌倦后期的内容接收,既无法提升教学质量,更无法获得真知。另一方面,热点交锋的关联点,未发挥既定的学段“效应”。教材既是属于思政课教学的,更应当是属于立德树人的。与重复相对立的即为“空白区”,在有限的教材位置中,重复的知识点占据“融合实际的特色理论创新”“观点交锋的意识形态碰撞”“接近生活的案例素材分析”等特殊板块的对应位置,使得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大组成要素却略显“委屈”,空间之小、修改之慢、创新之难,让各个学段为契合学生进行内容调整时显得生硬且不切实际,时政热点的关注即成为全学段教材的极大忽略点。

(二)教师“各管一段”的衔接素养间接导致内容的断裂失联

刻板印象中,人们总是将教材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落实者,单单依据教材进行内容传授,各自学段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对上段内容无举,对下段内容无措,引发“接棒区”的抢跑抑或滞后,进而因不同学段间的同向性关系限制育人整体的构建。在内容一体化的进程中,“门前雪”固然重要,但“瓦上霜”也仍需兼顾。

教学内容若想真正克服壁垒,实现一体化,须多重要素通力协作,形成驱动合力。而思政课教师在内容实现有序传递的过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枢纽角色,但不准确的角色定位、培养目标、管理机制,都无法让各学段教师“持续发力”。一方面,学段衔接上存在理念分歧,教师各自为政太普遍。从根本上来讲,每个学段教师的关注点均集中在各自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上,零星分散在他类学段的内容设计是否合理上。小学阶段鲜有学校关注思政课的开展情况与实际效果,初高中阶段教师则以应试为主集中关注学业成绩,进入大学阶段,繁重的科研任务致使教师更愿意把时间投入科研中而非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上。在不同任务的驱动下,教师都更关注自身的知识储备是否与所在学段相匹配,极少去思考是否能够推进不同学段间的有序衔接。在刻板遵循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传授,只培养“眼前”学段的个性素养,不注重学科特点和学段特色,更无心去关注其他学段教学内容的框架、点位和具体表述。另一方面,内容讲解上存在接收差异,教师问题意识不明确。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强调全员合力、全程贯通、全方位涵盖,同样理解到的内容一体化便不只是纵向的学段差别,更是横向上文理专业的区分,所以强调教师进行“纵横贯通”式讲解。根据思政课学科性质,自然划入文科大类,但面对不同阶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由文到理的变化却只体现在了学情上,并未体现在教学上,教师站立在主体面还是以“缓慢体悟”的方式回应。面对当下新高考改革的选科制度,自高中阶段起,除语数外三门主科必学之外,其余小科均“依兴趣而选”。由此,便注定进入高二学年之后会有超过1/2 的学生“半脱离”思政课,应试教育下参加高考与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接收的“分水岭”。但进入大学阶段,思政课作为公共课出现,面对只有学生不同而知识同等、学分同样的现象,便需要教师着重考虑统一的教学内容是否适用于专业差异的学生。教材是全国统一规划使用,是具体教学内容的参考,但学生实际和传授难度是必须具备全学段共性素养的教师才能察觉的。

(三)学生“认知失衡”的现实表现难以应对内容的脱节错位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内容一体化建设,要在“接棒区”下功夫、做文章。但将学生的认知连贯、思维进阶作为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的考量标准时,便呈现出顺序倒置与断轨脱节的“接力掉棒”现象,相邻学段的价值观教育错位并未顺利实现内容“一环扣一环”的递交。为保证顺位交替,理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在深刻了解学生“已知、未知、想知、应知”的基础上调整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在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理念指导下,国家教材统编部门在审核、评估和反馈的同时进行中不断出台新课标、新教材,内容错位和衔接跳脱的现象有所改善,但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内容来分析,部分必修和选修知识的设定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之间仍旧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方面,不合场域的抽象与具体,倒置现象横生。“抽象在中学,具体在大学”的内容反置最为明显。高中阶段《经济与社会》设定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与法治》涵盖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哲学与文化》阐述的唯物辩证法等内容,抽象度和理论性过强,是处于半成熟发展阶段的高中生无法完全适应的思辨知识,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用来应考,而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政治素养。同时,在小学、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中均设专门的板块推行生命教育,讲述生命至上、在奉献中绽放生命之花等内容,进入高中和大学阶段后反而更强调人生价值如何实现,但从实际情况看具备自主思考意识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反而更容易遭受学业、生活和社会的压力而轻视生命,因而生命教育应当在每个阶段都有所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不合时宜的错位与脱节,断层现象时有发生。从内在联系上看,倒置与断层是相应而生的。内容衔接不上的空挡多出现在由“认知建构期”和“认知完整期”转向“认知丰满期”的过程中。在认知依赖、建构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从课程统管者、教材设定者到教学落实者都充分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以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情感教学为主。但到高中阶段,四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内容,每一册的理论性都极强,基本没有设计关于学生心理健康、三观塑造和成长成才的内容板块。因而人文关怀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直接跳跃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才开始巩固梦想、理想信念等价值观教育内容,同时孝亲敬长、尊师重道、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在高中阶段也并未提及,当学生再次了解大学阶段的家风、家训等知识时就产生了不适宜的思维断层。然而,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相较于大学阶段是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对于成长发展的需求仍旧存在,引导过渡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内容不合理设定所导致的错位脱节,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错乱反映,阻碍了学生认同感和获得感的提升。

