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贯虹
摘 要:一些人认为素描仅仅是一种表现明暗的单色画,但其实素描是绘画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但凡视觉艺术都离不开素描意识的训练,而建立正确素描意识和观念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观察方法的建立。
关键词:素描教学;观察方式;视觉艺术
素描的基本概念中包含了很多藝术规律性的原理,笔者认为结构意识的建立尤为重要。结构不仅仅涉及对描绘对象的剖析,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形态之间的关联性。在给物象造型的过程中,只有把各种形态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形象的体量感才能厚重。欲使物象内在的形式具有一种抽象美感,则造型不能太圆,圆了之后则会弱化画面格调。因此,绘画过程中需要把形体转折面的具体方位表达明确,不然造型会显得含混而没有力度。徐悲鸿所说的“宁方勿圆,宁脏勿净”也是这个道理。“脏”指的对画面不断探索追问,在混沌中逐渐呈现画面的结构。达·芬奇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皆是由不同的“面”构成的,而“面”的构成方式千差万别,大自然没有绝对重复的两种物质。从人物形体构成方式上讲,“面”所在位置相同,但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所以绘画过程中需要绘画者仔细观察。对解剖结构的理解能够帮助绘画者更深入地了解物象的内在构成逻辑,但代替不了眼睛的真实观察,因此在看待形体时要准确分辨出每个面的比例方位等特点,这样才能创造出鲜活、具有生命力的视觉形象。
一、素描创作要点
笔者认为上文谈到的造型中的“方”是找到不同物象特征的唯一路径。素描的本质是在二维平面上给观者呈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错觉效果。从整幅作品的构成要素上讲,素描要在高度协调中蕴含不同,使整体与局部永远处于矛盾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当中。优秀的画面包含着一种无限趋于理性化的生动性。素描训练的其中一个要义是让人们的眼睛变得善于捕捉细致画面,这不仅限于刻画的细腻,而是要让眼睛能够辨析出造型的各种差别。艺术虽然表面上看是模糊感性的,实际上它是由无穷无尽的理性堆叠在一起的一种感性表象,所以应当如何学习素描?答案是找到物象背后的本质所在,而非无止尽地追求刻画的细致,并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全因素素描的训练上,因为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绘画感知能力的培养有所缺失,一味追求浮于表层的细致会让人丧失对画面整体构架的判断与把握。艺术作品格调的高低与绘画风格的粗犷或细致没有必然联系,素描最重要的是审美价值判断,是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展现。
在进行素描创作时,应首先把精力放在观察物象上,如果不研究视觉审美上的语法问题,就掌握不了素描的源头。素描艺术源于模仿,随着观察方式的不断更迭,模仿形式亦愈发逼真。素描从表象上看只是单纯地模仿了事物外在的形式,但是其真正的魅力绝不仅限于肉眼所见的真实性,而是其背后蕴藏着的抽象美。素描的准确性并非类似于医用解剖图的呈现,而具有画面高度协调性的体现,所以虽然近看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图1)就寥寥几笔,远看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形象。这种视觉上的真实感不是来源于自然形象的简单描摹,而是绘画者对生活方式的长期思考。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有一种内在诉求,素描创作中的取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素描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探索生命的本质,所以绘画者所关注的点首先是大众的生活方式,其次是文化价值,最高层次的研究则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这种取舍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文化价值逻辑,绘画者要在一堆复杂系统中辨别出有用的信息。
二、名家素描作品
当谈到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时,人们会想到“用线高手”“画面制作精良”等词汇。然而,人们对安格尔所倡导的一些绘画理念存在一些误读,比如有人认为安格尔画的线条太圆了,或是认为他的作品流于匠气等。安格尔早年在达维特画室做学徒时,他的素描作品中就已经展现出很多卓而不群的特质,例如对于人体比例的夸张和变形。安格尔后来愈发不满足于自己老师达维特的教学理念,于是他对古希腊时期的审美特点进行追溯并汲取其丰富的营养。最难能可贵的是,安格尔开始认识到变形的美感,也开始注重画面抽象构成因素的重要性。这一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绘画者应该主动发现自然,而不是被动地复制照搬。绘画者需要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和奥秘,并将其吸收,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服务。安格尔十分注重素描基础训练,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他总会强调素描的重要性。他时常告诫学生,在素描的造型基本功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不要去碰油画。安格尔还强调临摹作品时不能陷入细节,要把握住画面整体的美感,快速并准确地临摹出大框架。他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临摹古代大师的优秀作品,体会到画面抽象美的张力。安格尔的艺术特点是将生活中平淡的自然形象转换成合理并富有张力的艺术形象,且能将其准确地在自己素描中呈现出来。这些无关风格和题材,只和艺术性相关。安格尔的《尼克洛·帕格尼尼肖像》如图2所示。
