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琪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虽然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有着相同之处,即都体现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精神,集中展示了时代风貌。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无论在乐谱还是处理方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不仅很好地诠释了诗人张继的思乡之情,而且为诗词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以古筝曲《枫桥夜泊》为例,从作品分析入手,对该作品的艺术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进行研究。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乐曲;古筝曲;《枫桥夜泊》
一、《枫桥夜泊》简介
(一)古诗词《枫桥夜泊》简介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作者真切、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独特的感受。诗中描写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作者采用列锦的艺术手法,通过典型意象的组合——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手法的效果就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不仅画面感极强,而且画中有情趣。那寒鸦叫声应和着远处隐隐约约的钟声,虽然稍显凄凉,但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后人十分青睐这首美妙的诗歌,并将其改编为歌曲《涛声依旧》。歌曲旋律美妙,又有着淡淡的哀伤,令人黯然销魂。
全诗围绕“愁”字展开。作者为什么愁?有多少愁?是因为人生失意、官场不顺?还是因为家事索怀、故人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恰恰如此,更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古人崇尚含蓄美,就像国画的留白,一切尽在不言中。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夜半难眠,实在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有学者考证作者悲愁的具体原因,认为诗人是因为科举落第,内心落寞,所以才吟出如此凄美的诗句。但笔者认为,诗歌流传至今,早已突破了诗人的预设,后人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并从中寻找共鸣。
这首诗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读者对故人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对往事的追怀以及对未来的遥望。今天人们重读《枫桥夜泊》,仍然深受触动。
(二)古筝曲《枫桥夜泊》简介
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蓝本,王建民根据自己对张继作品的理解,将它改编成古筝协奏曲,写下了同名乐曲《枫桥夜泊》。这是一首初看平淡无奇的短诗,但其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灵感。纵观整首曲子,不难发现,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的音乐语言,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涵都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因此,这首古筝协奏曲既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有形神兼备的效果。那么,《枫桥夜泊》的曲调究竟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首曲子融合了苏南民谣、江南丝竹以及昆曲的特色,运用了现代音乐的技巧,展现了诗情画意,不仅很好地诠释了诗人张继的思乡之情,而且为诗词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也正是因为这首乐曲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所以能够给人一种极好的听觉享受。
二、筝曲《枫桥夜泊》与诗词的融合
(一)游子的孤寂之感
作者在开篇中运用了三种对比的方法,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气氛。比如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把周围的景物全都描绘了一遍。湖畔的枫叶掩映在深秋的暮色里,只能隐约看见一些模糊的影子,河上的鱼儿也在迷蒙的薄雾里跳跃着。在引子中,笔者采用了一种随意的散板方式,并使用了传统的宫调风格,以创造出一种午夜的宁静氛围感。这一段是整首乐曲的开始。由四个实音组成开头,并用同音的泛音演奏形式来弹奏,形成了一种虚与实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意境。也正是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使人仿佛身临一个安静的秋夜。
随着引子的落幕,钢琴将主题旋律慢慢引了出来。古筝旋律也在这个时候慢慢融入。慢板舒缓的节拍把“月落”“乌啼”“霜满天”所表现出的寂寞之感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在这一段里,作者还有意地将四六拍和四四拍交替使用,以不同的强弱处理方式以及旋律变化,丰富了传统古筝音乐的表现形式,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绪。后面过渡段的旋律进一步丰富了主题,伴随着作者的回忆和期待,音乐渐渐变得缓慢、微弱,最终在右手的连续拨弄下归于平静,给人以无助、寂寞之感。钢琴声和古筝声交织成复调,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夜晚的山川河流中。左手还在不停地做韵,给人一种置身山谷的感觉,凄凉的秋风使山谷又多了几分凄凉、几分忧伤。尾声是全曲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用pp的力度弹奏,和钢琴融合在一起,让乐曲听起来更加落寞。
(二)游子的忧愁之感
整首诗都是在叙述“夜半”的时候,虽然只描写了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因为诗人一夜未睡,所以他的心情和想法难免会引人猜测。“愁”字成了整首诗的核心。
在音乐中,这一悲哀的情绪在慢板和结尾处都进行了表现。首先,在慢板部分,作者以一段舒缓的旋律,让人产生一种悲伤的感觉,在钢琴的帮助下,这些音符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在慢板段落中,旋律节奏的趋势是逐步向前的。这种旋律间的递进关系给了曲调一种由扬到抑、由悲到喜的音乐特质,不仅让情绪得到完美释放,还让后续快板的曲调呈现出一种抒情式的“忧愁”,这也是一种表达忧伤情感的方式。左手小手指演奏的“1”音,就像是一座古老寺庙里悠扬的钟声,为乐曲增添了几分神秘。紧接着在过渡段部分的旋律中,琴声在低音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前面中高音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作者的悲伤情绪推到了最高点,同时也为进入下一个乐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尾部分是一段缓慢而柔和的乐曲,轻柔而宁静。在这一段的开始,作曲家使用中心音来重现主题。变调的曲调是对主题的强调,也是对乐曲更深刻的诠释。这段旋律引导着听者的心情,是那样的平静、孤寂。轻柔的钢琴声仿佛在与筝声对话,悠扬的琴音就像是寒山寺中传来的悠扬钟声,回荡在这深秋的夜色中。
