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会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中学,河北 唐山 064008)
传统的初中化学作业布置无论在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方法上都不再适用于当前时代,并且双减政策的推出也推动着课后作业设计的转变,如今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学科素养,加强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关注,从作业设计方面贴合“双减”政策的落实。
在过去数十年间,校外培训机构对学校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也在不断提升,教育逐渐走入盲目化和功利化的时期;并且这一影响也逐渐波及到其他领域,首当其冲的就是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出现转变,教育焦虑的情绪也在不断蔓延,浮躁的社会氛围不断高涨。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承担的学业负担,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这一政策一经推出就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首先,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双减”政策的推出和落实,使得教学工作的重心重新回到校园,教师在教学方法和作业设计等方面都要随之做出转变,甚至在教学规划和课程安排上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对于家长而言,“双减”政策的落实让校外辅导机构步入寒冬,这也使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逐渐提高。因此,学校教育如何确保高效性至关重要,尤其在“双减”政策推出以后,学生的课后时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如何确保学生在这一时间段也能实现高效学习是所有教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任何问题的改进要从对问题的分析入手,在化学作业设计中也同样如此。盲目地对作业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改变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总结了以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如何提升初中化学作业的高效性进行探讨。
在传统化学作业布置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题目数量上,希望通过设置海量的练习题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记忆深度和运用熟练度,试图通过题海战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在以往的调查中,虽然不可否认这种题海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也对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增加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厌倦感、固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等等。并且,由于在题海战术中教师需要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这就导致教师在题目设计时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倾向于使用固定的套路而缺乏创新,最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题目质量,导致题海战术在强化学科技能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方面的效率受到限制,所取得的成果与付出并不相符。
过去教师在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中,在难度设计上往往习惯于沿用统一的标准,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导致化学作业对学生的区分度不高;并且由于难度的统一,使得作业对知识点的考查较为单一,其难度也难以和学生的真实水平相结合,最终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作用一般。同时,还有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所使用的结构较为单一,对细节缺乏重视,比如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使用的语言描述不够恰当,学生难以迅速理解题目大意;缺乏对计算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查;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题目解答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不高,导致课后作业在巩固课堂教学质量方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课后作业的评价是检验作业设计成果和学生完成效果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传统化学作业设计中,由于很多教师秉持着错误的评价观念,过多地强调结果论的评价理念,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时,往往只把最后的得分视作评价的核心标准。这种评价模式对于学生而言过于武断,把学生看作抽象的学生,不仅难以帮助教师更细化地了解学生,也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评价模式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结果作为参考,使得学生也难以准确把握自己现存的问题和应该强化的方面。这不仅影响着教师对后续教学内容的优化,也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知产生负面作用。
传统的化学课后作业设计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在设计目标上主要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为核心,因此传统的化学作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这种作业设计模式虽然能够巩固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作业设计模式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知识点的衔接方面过于薄弱,使得不同日期的化学作业难以衔接成一个整体,无法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把目光更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拓展,导致化学作业对学生的启发性较低,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灵活性难以得到锻炼,创新意识也没有得到激发。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对初中化学作业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改正的就是以往对题海战术的运用。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出,虽然学生的课后时间得到了延长,但是为了确保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作业设计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要结合具体情况严格把控作业的数量和难度。一份合格的化学作业应当在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促进学生在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方面的转化。对作业数量的控制还能够避免学生出现不良情绪,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始终都能保持着放松的心态,从而确保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对此,教师可以从学校的课程安排出发,结合其他学科当下的教学进度,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合理安排化学作业在作业总量中的占比,避免化学作业数量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过大从而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化学作业设计还要力求避免出现重复性过高、考查形式机械化的问题,降低重复习题在化学作业中的比重,在选取知识点进行考查时,要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知识点,加强作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每家每户都会有的饮水机净化系统,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简易的净水器,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加以文字的形式对自己使用简易净水器将浑浊有颜色的液体净化为透明无色液体的过程进行记录,同时将每个环节的现象和原理进行记录,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由教师在下节课上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检验。这样既摆脱了传统化学作业设计枯燥乏味的缺点,又将化学作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由问题引发的自主探究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双减”政策推出以后,教学更加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因此,在化学作业的设计中也要突出这一特点。学生在完成实践类的化学作业时,往往也能自主将不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强化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得化学知识点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更加贴合成一个整体。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爱护水资源》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作业,借助互联网技术由学生自主搜寻相关信息,通过文献查阅、调查采访等形式对我省或我国的基本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总结,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调查研究探索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其造成的危害。这样的作业形式并非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可以将这项作业作为单元作业布置给学生,以确保作业的质量。在学生完成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强调调查报告需要同时具备问题和解答两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搜索相关信息完成调查报告的过程中,针对某些现象还要提出问题,而在问题的引导下,还要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确保调查报告形式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通过调查报告的完成促使学生明白化学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往在传统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中,作业形式主要以书面练习题的形式,这种作业形式大大限制了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课后作业的价值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而“双减”政策与过去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贴合,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化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也要在作业形式上进行创新,注重考查方式的灵活多变。在整体设计基调上还要以探索创新为主,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活跃度。比如,在调查报告形式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在主题设计上以更加宏观的主题为主,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配,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调查报告,而在这种作业设计模式中,教师要确保每个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避免自制力过差、成绩相近的学生过多地处于同一小组,而是应当确保每个小组既有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时,每个小组至少有两名学习热情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还要明确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借助小组长实现对小组学习的监督管理;并要求每个小组定期进行小组讨论,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记录,作为考核参考之一。又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作为主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相关资料完成一篇科普写作,以此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全面认识,在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可以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让学生将课后作业制作成PPT或视频,在课堂上抽取学生进行讲解;或制作成实验小视频、科普小视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以此既方便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结合。
积极心理学中曾强调,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潜能和优势,而社会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个体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教育工作正是如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方式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使得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异常敏感,并且,由于学生之间在父母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之间的差别,也导致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避免从宏观的视角去管理和评价学生,而应当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出发,强调对学生个体和差异性的关注。在课后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教师也要突出人文主义的关怀。首先是要在作业难度的设计上突出差异化和分层化。教师要把作业的层次分成基础和拓展两个方面,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以巩固基础为主;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以拓展创新为主。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念,在作业难度上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思考和提升的空间。而在作业评价方面,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敛、心理较为敏感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批评用语的使用,要更多地以赏识鼓励为主;对于那些性格较为骄躁的学生,教师则要注重表扬用语的使用,避免过多的表扬激发学生的自满心理,以此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的化学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从设计理念、作业形式和作业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不仅要突出课后作业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还要借助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合,以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将化学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整体,借助实践操作,加强理论知识的转化,并通过人文主义的关怀,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化学课后作业不再只是代表着一个等级或一个分数,而是一道阶梯,帮助学生朝着更加全面、更加独立的方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