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旭 绛县审计局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思维观念上也产生颠覆改变。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审计监督提出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推进审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审计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将大数据与政府审计工作相互结合,促进政府审计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监督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覆盖,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有效发挥审计的价值和作用。
大数据具有信息储量大和信息多样化等特点,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手段,可实现数据的存储、整理与分析,深度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核心为增加审计覆盖面,既需要对所有应该审计的单位实施监督,也要实现项目的全部审计。采用大数据审计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可促进政府审计提高经济性。基于监督全覆盖的背景,采用大数据手段,助力审计工作的开展,完成多样化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挖掘数据的价值,进而满足作业的需求。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下,完成海量数据搜集和处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利用大数据审计模式,能够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审计效果,降低审计工作的成本。例如,利用云审计平台,可高效完成数据信息的抓取和处理,节约一定的审计资源。(2)提高效率性。按照审计角度全覆盖的要求,被审计项目的类型很多,且涉及的行业很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既需要做好重点信息的抓取与分析,还必须掌握内在的本质联系。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相应的工作,缺少多学科的综合性,难以深入了解审计对象,更难以精准抓住审计的关键。采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被审计项目展开逐层分析,深度挖掘数据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抓住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3)增强审计的效果。按照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需覆盖所有审计对象,保证覆盖的深度和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往的审计工作,主要是事后审计评价,对于事中的监督控制不足,因此审计的效果不佳。采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审计对象信息的全面动态掌握,实现全过程监督控制,可增强审计的效果。采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开展审计过程的分析总结,通过数据信息的有效整理和利用,完善审计的评估体系,促使评价指标更加精确化和合理化,增强审计的效果。此外,还能够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掌握内在的因果,降低审计风险,增强审计的有效性。
以某市政府大数据审计模式应用为例,进行如下分析:
1.大数据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
当前,全局总计有64 人。专业大数据分析人才仅有3 人,且同时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政府审计业务知识的人员不足5 人。对于此情况,积极开展大数据审计攻关团队建设工作,从每个业务处室与下属各县区抽取1 名审计骨干,组建攻关团队,当前团队成员总计18 名。团队的主要工作如下:(1)组织大数据审计业务学习和交流以及研讨。(2)组织审计项目的数据分析攻关。(3)对全市重要信息系统业务数据开展解读和稽核以及分析等。按照原来的计划,每个月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实际优于审计项目繁重,组建以来仅仅组织过2 次培训,团队的运行处于停滞这状态。从全局的大数据审计工作实际分析,主要依靠少数复合性审计人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足,多数项目只是利用大数据手段扩充审计抽样的样本,真正利用大数据辅助审计的项目不足3 个。
2.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从大数据审计平台的建设现状分析,搭建了税收征管数据分析平台,建成了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数据分析平台以及社保数据和公积金数据分析平台等。在实际应用中收集全市部分年度的矢量图层数据,包括税收征管数据和财政资金拨付使用数据以及社保数据等,并且通过服务外包,利用软件公司的专业力量对各类数据进行整理,结合政府审计需求开发大数据分析查询软件,做到了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查询,同时为审计工作人员预留计算机代码编写端口,工作人员可结合实际需求编写小程序实现审计目标。除此之外,部分审计组审计采集的医院业务数据与工商数据等,实现了统一化存储与管理。随着税务部门的改革,国地税部门合并,使得税收部门变成了国家机关,地方审计机关失去了对税收部门的审计权限,税收征管平台目前为停滞状态。财政数据分析平台的应用方面,因为目前本市级与各个县区财政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差异、后台数据格式差异,难以实现关联。审计部门拥有本级及下属县区的数据,不过由于无法打通市级财政到县级财政的资金流向“全流程”,大数据分析的范围只可以延伸到本市级,对于单项资金达到区级财政的使用情况无法掌握,还需要现场检查,财政大数据审计的纵向全流程分析难以实现。另外,其他分析平台的数据因为没有和数据提供方形成长期合作机制,仅在审计年度可以采集数据,但因为审计工作存在周期性,对同个单位通常三年进行一次审计,或者五年进行一次审计,使得数据采集不连续,进而无法进行跨年度分析。
3.配套制度出台情况
为保证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价值实现,审计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数据采集和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希望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得更多的审计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通过增强审计监督和过程化控制以及决策科学力,促进审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加强基础建设,促进大数据软硬件优化升级。积极推广大数据技术手段,助力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多的效益和价值。从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未能达到期待的效果,很多工作并未正式开展。
