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程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深度探索,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不同期待,教师要及时更新理念,加强教学指导,组织更多适合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对接生活,展开“研学”行动,在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中成长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是兴趣驱使,“游学”心理比较突出,在游戏、互动之中展开观察和学习,其感知体验不够深刻,教师要做好教学调研,积极引入“研学”机制,让学生自觉从“游学”走向“研学”,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体悟更为深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固定的教材,教师需要有整合创新的意识,不能一味“纸上谈兵”,需要做好生活对接,引入“研学”机制,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展实践能力。
设计“研学”活动方案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还要有整合利用的意识,广泛吸纳生活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这样才能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提供更多探索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整合有比较高的自主性,教师对教材做深入研究,结合校本课程和生活认知设计活动方案,渗透“研学”机制,都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主动性。
学生有一定生活认知积累,教师针对性设计“研学”任务,要求学生做好生活经验对接,能够创造更多“研学”契机。如教学“交通小博士”,教师先组织学生介绍生活交通常识,如认识交通标志、解读交通规则、总结交通经验等。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比较熟悉,自然能够顺利进入到生活对接之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介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具体分析,设定“研学”任务:交通拥堵现象比较普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我们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方法?以倡议书的形式推荐,看谁的推荐更有价值。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进入到“研学”环节,在主动思考和归结中逐渐形成交通意识。
小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强的参与兴趣,因为实践活动有特殊的场景,以及互动操作的机会,学生感觉这些活动有趣味性,自然能够产生心理触动。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这是实践活动设计的重要追求。如何将学生带入“研学”环节,这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要求设定学习目标,为学生规划清晰“研学”路线,对培养学生养成“研学”习惯有一定帮助。
学生对生活观察学习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要注意做好“研学”方案设计,为学生准备适合的观察任务,让学生主动准备观察材料。如“观察蚂蚁”,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材料,如瓶子、筷子、糖水、放大镜、苹果、米饭、奶糖等,并提出观察要求:进入校园之中,寻找适合的地方,利用这些观察材料,做好观察布设。可以多人合作,观察蚂蚁的活动情况,做好观察记录,准备参与班级展示交流活动。特别是要对蚂蚁外形、行动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学生对户外观察活动有更的高敏感性,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因为要求明确,学生有明晰的操作方向,其观察获得也是硕果累累。研学是有一种学习策略,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唯有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带来最佳助学效果。
学生进入实践环节,需要方法的支持,教师针对学生学法积累现实,为学生准备更多适合的学法,寻找一些时机做学法传授,能够创造更多“研学”实践的机。
“游学”带有游戏属性,而“研学”则带有探索意味,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整合和改进,精选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设计具体的探索任务,提出“研学”的目标,能够唤醒学生探索思维。如果有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学法,对实践方案做优化处理,也能够获得不错的组织效果。“研学”带有探索性,也有创造性,教师要在学法上予以辅助,给学生更多正面指导,才能真正赢得组织成效。
从“游学”走向“研学”,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关注力的转移,要依靠教师的准确判断和调度,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如教学“认识各种各样的叶子”,教师先组织学生到校园之中,搜集一些植物的叶子,并组织学生做细致观察和研究,归结这些叶子的特点。学生来到校园之中,积极寻找一些有特色的叶子,并开始观察和分析,归结出这些叶子的特点。在学生观察讨论环节,教师及时提示,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叶片,拼接出精美的图画。学生兴致勃勃地展开行动,学习进入创作环节,教师巡视学生群体,给予必要的辅导,提出一些拼接建议。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现场搜集各种植物的叶片,成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要求学生拼接出叶片图画,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学生回馈更为主动,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研学”带有研究性、探索性、操作性,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研学”经验,能够创造更多探索机会,提升“研学”品质。观察活动、实验组织、信息搜集、案例分析、数据处理、创造发明等,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范畴,教师组织学生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之后继续探索,能够建立良性循环,促使学生“研学”思维的顺利成长。“研学”是一种主动性学习,总结学法最为明智,教师需要及时干预和指导。
学生进入“研学”环节后,需要更多方法支持,教师根据观察分析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接受更自然,其应用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如教学“集中注意力”,学生年龄较小,大多不能长久集中注意力,这是其生理和心理原因造成的。教师对学生关注力调动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推出了一些游戏和比赛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集中注意力。如数数竞赛、传话游戏、扩句比赛、成语接龙等,学生在几种活动轮换中调动关注力,对学习内容有了全新认识。为此,教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和经验,学生有实践经历,对关注力调动规律有了一些了解,其参与交流的热情很高。教师先组织游戏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然后推出关注力调动研究课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展开相关“研学”行动,获得不错的调动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生活化的特点,教师设计“研学”目标时,要对活动形式展开优化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探索环节,在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