三、乐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引子的演奏技巧
《枫桥夜泊》的引子是宁静且自由的,曲调情绪相对平缓,整段引子部分的旋律线平稳而流畅。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这一部分的时候,心中要有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感情。在接下来的旋律中,左手运用了大量的泛音技术,所以在演奏泛音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泛音要灵动,指尖要提前准备好,触弦要在保证快速的同时与左手一起抬起,从而细腻地表达出该部分的韵味。其次,左手在弹奏低音和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爆发力,在这一段落中,右手連续且逐渐加速地上行二度和左手连续下行三度都属于演奏中的难点。最后,以sfp的力度落在摇指上,一定要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切记不要带有杂音。此部分的技术难度在于力量的变化、音符弹奏的准确性、呼吸的连贯性以及内心情感的表现。
(二)慢板的演奏技巧
《枫桥夜泊》的慢板速度较慢,这就要求这一部分的音乐感觉是忧郁、低沉的。在这一部分,作曲家表达了自己忧郁的心情,还有对自己家乡的无尽思念。在慢板部分的开始,先由一小段钢琴独白缓缓地将主题旋律引出来,紧接着古筝开始演奏忧郁的音调,在钢琴持续的单音上,音符慢慢地向前推动,钢琴和古筝相互铺垫、相互衬托。慢拍的旋律优美动听,像缓缓流淌的河水一般向前推动。慢板部分的节奏由四四拍和四六拍组合而成,在演奏这一部分的旋律时,要按照一层一层向上推动的处理方式,将音乐慢慢展现出来。在弹奏主旋律时,也不要忽略了左手的做韵。王中山曾说:“左手做韵是古筝的魂。”只有注重左手的音乐感觉,才能体现出古筝独特的韵味。
(三)过渡段的演奏技巧
此段旋律与其他段落在气氛上有所不同。演奏者应该减小拨弦的力度,放慢拨弦的速度,使旋律的调性和节奏在一个统一的范围内变化。这一部分的音符由低音部分逐步移到了高音部分,用一段轻柔又明亮的音乐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哀伤和悲愤。而钢琴的左手音符,需要在钢琴的左边,用一种低沉的声音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让听者感受到江南秋季的萧瑟。
(四)快板的演奏技巧
通过一段低沉的过渡段后,乐曲进入了快板部分。在演奏快板的时候要留意其中所流露出来的那一丝淡淡的伤感。因此,在弹奏的时候,要把握好主旋律的强弱对比,使这一段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在小快板的演奏中,左手的音多且密,右手为单音主旋律,这对演奏者的双手配合及其对时值长度的敏感性有较高的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清晰地演奏出每个音符,卡准每句时值,而且还要注意感情的渲染效果。在弹奏点指的时候,要注意用手腕带动手指,不要过度使用手臂的力量,否则只会越弹越僵硬,而且在弹奏大篇幅点指技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发力点在指尖。只有提高了演奏的精准度,才能完美地诠释乐曲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
(五)再现慢板的演奏技巧
尾声与引子部分的旋律是呼应的。以同样的调式,将这首诗中的姑苏城、寒山寺、江中孤舟等再次一一呈现出来。在演奏这一部分的时候,演奏者要轻触琴弦,让古筝悠长的尾音将虚幻缥缈的乐感与独特韵味展现出来,让听众有一种真实的画面感。在慢板和过渡段的部分,右手的声音和左手的揉弦深浅都要控制好,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产生一种寂寥的感觉。在尾声部分的时候,作者做了慢处理,把摇指的按音处理成由弱渐强,再配合古筝左边部分的划弦拉满时值,让整个旋律听起来充满魅力,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
四、演奏情感的把握
(一)寂寥忧愁情绪的把握
如何将乐曲中的悲伤情绪“淡妆浓抹总相宜”得表现出来,是整个演奏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是绝大多数演奏者毕生追求的境界。而情绪价值的输出重点就在于乐曲演奏者在演奏时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将情绪传递给观众。要想将古筝中深沉含蓄的音调与缠绵哀伤的情绪相融合,就需要演奏者对乐曲进行再升华、再加工,从而使听者瞬间进入那个“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时节。
“道不尽是离愁”是全曲的中心思想。在古筝乐曲的编排中,一个fa音的引入瞬间将听众的思绪带进了一个静谧寒冷的秋天夜晚,从而加深了忧伤的感情,营造出一种宁静、孤寂的意境。在乐曲舒缓的篇章中,作曲家着重表现的是秋日中淡淡的离愁,在一段扣人心弦的柔美旋律之后,诉者如泣,听者有心,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愁思“跃然曲上”。行板快板之后又回到了慢板的主旋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让人依然沉醉在那无边的忧伤之中。一声充满禅意的钟声,响彻了整个枫桥的夜空,打破了这份宁静,留下了无穷的遐思。
(二)愉悦欢快情绪的把握
人们常说,黎明之前最黑暗,乐曲也是这样。从36小节开始,情绪走向光明,旋律的转变尤为明显,节奏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弱,然后越来越强,持续上升的旋律让情绪慢慢地积累,这个时候的曲调和织体都充满了欢乐,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在织体的变化中,人们体会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最后一段乐曲,将压抑了许久的离别的悲伤,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结语
我国古代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韵味。古筝曲《枫桥夜泊》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张继创作的《枫桥夜泊》为题材而创作出来的。该曲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时将我国古代诗词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对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了高度概括,进而使古筝曲《枫桥夜泊》更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古筝曲《枫桥夜泊》在乐曲中运用了“起”“承”“转”“合”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其表现更加丰富,并且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在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古筝演奏技巧后,将其与作品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使演奏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彤.古筝曲《枫桥夜泊》唐诗与筝乐融合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
[2]张钟升.王建民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意境诠释[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5.
[3]由玥.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D].聊城:聊城大学,2021.
[4]陈豪华.论《长相思》《枫桥夜泊》两首筝曲的音乐风格[J].中国民族博览,2019(6):137-138.
[5]曹虹云.三首唐詩题材现代筝曲的意象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