从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主要如下:(1)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政府项目审计中,将被审计地区的扶贫数据与本城市的房产、工商以及车辆数据关联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的结果显示,发现很多贫困区的贫困人员在本市有房有车且有企业。与此同时,从贫困人口建档系统后台日志分析来看,存在数字造假的情况。例如,发放助学补贴时将贫困学生的信息从系统内删除,进而达到少付补助的目的。日常统计时,将删除信息的贫困生恢复以应付条线检查。采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可发现问题助力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够利用疑点数据验证信息系统有管理漏洞,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完善信息系统管理的建议,并且取消不符合条件的贫困补贴。(2)医保审计工作中,业务人员经过分析发现部分药品的出库数据存在异常,未能和采购入库数据相匹配,向大数据分析人员寻求帮助,由其采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经过“代码反查”,在审计现场得到审计对象的系统开发代码,通过代码解读,发现了某药店结算系统在开出保健品的同时,采用编程代码的方式,将费用拼凑为几个医保药品并且向社保中心发出结算数据,使得本非医保结算范围的商品,包括保健品和洗发水等,在系统中按照同类价格进行结算“合理化”为医保划卡的药品,也就是存在骗取医保基金的问题,有关人员涉嫌骗取医保基金且金额巨大,最终被移送到司法机关。采用大数据审计模式,助力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由于人才力量不足和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等,使得大数据审计的价值未能有效发挥[1]。
首先,模式创新力不足,理念僵化。从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实践分析,只有少数“完美型”项目外,剩余的超过90%的项目依旧采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展审计工作,虽然采用了大数据手段,但是仅仅是实现抽样范围的扩大,尚未有效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和作用。大数据思维的运用应该强调数据的关联性,注重挖掘异常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根据数据之间的关联,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审计模式“一刀切”,未体现差异性。从政府审计工作实际分析,主要是依靠审计经验,大数据分析思路是由相关业务人员提出,主要是结合审计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审计过程和传统审计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大,受到人员经验有限的影响,采取的人才培养方法主要是传帮带,工作人员掌握的审计方法大同小异,未能结合大数据审计模式的特点进行创新,在各个审计项目中应用缺少差异性,常出现一刀切的情况[2]。
其次,复合型人才不足。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对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比如审计知识等。很多审计部门现有的人才中复合型人才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需求,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
再次,审计数据的利用价值不高,分析方法单一化。受到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度不高和涉及隐私等的影响,采集的数据信息不完善,难以满足大数据审计的需求。此外,采取的分析方法单一化,局限于内部关联的分析,难以有效发挥审计的价值[3]。
最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从当前的审计大数据平台应用实际分析,主要是“傻瓜式”查询分析问题,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平台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审计分析的多样化需求,存在着平台资源闲置的情况。
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可为审计工作提质增效。为发挥模式的应用价值,需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践行“数据先行”的审计理念,积极推广大数据审计手段,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挖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4]。实践中,需要围绕制度制定和管理办法编制等方面,强化人员的重视度,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创造更多的效益和价值。
为了做好大数据审计工作,需要成立大数据审计工作小组,充分挖掘人才力量的优势,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政府审计工作比较复杂,且工作要求很高。作为审计人员,既需要掌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应用方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价值,助力政府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从人才队伍的建设角度分析,需要注重吸纳专业性人才,比如掌握计算机知识和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人才,同时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需求[5]。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根据政府审计工作的需求,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学习平台,并且积极组织专家指导,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做到专业化培训,使其可达到大数据审计工作的要求。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下,使得政府审计工作的数据需求不断增加,且海量数据的安全保障问题突出[6]。一方面,深度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这需要合理打通数据共享壁垒,实现对相关部门数据的联通,为大数据审计提供完整的数据,保证数据信息分析结果的可利用性。此外,还需要构建大数据安全规范和标准,着力解决数据信息安全问题。通过规范审计大数据采集的合理尺度,保证信息的原始性[7]。在制定大数据安全规范时,需要立足于实际绩效审计业务,通过和有关专家的沟通与交流,提出绩效审计数据架构建立的方案,形成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规范,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做到审计资料的高效共享,同时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
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需结合政府审计工作的特点,积极创新审计技术和工作方法。从实现审计价值的角度分析,需建立智能化大数据审计平台。例如,云审计平台。基于此智能化平台,实现对审计对象相关信息的快速抓取,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之后,将极其敏感的数据信息经过安全审查之后储存到政府的“私有云”,授权给相关机关,使其可以调用数据。部分数据则可存储到“公有云”,方便外界共享,随时调用相关数据,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交流和恶共享,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有效降低审计工作的成本,使得有关部门能够充分利用数据[8]。结合政府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引入相应的数据技术,比如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完善智能化审计的基础,全面提升政府审计工作的水平,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效益。
综上所述,大数据审计的应用,可提高政府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促使审计价值得以有效发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从政府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分析,受到人才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价值,还需要加以完善和优化。文中结合实践,分析了政府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应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