综合实践活动大多带有互动性特征,教师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在共同研究、协调操作、配合探索中建立学习共识。“研学”有清晰的目标设计,教师要提出具体的探索要求,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快速进入活动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行研究学案,也能够为学生学习注入更多动力。“研学”方案设计有不同思路,教师指导学生做创新研究最为关键。
教师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指导,根据学生“研学”基础做任务布设,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如教学“打电话”,打电话早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如何正确打电话,这是很多人都不关注的问题。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打电话的视频片段,也要学生观察和分析,总结打电话的正确做法,找出存在的问题。经过一番观察和讨论,学生逐渐形成共识:打电话要使用礼貌用语,开始对话前要问候,结束时也要说再见,说话声音不可太大。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现场演绎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找到合作对象,设计一段对话内容,现场做打电话演示。学生有前面的讨论经历,自然掌握了打电话的要领,在演绎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展示出礼貌和文明。
“研学”带有探索意味,与课题研究高度契合,教师以小课题“研学”形式组织活动方案,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小课题研究带有集体性、研学性、实践性、探索性等特点,教师对课题研究方向做规划设计,引导学生成立“研学”团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具体的“研学”行动,确保课题研究维系在更高水平之上。学生对课题研究不是很熟悉,教师鼓励学生勇于接受挑战,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
教师适时推出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其组织效果会更为突出。如“吃瓜果要讲卫生”,学生对吃瓜果要讲卫生这个话题比较熟悉,生活中也有一些知识积累,教师通过询问、观察等手段进行学情调查,最终推出“研学”方案:我们生活中会吃很多瓜果,为什么人要适当吃一些瓜果呢?吃瓜果时需要做哪些卫生工作?一次能不能吃太多瓜果?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展开研究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寻找案例,进行互动交流,总结出研究成果,看谁的研究更为专业,能够为大家带来学习启示。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熟悉,也能够做出比较正确的解读,但大多解读都比较肤浅,教师引导学生做专题研究,要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素材,或者案例,这样才能形成“研学”效果。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研学,自然进入到探索性学习环节,在深度学习中建立“研学”成果,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积极帮助。
生活对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更多资源和素材,教师要有延伸设计意识,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研学”行动,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高度对接,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研究,找到更多设计切点,做好材料整合和处理,规划清晰训练方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入探索环节。实践性活动需要材料、场地、环境的支持,教师要给予方法和技术的传授,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研学”核心,在创新探索中成长学科素养。
明确“研学”路线,教师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指导,给学生以更多启示。如教学“给动物找家”,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拿出一些卡片,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动物叫什么名字?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让它们找不到家了?学生大多对小动物有特殊情结,都能够主动展开观察和讨论,对这些小动物充满关切之情。为调动学生实践探索思维,教师设计了一个延伸训练任务:深入生活展开观察行动,找到一些适合的材料,为小动物制作一些简易的“家”,放在适合的位置,这样便可以给这些小动物提供一些帮助了。在制作动物的“家”时,要用照片的形式,呈现制作的作品,推送到学科微信群,看谁制作的“动物家”更有特色。
教师借助多种辅助手段,支持学生进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为学生顺利展开“研学”行动提供必要支持,能够顺利激活学生探索思维。教师在教研基础上做出方案规划,推出更多训练任务,开辟“研学”通道,将学生带入特定探索环节,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喜欢游戏、竞赛、展示、表演、实验,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其组织效果会逐渐呈现出来。
习惯培养最为重要,教师围绕养成教育展开教程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培养。如教学“养成教育”,学生对这方面内容比较熟悉,回馈更为积极: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饮食习惯、玩耍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等,都与我们学生有直接关联。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习惯培养作为“研学”对象,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规划出习惯培养的措施和途径,展示习惯培养的经验和方法。教师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展开生活观察和调查行动,与家长展开多重互动,对“研学”成果做科学归结。教师设计“研学”任务,规划“研学”途径,学生响应更为主动,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为学生顺利展开“研学”实践奠定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时,教师适时引入“研学”模式,其教学适合性更高,学生认同感更强,助学效果值得期待。学生有游戏心理,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是满足“好玩”的心理,教师从教学实践出发,设计更多“研学”任务,让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透过一些表象,深度发掘其中的内涵,自然达成探究目标。从“游学”到“研学”,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其实质意义更为深远,教师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