三、以“三大要素”驱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略

为激发思政课的潜在动能和内在活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关键课程的提质增效,推进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协同建设和有机衔接,必须及时掌握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的发展动态,把握教材建设为引领、教师锻造为基石、学生成才为目标的要素演进规律,遵循“整体—分段”“外在—内在”“理论—实践”的具体逻辑,在原动力、创造力与生命力的三层守护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向一体化的必然结果迈进。

(一)以教材建设为引领,激发内容优化的原动力

教学内容一体化依赖教材编写一体化而产生。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优化的原动力在于学段内外教材间的整体规划与统一标准。为践行“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3]的指导要求,就必须立足于整体,从全面布局出发,既考虑全学段教材编写的系统性,也考虑各学段教材供给的特殊性,统筹内容布局、统一编写标准;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3]。

要整体规划。一是组织专家队伍,打破团队壁垒。整体规划的前提是统筹设计队伍,在各学段进行公开选拔,组建一支覆盖全学段、具备高素质、长时间稳定的统编团队,以解决教材中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教材编写队伍,应以学情实际为圆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家为半径,构筑高校教师、社科院研究人员、中小学业内优秀教师联动的同心圆,以不同学段、不同行业的优势互补做好教材间的“瞻前顾后”,真正将教材打造为养育学生道德成长的“肥料”。以同心圆为架构积聚多元力量:学科专家为教材搭建支撑“骨架”,高校教师为教材提供关键“器官”,研究人员为教材组建外在“肉体”,从业教师为教材完善无暇“皮肤”,以各自学段精通的优势发挥打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设定统一体,做好全学段课标的宏观布局和各学段教材的微观安排。二是统筹具体布局,避免无效规划。专家团队遵循“总—分—总”的一体化思维全程共同参与,开展层次性建设和分段式研究,着重关注大中小学思政课相同、相似主题的衔接,遵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教学路径[7],以实现各段内容的有效耦合,真正建构出层层递进的教材体系。此外,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以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为观测点,组织专家队伍对整改教材进行二次审核,综合评估重复内容的合理与否,针对无意义的雷同知识进行删除删减。从发展的视角切入,推进核心概念实现由内至外的发散性演进和自小至大的深入性演绎,打破“概念定义—现实价值—实践要求”的反复说教,从理论深度、历史维度、现实广度和思维变度等角度实现不同学段教材内容的按需配置。

要统一标准。一是统一教材编写风格,切忌跨度变换。编写风格的差异集中在中学至大学的教材变换中。中学政治教材需延续当前理论内容、课外链接、知识拓展等传统板块,打造案例有趣、对话活泼、图片新颖等多元风格。大学公共课教材则应在长篇理论设计的基础上加强鲜艳配色、格调配图和风趣配文,实现学科内容的深向拓展,也维持教材风格的适当变换。由此,减弱对比差异下教材编写风格的单调和乏味向度。编写风格作为教材的“外表”必得呼应知识拓展的“内里”,但必然需要注意学生认知特点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细微程度,为保证教材真正被教师认可、被学生认同,就应当克服风格迥异、外形差别等教材组成因素带来的教学异化反应。二是统一教材话语体系,注重层次差别。多元社会思潮的信息背景和良莠不齐的时代特征要求正规性和标准性的教材话语必须起好引领作用。因而,思政课教材关于基本概念、理论特征、科学观点的阐述,特别强调采用政治性术语和专有名词。在不同阶段的话语设置上,大学、中学、小学不同版本的教材设计需要统一话语体系,避免出现概念、方式和特征等核心知识存在简单重复却不同表述的情况,谨防导致学生思绪紊乱且混淆不清的弊端。同时,为兼顾大中小学生发展的渐进性,保障教材设计的层次性,话语体系的建设以统一表述为核心,以每个学段的具体特征为考据点,确定政治术语和教学话语的难度与深度,从而使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话语体系成为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合格搬运者”。

(二)以教师锻造为基石,释放内容衔接的创造力

教学内容一体化借助教师队伍有序化而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衔接创造力的释放在于上下学段教师间的机制构建与共同提升。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3]。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为加快教材内容“活化”的脚步,理应汇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智力”,孕育全学段教师的“活力”,努力做好学生成长之路的“引路人”和“领导者”[8]。