安格尔在绘画过程中完全把一个自然形象转换成几何形式去理解,在创作的准备阶段经营画面构成形式,用线条勾勒形体的轮廓,用眼睛去观察形体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观察对象时,眼睛不会失去焦点,而余光里的世界是虚的,并且当人们转换焦点时,视觉主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然而,在绘画时绘画者会不自觉地在素描作品中打破这个生理规律,于是素描作品中会出现多个清晰焦点,导致画面重点不够突出。这也是为何观者在面对一些画得非常精细,所有细节都与观察对象一样的作品时,反而觉得它不真实的原因。而当观者看到主次有序的作品时,便会觉得赏心悦目,这主要就是因为素描作品所构建出的画面视觉关系符合人们平时观察的生理特点。
安格尔的素描给人们的启示是素描作品也可以如此简约,主要依靠线条勾勒轮廓就可以形成一张完整的画面。大卫·霍克尼在他的著作《隐秘的技术》这一书中提到,安格尔应该是在绘画的初始阶段运用了光学仪器辅助打形,所以在他的素描作品画面中,所有轮廓线基本是一次成型的,很少需要修改。据研究,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画家都是运用光学仪器来辅助他们完成最初的素描打形,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并准确无误地表达形象的体积特征。当观者眯起眼睛、退远看安格尔的素描作品时,会发现所有的线神奇地消失了,似乎从没存在过,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丰富的不同朝向的多曲面。由此可见,安格尔作品散发魅力的抽象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本人对于形体转折处的敏锐观察。如图3所示,人物的眼球镶嵌在眼眶里,人物左眼眉弓处往下走,直至连接到鼻骨,颧骨往脸颊后面转折至枕骨位置,这样一来安格尔就把一个人物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出来。安格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单从一个局部就能看出若干个微妙转折变化,也正是因为他具有对素描的深刻理解,所以深谙造型之道的安格尔能够用分面的方式在画面中制造出无数的生动变化,这使他的素描作品形成了一种以坚实体积为支撑的独特抽象形式的美感。在安格尔的其他绘画作品中,观者还能感受到大块面积的明暗层次变化,这也是画面中抽象美的重要构成元素。
安格尔的素描作品特别注重画面抽象美的平衡性。譬如在绘画过程中,安格尔会极力寻求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抽象美、层次美、体积美和空间美。笔者认为,在一幅画的评判标准中,抽象因素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诸如蒙德里安、康定斯基、波洛克等绘画大师,也都擅长用抽象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由此可见,现代画家与古典画家对于绘画之美理解的底层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大师都意识到抽象美要素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度,于是他们将具体形象从事物中剥离掉,用纯粹的抽象语言来建构画面,以此使作品达到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张力的美学高度。那么,为何现在的美术基础教育以素描为主要的造型训练手段?这就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世界艺术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艺术家重拾古希腊精神,直面物体进行素描,研究解剖,观察自然形象,自此绘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直至巴洛克时期达到巅峰。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何照片替代不了素描?这是因为绘画者的素描创作需要建立在对三维世界的观察上,它所包含的因素是多样的。物象皆有一个立体的三维厚度,所以绘画者在素描时需要根据形体表面的起伏线索在大脑中想象出横截面的形态,这样才能将其准确地用素描表现出来。而照片是二维画面,缺少厚度因素,这无疑会导致一些信息的缺失。如图4所示,安格尔在素描草图中一直在不断修正与调整,使得打形更为精准。素描的过程是不断调整自己观察方式的过程,是对于看到什么、发现什么,以及物象美的原因和如何准确表达情感进行的纵深追问。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艺术教育中需要特别重视短期作业的训练。西方大师很少画长期素描,他们往往是通过短期的、小幅画面的素描来构建自己审美体系的根本。他们的素描作品注重远观的效果,而忽略近看时细节的周到,这使作品画面形成了一种张力。比如,纳比派艺术家维亚尔、博纳尔等人在素描创作的过程中一直追求一种未完成感,以笔触涂抹的生猛性形成整幅画作的艺术张力。在平时艺术训练课程中,一些学生的素描在创作初期很有感染力,但是随着创作的逐渐深入,又迷失了方向。这是由于学生在刚开始打形时没有考虑太多的细节,看到的是画面整体的抽象性,此刻的观察方式无疑是最科学的,但在深入过程中,没有经历过严格艺术训练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追求细致刻画的执念,在这种错误思维的引导下,画面开始变得“面面俱到”,逻辑混乱,观察方式变得越来越局限,导致画面整体性严重缺失。
在整个素描过程中,首先要看到自我,了解自我,理解自身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多审视自己,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形成对事物的判断。学习素描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的训练,而是对价值观的理解。这样的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素描上,还体现在对世间万物、对文化的理解上。
參考文献:
[1]高宗英.素描之道[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佟安生,王希奇.素描技巧入门奥秘[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