要构建机制。一是要健全跨学段科研机制。德育工作需要大中小学教师携手发挥合力,教学内容衔接也需要各段教师多核运转。大学发挥科研优势,组建包含大中小学教师在内的专门科研团队,承担内容一体化研究的专项课题,培养教研共同体意识,提升教研一体化效率;中学发挥桥梁作用,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治理平台,定期开展教学内容突出问题研讨会,积极配合教学管理部门完善问题反馈渠道,推动教材修订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要完善跨专业整合机制。受素养能力、知识结构的跨度阻隔,教师的阶段性内容转换明显“前瞻”意识不足。基于此现状,不同学段要加强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理论知识的专业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展开跨学段、越学科的课堂观摩与心得交流,以不同学段的讲解方式与提问特点充盈共性素养,以文理学科的内容传授与教学实效把握真正学情,以不同学段的纵向联合实现同一学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践联动。此外,在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合理分配文理学科的教师资源,有序调整不同专业的思政教材,实现“点对点”式针对教学,加快学段内外的内容整合。三是要建构全覆盖备课机制。《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确保实现全覆盖”[9]。由此,以教学内容的精准一体化为导向,以每年至少一次的跨学段、跨专业集体备课为实践,建构稳定的备课制度,遴选固定的时间与特定的主题、形成完备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规范独自备课与群体讨论的流程,明确不同学段的结合点和区分点,尤其针对相同、相似的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理论侧重点、讲解难点和转换盲点进行研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达成衔接共识,实现核心知识的有效区分和有序递进,推进各学段思政课的共建共享。

要共同提升。一是要提升教师的准入门槛,从根本上选拔适配性人才。在准入和退出机制上严格把关,杜绝思政课教师队伍生态问题的产生。以最基本的学科素养为前提,以满足普遍思政课教学正常开展为要求,以教学内容的合理输出为标准,从根源上把控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实现学段内思政课教师适配选择的背后,加强学段外协同管理,增强全局观念和系统意识,激发教学衔接的主动性和热情度。二是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分工上释放角色效应力。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分类和教学表现的好与坏起着规定与制约作用。各学段教师的知识结构都理应涵盖前、中、后不同阶段的宏观内容,同时握紧本阶段知识重难点,对自身角色做出正向理解和正确定位。以完整的知识结构布局掌控全学段教学内容,有序开展学段内的正常教学,同时实现学段间的平稳接棒。三是要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执行上给予需求性供给。教学能力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与传授的保障。思政课教师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力、教学内容的执行力和教学衔接的胜任力都是一体化建设所需的必要教学能力,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相融相通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发力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能力的提升规划,应从具体学情出发,在掌握学生认知特征和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教学能力提升的方向与途径,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知识需求的有效对应。

(三)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延续内容布局的生命力

教学内容一体化符合学生认知与思维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布局生命力的延续在于纵横交错间学生的规律遵循与实际把握。内容一体化是“三全育人”格局下教学全覆盖的立体呈现。从横向看,思政课内容体系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依据教学实际高品质联动共建的育人机体。从纵向看,思政课内容体系是不同学段内容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实现功能互补的统一整体。从纵横贯通上看,内容一体化是对家校社教育素材收纳的最佳方式,更是学生适应“大思政”背景的最优选择。

要遵循规律。一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凸显内容层次。人的成长规律体现为不同学段梯度具有鲜明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平、道德水准,进而决定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培育重心[10]。因而思政课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确定不同学段相对独立而又各有侧重点的内容,遵循“是什么—要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推进知识范畴、价值范畴逐渐演变为思辨范畴和逻辑范畴。二是遵循逻辑推演规律,实现内容整合。小学、中学、大学是自然前进过程,在内容设定上就必须严格遵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虽然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设想源自大学思政课的实践反思,但要真正推进一体化建设也必须以自然逻辑为前提。要坚决摒弃自大学至小学的逆向推演,也坚决排除自初中至大学的跨越性架构,保证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有序设计、分层体现、紧密相连、相互包含。

要把握实际。一是把握不同学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促进内容耦合。基于为人民、为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目的,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瞄准大学重使命担当、中学重政治认同、小学重道德启蒙的任务分层设定教学内容,构建承前启后、前后接续的教学内容体系以耦合不断巩固与提升的教学目标。二是把握不同学科学生的实际与需求,精准内容滴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全方位覆盖,必须考量经管类、文史类、理工类等不同专业学生认知方式、学习思维、兴趣程度的具体差异,在落实以人为本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改善“填鸭式”理论浇灌,打造全面链接、多方贯通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滴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1]具体而言,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准确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层建构,遵照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四阶段,使得不同学段的内容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在有序衔接中形成育人合力。立足小学阶段带有明显依附性的认知特征,在“认知依赖期”围绕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信心等内容展开启蒙式教育,培养学生对美好道德、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好愿望的向往;关怀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和意志品质的逐渐形成,在“认知建构期”围绕提升学习自觉性、情绪稳定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内容展开体验式教育,初步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与他我、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规则与法治等现实问题;探查高中阶段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的认知矛盾,在“认知完整期”围绕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常识内容板块展开情境式学习,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认同、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基于大学阶段所追求的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在“认知丰满期”围绕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开展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定理想信念,在使命与担当的强化中主动争当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学段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